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本文系作者一直勇往直前不放棄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一、中國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新時期時代出土的化石表明,早在7000年以前,中國古代祖先就已經開始以菌為食。數千年來,祖先們開展了大量的菌類觀察、採食和記錄活動,在歷代的農業專著、文學作品及地方誌中都有大量的記載。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認識到菌類不同於一般植物。秦漢以前的《禮記·內則》用“無華而實者名栭,皆芝屬也”表明菌類具有不開花就能結實的特性,用“朝菌不知晦朔”描述了菇菌子實體出現時間非常短暫的特性。宋代蘇頌《圖經本草》描述茯苓“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表明人們觀察到菌類沒有根、莖、葉的分化。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竹籃裡的菌類

最初人們對菌類生長的原因不甚明瞭。《莊子》記載“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呼前,而不知其所萌”。在長期的觀察和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菌類特殊的生長環境條件和營養需求,並生動地描述了菌類的形態特徵和生態環境。《列子·湯問》以“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描述菌類生長在腐殖質土壤上和溫暖溼潤的環境中晉代陶弘景《名醫別錄》中描述“馬勃生溼地及朽木上”。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自然界中的菌類

隨著唐、宋文化昌盛和經濟發展,中國人民對菇菌觀察與記載逐步深入,大量農學和藥物學專著中有與菇菌相關的記載,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和韓鄂的《四時纂要》,宋代陳仁玉的《菌譜》和陳景沂的《全芳備祖》,元代王楨的《農書》,明代潘之恆的《廣菌譜》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清代吳林的《吳菌譜》等。宋代《本草圖經記載了挖掘野生茯苓的方法:“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於是掘土取之。”直至今日,湖北省英山縣、羅田縣一帶老農仍然沿用這種古老的方法挖掘野生茯苓。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挖出來的茯苓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逐步認識菌類生理和生態特性的基礎上,開始模仿菌類生長環境進行仿野生栽培,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產工藝。中國古農書中最早關於“種菌法”的記載,是唐代韓鄂所著的《四時纂要》中關於金針菇的栽培方法:“取爛構木及葉,於地埋之。常以泔澆令溼,兩三日即生。”“畦中下爛糞,取構木可長六七尺,截斷磓碎,如種菜法,於畦中勻布,土蓋。水澆常令潤,如初有小菌子,仰杷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後,出者甚大,即取食之。本自構木,食之不損人,構又名楮。”唐代已經發明瞭黑木耳半人工栽培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唐代蘇恭的描述:“桑、槐、楮、榆、柳,此為五木耳…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這裡包括了接種和保溼出耳2個重要的栽培環節。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金針菇栽培

元代王楨所撰的《農書》(1313)中,記載了香菇栽培的經驗:“但取向蔭地,擇其所宜木,伐倒,用斧碎斫成坎,以土覆壓之。經年樹朽,以蕈碎剉,勻布坎內,以蒿葉及土覆之。時用泔澆,越數時,則以棒擊樹,謂之驚蕈。雨露之餘,天氣蒸暖,則生矣。雖逾年而獲利,利則甚博。採訖,遺種在內,來歲仍復發。”這表明早在唐代,中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香菇段木半人工栽培的工藝,包括選場、選樹、砍花、接種、澆水、驚蕈和催菇等。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香菇栽培

1822年《廣東通志》記載“南華菇”(即草菇)產於豫章(江西)嶺南(廣東)《英德縣續志》(1911)記述了草菇栽培技術:“光緒初,溪頭鄉人始仿曲江南華寺製法,秋初于田中築畦,而四周開溝蓄水,其中用牛糞或豆麩撒入,以稻草踏勻,卷為小束,堆置畦上,五六尺作一字形,上蓋稻草,旁亦以稻草圍護免侵風雨,且易發熱,半月後出菇蕾如珠,即須採取,剖開焙乾。”這表明草菇栽培在中國已有200年曆史,後由僑胞介紹到東南亞各國,名為“中國菇”。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草菇栽培

二、西方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歐洲人對菌類的認識最早可追溯至3500年前。古羅馬人認為是朱庇特神用閃電猛擊大地才導致蘑菇和塊菌出現,阿爾貝特(1190—1280)甚至認為菌類是地球的吐出物。直到17世紀中葉, Linnaeus(1707-1778)等在植物分類專著中,才開始系統地描述和記載菌類。據法國學者 Guiochon考察(1953年),法國雙孢蘑菇栽培大約起源於16世紀中葉, De Bonnefons在1651年比較詳盡地描述了雙孢蘑菇的栽培方法但多數學者認為法國是在17世紀初才成功地進行了雙孢蘑菇栽培。法國植物學家 De Tournefort在1707年發表了第一篇有關雙孢蘑菇栽培的論文,指出蘑菇孢子在馬糞中,孢子萌發長出白色黴狀物,可以作為栽培蘑菇的“種”,並提出了“覆土”出菇的概念。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菜籃裡的蘑菇

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法國人一直在隧道和地洞中栽培雙孢蘑菇。19世紀末法國巴斯德微生物研究所採用孢子分離獲得純菌種,1918年美國人 Lambert將純菌種製作技術對外公開,極大地促進了雙孢蘑菇栽培在歐洲和美洲的推廣,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從雙孢蘑菇、香菇、草菇、金針菇、黑木耳和平菇6種重要食用菌馴化栽培歷史看,除法國首先成功栽培雙孢蘑菇和20世紀初意大利首次成功地用木屑栽培平菇之外,其他4種食用菌都是中國首次馴化栽培成功。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雙孢蘑菇栽培

三、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簡史

日本早期的農學和本草學著作都建立在漢學基礎上,日本菇業的誕生也受到中國傳統菇業影響。佐藤成裕的《驚蕈錄》(1796年)中系統描述了“鉈木法”栽培香菇技術,其技術起源於中國浙江慶元、景寧、龍泉一帶的“砍花法”。日本在明治中葉開始引進雙孢蘑菇栽培,但種植面積有限。

中國、西方以及日本食用菌栽培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籃子裡的雙孢蘑菇

森本彥三郎(1911年)在美國研修蘑菇栽培技術後回到日本,成功地採用組織分離法獲得香菇菌種,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日本香菇段木栽培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並使香菇段木栽培技術在日本、韓國和中國等東亞地區得到推廣。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在金針菇、真姬、菇灰樹、花白靈菇 等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生產機械、品種選育、液體菌種生產以及菇房設施設備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開發,對中國和韓國當代食用菌產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