刘古愚与烟霞草堂

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嵕山毓秀,人杰地灵。醴泉县城东北三十里九嵕山脚下的“山低村”,清末著名教育家刘古愚在此创办了享誉全国的“烟霞草堂”。他先后任教于西安、三原、泾阳、醴泉、潼关、兰州等地,曾主讲泾干书院、出任味经书院、崇实书院院长以及甘肃高等学堂总教习,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西北伟大的思想家、先行者和乡野维新领袖。他30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活动,培养了一千多名既有爱国思想,又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刘古愚积极宣传西学与戊戌政变的“康梁”遥呼相应,时有“南康(有为)北刘(古愚)”之称。康有为赞他“海内耆儒,为时领袖”,梁启超以“关学后镇”称之。

刘古愚与烟霞草堂

刘古愚,名光蕡,字焕唐,号古愚,以号而名,故世称古愚先生。1843年出生于陕西咸阳天阁村,咸阳醴泉两地,自古民风醇厚,水土相连,唇齿相依,多有通婚。1899年,刘古愚先生在醴泉九嵕山昭陵脚下构筑烟霞草堂,种树挂蜡,开设义学,教书育人而桃李天下,被后世尊为“烟霞学派”。

1862年(同治元年),陕甘回民起义,四月,醴泉知县闵淇觉察回民异样,逐安抚境内回民,希望少生事端,尽力让乡民与之和睦共处,并出布告以安民心,严禁回汉乡民之间“不得仇视”,选派本邑廪生王文炌、王文炤及醴泉团总王文灼骑马疾驰所辖回民聚居的重点村镇,进行宣传游说劝导乡民。七月七日,醴泉境外的回民义军自东窜而来,回军破南晏村,“焚杀之惨,天地为昏”,醴泉城防告急,闵知县多方筹措,始添修北城、西北城门耳房,以备无患。

据《续修醴泉县志·兵事志》“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正月间回宗遍地,各乡妇孺,纷纷来县避难,露宿风餐,目不忍睹。”此时21岁的刘古愚在家乡天阁村城墙被攻破之后,亲眼所见亲友被屠的惨烈场景,不胜悲伤,随众乡亲一起颠沛流离逃至40里外的兴平县,继而辗转流落到醴泉县城,栖身于醴泉文庙的庑房下,仍坚持读书学习。三月初三,回民义军火焚西关,大肆杀掠。三月二十一日,回首率十三营,云将攻城,城内调兵遣将,东西南北四门各有“营勇”和“督队”二人负责,其中北城营勇负责人为王文炌。各城悉悬钟,有警则鸣。民夫十家排,轮流专守垛墙。六月初三,回军在城东、南、西三面挖地道,初七至十五,回民起义军又由南堡潜挖地道,醴泉守城勇士复挖城壕以截其口。自癸亥(1863年)五月二十三攻城至九月十一日解围,计一百零九天,在乡村居者,存活者十有一二;而逃入醴泉城者,依靠城池而生存。

刘古愚与烟霞草堂

醴泉王文炌,清光绪五年(1879)举人,大挑官至同州府华州学正。辞归后,主讲嵕南书院八年。因王文炌排行为六,刘古愚平素称他为“六哥”,敬重有加,二人一向交谊甚笃。1863年回民起义军围攻醴泉县城时期,醴泉王氏兄弟分别带领众勇士奋勇抵抗。王文灼为团练老总,负责城防。王文炌为醴泉北城营勇负责人,栖身醴泉文庙刘古愚的参与守城,刘古愚献破回民地道攻城之策,屡屡成功,此时作为廪生的王文炌,欣赏比他小四岁的才俊刘古愚,后来二人均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1865年(同治四年)刘古愚参加“童试”,夺得秀才冠军,被录入关中书院就学。1870年毕业在渭南从事家塾教学七年,1878年他先后移馆于三原县,于1885年他与柏子俊采取募捐集资在泾阳创办了“求友斋”,开设经史、道学、政治、时务、天文、地理、算学、掌故等课程。它比康有为1891年创设的“万木草堂”要早七年。1886年时年44岁的刘古愚始主讲泾干书院。后把求友斋并入味经书院。他长期与康有为保持政治、学术得联系,支持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和行动,时有“南康北刘”之称。1893年,刘古愚任味经书院山长第七年,正月他邀泾阳县丞林子禾前往醴泉朝阳山试验场地考察栽树挂虫结蜡之事,以利乡民。林子禾随后将此事告诉陕西布政使曾怀清,得到其支持,曾捐银六百两,林子禾捐银二百两,设义塾于九嵕山之东北朝天岭和百井村。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在京联合18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时,陕西举人有55人签名,其中骨干多数是刘古愚的学生。1898年腊月,因“康党”所累,刘古愚被迫辞味经、崇实书院山长职务归里,王文炌便专去天阁村家中看望,两人见面,敞开心扉,倾诉胸怀。作为与醴泉北关王家有世交的刘古愚,也早看出王文炌儿子王授金年轻有为,志向远大,对其尤为喜爱,后便择他作婿,1900年,刘古愚将次女刘全珍许配给王授金。

刘古愚与烟霞草堂

1899年春(光绪二十五),刘古愚被学生邢瑞生、王绍亭邀请,在九嵕山下置田及窑洞,设烟霞草堂,以门人王怀堂、刘青嶂为墅师,兼办栽种白蜡树,从此便与烟霞洞这个地方有了不解之缘。

刘古愚论教育曰:“教无所异也,人殊而教异,时殊而教异,风气习尚殊而教异。要亦优游以养心,鼓舞以作气,使各励所学以成其材而已。”此言为教育之真谛。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刘古愚从潼关回到烟霞草堂,当时他认为学舍若没有百余亩土地不能自立,当年关中大旱,他修书借债于柏子俊弟子。也是他的好友董海观孝廉,借债买地,前后共约百亩,包括学校所用的果园。

烟霞草堂遗址位于今醴泉县烟霞镇北五里的九嵕山下山底村,远在西汉武帝时,有一位名震京师的高士郑子真,慕名隐居,弃官从田,离开繁闹京城,来到绿树成荫、云雾缭绕的九嵕山下,昭陵之阳,凿洞为室,隐居耕读。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透过树林,霞光入室,因之,郑子真便把他的窑洞称为“烟霞洞”。隋朝有人曾用烟霞洞前的泉水酿出纯正爽口的上等米酒,称作“醴酒”。

明末赵崡游览昭陵后在《石墨镌华》中有《游九嵕山记》曰:

柴门流水曲曲斜,青山有洞锁烟霞,

野人不知当年事,笑到村无姓郑家。

晚唐诗人胡曾《咏谷口》曰:

一旦天贞近水流,虎争龙斗为诸侯。

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

“草堂”顾名思义是茅草盖的堂屋,过去文人多称自己山野间的住所为“草堂”,有自谦卑陋之意。康有为在《烟霞草堂文集》序中说:“先生亦以党人被疑谤,避地躬耕于烟霞洞”。

刘古愚弟子张季鸾《烟霞草堂从学记》中写到:“此处背山面野,深谷环抱,远离市廛,环境清幽,洞溪清澈,北面有不少陪葬昭陵的唐代名臣名将墓冢,谷地果树遍野,春夏山花烂漫。周围远离村庄,人烟稀少,常有狼群出没。”刘古愚在《与沈淇泉学政书》中也写道“与鬼为邻,时徘徊于墟墓之间,盖无意于人世也久矣!”

刘古愚与烟霞草堂刘古愚与烟霞草堂

草堂在烟霞洞西数十步,洞为石崖,有小泉出岩石间,南流灌田数十亩,由石崖分一支西流至草堂前,亦灌田数十亩,草堂中学舍,有屋四、五楹,为一大院,背负小丘,建礼堂三楹于上,望之若楼。先生家居学舍西,有土室三处,穿崖土为之。室通前院为讲室,室丈许,以风门代牅,为先生书斋。学生居左右室。院前向南大门为草堂正门。又东为室三间,有大门,农车所出入。旁屋为耕佣、农具所储、居,牛畜饲于其旁。

当时学会初立,凡纺织、纺纱、制器、报章诸事,皆以“复豳”为名,故草堂亦为“复豳学舍”,复豳者,谓周兴“豳公之政,豳民之学,豳民之风俗。”以取教育兴学振兴中华之意。时从学者梁海峰(礼泉人)、王含初、魏文杰、张振基、张鼎荣(皆咸阳人),车正轨(合阳人)、谭焕章和谭湛为长安人,门人张遇乙(朝邑)之子念祖已及刘古愚先生二子瑞駼、瑞晤。其后相继从学者华县杨松轩、富平景志伊、蒲城寇遐、三原于右任、户县张本善、榆林张季鸾及侄子张崇基、四川傅建吼及湖南桂阳陈燮兄弟等50余人。学舍始用后,刘古愚便立《复豳学舍学规》望来学者遵守之:

“诸君筑舍馆,延我于此讲读经史,务为实行,则当自实致良知、实修良能始。良知,孝也,体吾父母之心以上体天心,则为严父配天之孝。致良知也,而天地万物之事皆吾应尽之责。讲求其因应之法,有不能不急者矣。良能,弟也,体吾父母之心以齐家,则必敬长慈幼,体天心以从事于天下,则必尊君亲民。修良能也,而日用行习之事,皆有天监之。临检点于步趋之际,有不能不密者矣。致良知非修良能,则遁于虚;修良能非致良知,则滞于迹。滞于迹则视日用行习为一身一家事,而轻忽视之,怠慢出之,高语性天,放谈经纶。今日之一身一家尚不能治,此心已不知放于何所,他日任天下事,谓有所补,其谁信之?今岁同人既为学舍立有董事,有所主持。大纲立矣而学舍规制未定,诸生无所遵守,终有暓乱不治之象。今为拟规制四条,首分职,次肃仪,次修业,次会议,条列如左,愿诸生共遵。”

刘古愚在烟霞草堂制定的学规四条,其具体内容现仅存其一《分职》其余三条佚失。分职规定了宅长、知客、管书以及纠仪各职的具体分工,职权以及注意事项。今岁同人公义以含初为董事,管理义学、庄稼、工艺等外事。学舍内一切各事亦须含初主持。大纲共同商议,然后告我行之。舍内诸生居住分五处,讲堂、草堂、东西斋,西斋之后为盘窝,宜各推一长,以主一斋之事,讲堂分长,即以含初兼之。

知客:学舍与义学声气相应,有旧日同人居外者正多,时来会集,不可不有为主之人。拟立一人为知客,专主远客及初来学之人,俾为照顾一切。

管书:知客兼之,凡同人取阅书籍,均经管书人之手。管书不住讲堂,自派住堂之幼者看守。非管书人书帖,或亲来取,无论何人,不准取用。

纠仪:斋长知客兼之,一切告假外出,均通知斋长知客。其有举止轻狂、行事乖戾及吸食鸦片一切干犯礼法之为,斋长知客纠戒不改,告我同众议过,定其行止。

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十三日,刘古愚应醴泉仟东镇梁家村梁海峰之父瑞庭翁之邀做客饮宴其家,相聚甚欢。11日之后,梁翁竞病殁。刘古愚应为墓志铭:

“翁讳玉树,字瑞庭,姓梁氏,世居醴泉县东乡之邹村(今礼泉阡东梁家村),幼服贾于蜀之熊氏,性勤俭,耐劳苦,善经纪,贾日益赢,熊氏感翁甚,为入资,得登仕佐郎。

贾事琐琐,终不足以羁翁,乃潜心于医,从事疡科医师秘合药术,不肯传授,翁由邻舍梯墙潜窥之,尽得其法。药成反出秘者上,后令子弟以炉火升药,弟子不遵翁言,烧炼不如法,翁不知也,启炉,药气伤目失明,而活人之意不少减。同治初,陕回乱,翁父避难,卒于乾州,乘夜舁,柩至所居之葬地,而贼至,翁与三弟曰:“父柩不可弃,宜趁夜黑匿身柩旁,幸贼不觉,可克葬也,贼果无睹而去,翁既家居,家业大起。兄弟怡怡,妇孺和顺,为远近所无。

翁原配骆,继配安,均早卒无出,后继白孺人,有丈夫子二,海明、海峰,增廪生。女二,长适奉政大夫杜充辉从子附生杜敷铣,次未字。孙男二,士林、士朴。孙女三均幼。翁弟女为予从子瑞骖妇,而吾兄女亦适翁从子海观,海峰又从予游于味经,故翁性情行事予知之悉。

光绪乙亥春,予将避居烟霞洞,翁邀予饮于家。翁固盲,时予亦病目,酒酣面热,纵谈天下事,气甚豪。均自忘为病废也,越十有一日而翁凶闻至,时二月二十四日,翁寿七十有六,盖无疾而逝云。海明将于明岁某月某日葬翁,从考妣之兆。海峰持状索铭,予何能辞铭曰:物产丰,世道亨,此赢彼绌患气萌。有志者起力为争,争于天者医,争于认者兵。人力胜天阴阳平。海上仙方,龙宫秘籍,翁不远求,近取心得。盖炎黄开中国之文明,本一心仁爱而成。私心去,公理明则无艺无精。观梁翁治疡,奚为睹泰西方技而震惊?海雾昏塞荒鸡鸣,妖星吐焰蔽长庚。翁目不见耳则聪,我铭俚词应笑听,内心不盲外患平。”

刘古愚与烟霞草堂

例授文林郎 钦加国子监正衔吏部拣铨知县 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姻愚弟咸阳刘光蕡谨撰文

怀陇学人贺伯箴谨书丹并纂盖

孤子 海明、 海峰 泣血上石

在醴泉烟霞草堂讲学的刘古愚时刻没有忘记女子教育,他是我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要求解放妇女,创办女学的创始人。他曾在(《复孙介眉邑令书》)提出男女平等,设立女学堂,于夫妇之义无损。规定了选择女师之条件,女子应读之书。 “闺门为王化之本原 ,而报章为救中国之奇。然势有不得为,故修女教也,以戒缠脚”并说:“故今日欲富强中国,必为兵农、工、商者,忍忍读书识字,非家家延师不可, 而势有不能,则唯使女子皆读书识字,则家可有师,而人人皆识字矣”。于是他专门筹办了针对妇女的“复邠同绩社”,一边从事生产劳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在设立同绩社的同时,刘古愚重新为六所义学延聘了馆师;其中馆师均为其在陕甘味经书院时的及门弟子。天阁村为扶风王伯明,管事为村人刘建功;烟霞馆师为张西铭,管事为刘纪堂;马庄镇馆师为泾阳柏厚甫,管事为王天禄、王开选;西阳村馆师为蓝天赵和庭,馆事为王维舟;魏家泉管师为扶风人王子哲,馆事为刘孟千;扶风午井镇馆师为吴文臣。

1898年冬刘古愚忧伤时事,常常泪湿衣襟,眼睛逐渐失明。来年春末夏初,山中花草蓊葱,刘古愚病目未愈,而心志甚高,作《山中抒怀》六首:

(一)复邠学舍

昭陵引我入山来,牧歌樵歌弦诵才。

土物心藏邠地接,嵕峰颈缩讲堂开。

青元石气瞢腾合,英卫雄姿想像哀。

一代文人谁作育,汾河真是不凡才

(二)烟霞草堂

何人凿洞贮烟霞,蠢蠢耕耘剩几家。

地岂有灵能待我,天真蓄意欲存华。

野逢旱魃无青草,朝运神谟下白麻。

臣朔不怜饥欲死,课徒闲种木棉花。

(三)谷口渠水

山川改易五朝频,谷口名归郑子贞。

岂有黄霾昏紫极,偏闻赤子著红巾。

鬼魔附体纷生乱,鲸鳄磨牙暗侍人。

遁世迂儒何所补,农桑庠序是经纶。

(四)水磨机器

机心机事语空存,墨术东归道亦尊。

织锦难翻今日样,木棉早被普天温。

群峰东向均朝海,一水西流不出村。

有志移山山不转,愚公遗恨付儿孙。

(五)西沟牧厂

春来碧草自芊芊,谁谓西沟是石田。

禽献豵豜邠缵武,谷量牛马汉防边。

豺狼狐貉须薰穴,雀鼠儿童亦控弦。

荆棘丛中新境劈,怪云莫上九嵕巅。

(六)柿园蜡树

青葱玉树汉家宫,不假人工仗化工。

蝶翅秋涂香粉白,龙麟春艳野花红。

松根琥珀坚如石,海底珊瑚缀有虫。

文定英灵应佑我,霜枝岁挺小园中。

刘古愚长子瑞駼生于1880年八月,字北野,1898年(乙亥)6月,娶醴泉罗氏中院罗经权之长女名琯(字笙阶)为妻。

清朝末年,醴泉城内西南隅罗家巷。罗家庄园建于清光绪24—27年(即公元1898年—1901年),历时三年半。分为住宅、书房、花园、马坊,为典型的关中砖木结构四合院落。占地8亩多,房屋近400间。住宅位于巷内中间路北,座北面南,分为东中西毗连三院,中院主人就是罗经权,西院主人是罗经纬,东院主人是罗家书院。

1899年8月13日,梁海峰与咸阳留印村同学王含初一起,由土东村渡过甘河,应刘古愚之约,送书于烟霞草堂,师徒相见,悲喜交加,悲的是去年今日,北京城血雨腥风,变法人士滴血法场,人人惊恐,刘古愚师徒以“康党”之名担惊受怕。喜的是怎可知能有今日,照样可以入学礼谒孔圣。刘古愚便慨叹:天下事有出人意外者,祸福之来,冥冥中有天焉,人不能预为计也。随后谈及《豳风》言:“该书言民事,国以民为本,民事即君事,君不事民之事,则王业无由成,故陈之。”随后,王章问询:周(敦颐)子《太极图》罗罗山《人极衍义》何解?刘古愚答曰:“太极,作人一身看心者人身之极也,知心为人身之极,泽知太极矣。”随后,刘古愚为众生讲《孟子》曰:“孟子之学多以求诸心为主,荀子之学多以守乎‘礼’为主。求‘诸心’则由悟而得者多,故聪颖之儒多从之,陆象山、王阳明是也。守乎礼则由修而入者多,故纯谨之儒多从之,程伊川、朱晦翁是也”。又说:“文字有正锋、偏锋之说,人多以别作一解者为偏锋,非也!偏锋者旁敲曲喻之谓也。孟子之文多正锋,荀子之文多偏锋,孟子传孔门之心,荀子传孔门之文,故也。如楷书家,颜帖用正锋,欧帖用偏锋,颜之字笔锋藏于中,而外周圆润,欧之字笔锋四出,棱角岩岩,即此可悟正锋、偏锋之说也。”

据《刘古愚年谱》载:1899年十一月初一,晨起,敬至圣毕,刘古愚讲于草堂之讲堂,曰:

“古之教始于祭,中外皆然。异教拜火、拜日,以及拜天、佛、耶、回教之先皆是。中国亦然,所谓先王以神道设教也,使人心志凝一,自持于冥冥之中,天下即可相安无事。自后民智日开亦易听从,且知祭为根本而设,如祀孔子则思儒教倡自孔。事变日多,神之虚不如人之实,而教统于君,古称‘王者受天命’。今皇帝诏书之首必曰,‘奉天承运’,麦西受上帝十戒,是也,皆以人承神教之统也。君为世及其行教,又不能尽厌人,于是有能发明有天不假威权以行教者,又以师承君统。耶稣、默罕默德为上帝子,汉儒谓孔子受天命为素王,是也。入祭祀为教所从起,则吾辈必常拜孔子,方为从孔子之教,不是邀孔子福佑我于冥冥之中。从教以善其身,即是获福佑,故孔子祭则受福佑。若不自治其身,而别求福佑,则假鬼神以惑众者乘虚而入,而遂信之,其愚甚矣!龚定庵以神教、君教、师教为《春秋》三世之义,而证以《洪范》之八政,以食、货、祀为乱世,司空、司徒、司寇为升平世,宾、师为太平世,此说甚奇。而确今五大洲相通为一大战国,此争彼夺,必定于一而至,若仅如汉、唐、宋、元、明之威力以混一宇内,恐势有不能,必须有至圣之源,以服五大洲人之心,而教各不同,则此后因教而争,势所必然,而孔教极弱,故发明孔教而大张之,为今日急务。唯有祀孔,然必地方长官,今各乡村堡,去淫祀,建孔庙。一县如是,各县效之。一省如是,各省效之。夫孰得而义我国为无宗教哉。又孰敢以无宗教而侮之哉。窃考孔圣大愿,老安少怀,民胞物兴。量同天地,礼运三世,是其治法。《孝经》一本,是其教源,推乎一本,贯乎三世。逆此则乱,顺此则治。各亲其亲,孝在家庭,人人如是,即得小康。不独亲亲,孝在天下,人我一体,即臻大同。且孔教幽天元,周流六合,至春而生,至夏而长,至秋而伏,至冬而藏。春属仁运,万物皆畅,象为大同;夏属礼运,万物皆荣,象为小康;秋属义运,万物皆伏,象属据乱;冬属知运。万物皆藏,象为灭绝。贞下起元,是大仁。淘汰种子,去伪存真,方能生存,是此元气永永保存且昌大也,观德儒花之安氏云,孔教五百年后,当偏行全球,而西哲费希礼亦云:孔教必终行万国。审是吾华人士,顾可不偏立祠宇,朝夕崇拜也哉。”

刘古愚弟子及他们的后代,绝大多数以绛帐办学、教书育人为终生宏志,多为一方贤达,常被地方当政者礼聘纂修一方史志。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对于时年59岁刘古愚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正月初三庚午,他的布衣之交,刑部尚书赵舒翘以“拳匪”案,被慈禧太后赐令自尽于臬署。二月刘古愚的四弟因病而逝。最让刘古愚伤心悲愤的是三月他的得意弟子醴泉籍邢廷荚(邢瑞生)病卒于西安,讣至醴泉烟霞草堂,刘古愚失声痛哭,邢廷荚正值英年,刚到三十而立之年,他深知邢生沉毅好学,在他培养的成百数千门生之中佼佼者除李孟符、陈伯澜外,瑞生其一也。年十八中举,从学味经,始通算数。戊戌会试后,南游沪、受刘古愚之托考察新事业“于各国汽车、轮舟蕃变之制,及其施行所宜,精心考究,必同其故。在沪上,游西人纱厂、印书、造纸、造烛各厂,靡不究其始末。在沪与康有为弟子狄平子、何擎一、龙积之、徐君勉,日相讲说,气益奋发。将择其切要者归西安举办。”邢瑞生在西安病亟时,促其弟曰:“回烟霞,欲一见师也。”平时常对人说:“师以我为子,我奉师为父也!”

刘古愚痛哭之后,与邢瑞生的相处历历在目,声与泪俱下,挥笔亲撰祭文,派长子瑞駼赴醴泉邢家村代自己前往祭奠葬之。祭文如下:

祭门人邢瑞生文

光绪二十五年五月朔,烟霞愚廋遣子瑞駼,谨以香楮之仪,致祭於乡贡生邢瑞生之柩前。曰:呼呼瑞生!汝竟先我而下世耶!我之不祥,馀咎波及於汝耶?抑吾陕之不幸,中国之衰,将见并於人,天心已定,终不可转移耶?呜呼瑞生!中国之势岌岌,盖已久矣,而人不知。至甲午辽海一役,情见势绌,人宜知之矣,而富贵者仍不知。汝则私忧窃叹,不避当世之忌,而欲为人之所不敢为。贫弱之故,其原在人心之涣,而各自谋其私,其要在工艺之拙,而诸事不能自治,故吾欲萃陕人之财,以兴工艺,而富贵者不来:吾欲集陕人之才,审时势而急学问,而士子怀疑。汝则司会计,为督讲,身任而不辞,事迄无成,汝仍不吾非也。谓吾为之也,未握其机而操之过急。盖人皆梦梦,宜广其见闻,而使之自思;宜谨其先人,而不惑於他歧,故闺门为王化之本原,而报章为救中国之奇。然势有不得为,故修女教也,以戒缠足,劝读书为词,而行报章,则春官报罢,亲赴沪上以图。维戊戌之秋,时局倾覆,诸事皆罢,汝仓皇而归,抑郁侘瘵,仰天俯地而歔欷,而尤殷殷于予。构精舍於九嵕之麓,曰:此地四望累累,褒、鄂、英、卫,其魂魄宅於兹,是皆廓清中原之杰特也。伴吾师朝夕讲诵,著书立说,以为后起取法之资。予乃为《幼学识字捷法》,排纂未毕,汝则为《朱子议政录》以先之,盖望之老成,可弥目前之祸;而期之后学,以待将来,则收效也迟,而无如衮衮者,屏而不视,视亦不思,红匪东起,萃盖西来,中国之大,四万万之众,奄奄无气,降心低首,以乞怜於四夷,岂不痛哉!而忌汝者之焰始衰,然而天下不可为矣。汝不忧愤以死,将坐见国脉之斩,孔教不微,而黄种男女胥为人奴婢,而莫可如何也。亦必羞愤以死,乌能偷生为。悲夫!悲夫!然汝之女不缠足,将见弃於时,汝之子长而学,岂容误於俗师;则复豳学社、女学社,皆汝创为之,汝子女教养婚嫁之责,复邠社义不容辞;绍庭与汝中表也,云程、子怀、密臣、伯澜、平甫、幼农、子敬,皆汝知心也,均可为汝子之师,而厚甫与汝同倡女学,汝女择婿,彼必顾前言,而何忍汝欺。我老而不死,亦不敢抽身事外,责人而不责己也。汝於地下,其可以自怡也,然汝父与吾年相若,其痛汝必甚於余,地下有知,将何以为心。悲夫!悲夫!黄土虽深,肉可化,骨可消,此恨则终无绝期也。汝劝予著书,去冬始为《性善图说》,今春又为《大学古义》,均甫脱稿。《时习讲义》未及其半,汝皆知我为之,而未获卒读。今闻将葬汝,命儿子駼执绋持二书,以奠於墓前。汝其知耶否耶?呜呼痛哉!尚飨!

如此深哀,如此伤痛,泪声盈杯浇成如此苦烈美文!读后使人痛心疾首,如削骨而拉髓。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一个雨夜,烟霞草堂门前一辆敝车羸马送来了几位十五岁的少年,其中之一就是后来被周恩来称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先生。此时张季鸾从榆林到醴泉烟霞受教于刘古愚。张季鸾1941年9月6日凌晨在重庆病逝后,国共两党发唁电哀悼,称其“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在西安南郊行善寺举行的公祭张季鸾大会上,张季鸾的同窗好友,也师出刘古愚门下的于右任在《悼张季鸾先生》一文说道:“先生十五之年,由山东还关中,其时咸阳刘古愚师以大儒讲论经世之学,从学者众;味经书院罢讲后,见先生英异,因收之门下,约至醴泉九嵕山,居烟霞草堂。古愚师治《通鉴》、《通考》甚精核,又刻欧阳公《新五代史》,先生得师承观览,为文章亦如良史之绵密,而后来历办各报,以至今日《大公报》论述之成功,其留心经世学问,立言在天下,固早有所受之也。从古愚师诸同门中,年最少,学最勤,晚年所最得意之弟子,实惟先生耳。先生后游日本,一时陕西留学生中亦惟先生年最少,而成就亦最可贵。”

1902年冬,陕甘总督崧藩聘请刘古愚总教甘肃大学堂。刘古愚曰:“汉、回为西北隐忧,吾将期以三五年,教化回民子弟,此关陇大计,非吾莫属!”1903年正月,关书及程议送至烟霞草堂,刘古愚复书后,安置草堂诸事,于草堂地亩册后写下这篇《复邠学舍始末记》,成了他在陕西的最后一篇遗文。刘古愚怀着“融合汗回,同施教化之祈愿”,从醴泉烟霞草堂赴兰州总教于甘肃大学堂,撰写了爱国教育思想的楹联:

“我都是皇帝子孙俯仰乾坤何堪回首,

你看那白人族类纵横宇宙能不惊心。”令人痛心的是,同年8月13日,刘古愚先生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兰州讲堂,享年61岁。

1923年11月,应陕西督军兼省长的刘镇华之邀,康有为一行到陕讲学并观光,刘古愚及门弟子,后来拜康有为为师的陕西近代著名学者张鹏一,全程陪游。11月10日,应烟霞草堂同人宴请于旧多忠勇公祠西别墅。康有为赠诗,序曰:“光绪丁酉,刘古愚先生约游陕,未果。癸亥十月,在长安古愚先生门下李孟符、张扶万、郭藴生、王含初、赵庭和、高又尼、王荫之、恐孝周、曹道符、张定九、陈伯龙、景莘农、邓敬亭、周石生、谭西轩、赵葆珊、贺仲范、孙仁玉暨刘古愚季子复黄设宴聚谈。赋诗曰:

大贤教泽满关中,朱陆由来无异同。

刘献讲书伤党祸,横渠学案画儒风。

烟霞天半光尤灿,桃李门中阴尚浓。

卅载迟来弥怅望,群英高会幸相逢。

康有为作完诗后,意犹未尽,榜书“烟霞草堂”四字,以志昔日与刘古愚之缘。

11月17日,康有为在刘古愚弟子的陪同下,游昭陵,访昭陵南麓烟霞草堂,乱后弟子分散,堂内有再传张西轩、王立贤等守学舍。康有为登阁祭拜刘古愚,并题诗一首,再志昔缘。

昔 序烟霞集,今来烟霞洞。

神交数十年,不面复悬梦。

死生嗟契 阔,馨香未接奉。

关学守程朱,严笃碍时用,

唯先生讲学,中外并采贡。

德行既高妙,物质依控纵。

昔我强学会,作序表愤痛。

君以写屏风,遍令逐生诵。

遂遣高才生,南北音问送。

政变天地昏,党祸含沙中。

谣言累先生,吁嗟楚咻众。

弹指星几周,广陵散绝弄。朅来关辅游,深山访弦诵。凄凉讲舍地,友教无游贡。谷名子贞传,洞今烟霞重。九嵕麓徘徊,暝色但云霿。

1936年深秋,刚任陕西民政厅厅长不久的刘古愚弟子王典章先生与烟霞草堂弟子张季鸾一同驱车前往醴泉昭陵,祭拜刘古愚先生祠并题词一首:

昭陵山半几人家,讲幛宏开日色斜。

回首流风今未坠,关中学派重烟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秋,陕西西京筹备委员会在关中创办天禄阁、茂陵以及昭陵三所小学。国民政府派武兆杰在原复豳学舍的基础上建立“陕西西京筹备委员会昭陵小学”,小学就建在烟霞草堂原址上,校舍有所扩建。原草堂讲堂为“刘古愚先生祠”, 匾额楹联均为木质,楹联为阴刻、黑字、隶书烫金字,并镌刻楹联:

味经崇实兰山施教无疆百代衣冠留邠舍

文章道德教育纵贯古今千秋功绩傍昭陵

昭陵小学开办后,使之成为醴泉县境内独一无二的省立学校,第一任校长为胡斩尘(长安县胡家寨人),教务主任是白公瑶(长安县引镇人)。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学生严谨笃行,一丝不苟。从学者300多名,遍及关中各地。其后校长先后为于彦哲、梁海峰、田树会、董玉麟等。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该校成立共产党地下组织,共产党员有李景峰、李春兰、赵金锋、董良荣等。1947年至1948年刘古愚学生梁海峰主持校务,改校名为“古愚小学”以示对先生的怀念。据不完全统计刘古愚醴泉籍弟子有王授金、梁海峰、邢廷荚、曹骥观、王绍庭、王怀堂、张履元、张象咏、李遇时、刘青嶂等。

烟霞草堂所有的土地,在解放后土改运动中及后来的查田定产中,均仍延续归学校所有。1950年醴泉县政府在此建有农场,改造国民党战犯。1958年醴泉教育局在此成立林业中学,作为学生实验园地。1969年,县人民政府在草堂原址建烟霞中学。1972年改为山底中学,烟霞中学新建于烟霞镇政府所在地。1995年山底中学合并烟霞中学。1998年陕西省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会,为了纪念刘古愚诞辰155周年,在“刘古愚先生祠”旧址竖立“烟霞草堂旧址”石碑一通,2005年陕西省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会,在刘古愚诞辰162周年,由吕效祖任主编,编辑出版了《刘古愚,一个时代的播火人》文集,以示纪念这位把毕生精力贡献给陕西教育事业的老人。

作者简介:马宏茂,陕西礼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资深媒体人,中国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丰碑》、《绿色,那就是你》《九嵕山下我的家》等文集。其中《丰碑》荣获2001年咸阳市《五个一工程》奖。先后任礼泉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支部书记、总编辑、文广局副局长、文旅局副局长。

编辑:慕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