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作惡?是本能、後天習得還是情境驅動?

幾天前某鮑姓高管性侵養女事件爆出,雙方各執一詞一地雞毛:女孩的嚴重抑鬱症、母愛的缺席、男方道貌岸然地喊冤。

新聞折射出的熙熙攘攘讓人不禁追問:人為什麼會作惡?面對“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的終極拷問,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應對態度?

01 人性是什麼:兩本小說截然相反的描繪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人類經歷了那麼多的戰爭、屠殺、謀殺、虐待,而互聯網上每天各大頭條裡的社會新聞版塊裡,我們既能看到人性有多偉大,也能看到人性有多險惡。這個問題當然要追問。

小說家們描繪了他們心中的人性,他們把場景設定在了孤島上,看看人們在這樣的情境中會怎樣互動。“孤島”是個極致的場景:受過文明薰陶的人類但他們被迫呆在原始的與文明社會隔絕的自然環境中。

兒童作家巴蘭坦的小說《珊瑚島》裡描繪了三個男孩流落孤島的故事。男孩們機智勇敢,跟海盜和食人族搏鬥,這是一個充滿真善美的故事。在巴蘭坦心中,人性是善的。

性侵養女案 | 人為什麼會作惡?是本能、後天習得還是情境驅動?

巴蘭坦的《珊瑚島》首版於1858年,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繁榮和文明。

同樣是孤島的場景設定,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描繪的則是一群流落孤島的孩子,在孤島這樣脫離了文明束縛的環境裡,孩子們內心的野蠻天性被釋放了出來,最終導致了他們互相殘殺。在戈爾丁看來,人性是惡的。

性侵養女案 | 人為什麼會作惡?是本能、後天習得還是情境驅動?

獲得諾獎文學獎的威廉·戈爾丁的《蠅王》講述了兒童的政治秩序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充滿了人性哲理

02 人為什麼會作惡:三種學說解釋和一個實驗

我們繼續追問:“人性是善的”自然是極好的,但“人性是惡的”又是什麼原因呢。為了能更好地生存和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我們應該弄清楚“人為什麼會作惡”。

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給出了他們的解釋:20世紀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埃裡希·弗洛姆在《人類的破環性剖析》中提出了關於人類侵犯行為原因的三種心理學上的解釋:本能主義、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

性侵養女案 | 人為什麼會作惡?是本能、後天習得還是情境驅動?

“人類的破環性”在心理學上稱為“侵犯”。埃裡希·弗洛姆是精神分析領域的重量級人物對侵犯行為做了區分。

本能主義派認為人的侵犯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認為人是本能的傀儡。弗洛姆批評說,這實質上是在為作惡推脫責任和自我安慰。

行為主義派認為人的侵犯行為是後天環境習得的,弗洛姆批評說,這實質上是對科學和理性的盲目樂觀。

弗洛姆主導的精神分析派則認為人的侵犯行為一部分來自本能,一部分來自不合理社會的壓抑導致的人的發展受阻,且這部分原因導致的是惡性侵犯行為。其中施虐症是主要的表現症狀之一。

性侵是施虐症的典型行為。弗洛姆認為,患有施虐症的人,他們對他人進行性虐待或在精神上施虐和操控,他們通過他人遭受的痛苦而獲得快樂。核心是把他人生命變成自己的物品,自己則成了被虐待者的神。

而195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穆扎費爾·謝里夫設計的“羅伯斯山洞實驗”則給出了另一種解釋。實驗設定了兩組男孩隨機分組,但兩組男孩的表現則是:第一週孩子們表現出了集體榮譽感,展示了人性善的一面,第二週兩組男孩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展示了人性惡的一面,到了第三週由於兩組男孩需要面臨共同的挑戰,他們又和好並面對共同的困境展開了合作。

羅伯斯的實驗給出的解釋是:人的行為不是本性決定的,而是由情境決定的。

性侵養女案 | 人為什麼會作惡?是本能、後天習得還是情境驅動?

山洞實驗給出的解釋是:人的行為不是本性決定的,而是由情境決定的

03 面對人性之惡,我們應該怎麼做:充分認識人會作惡的本性原因和環境原因,並在此基礎上做好自我保護

社會心理學家和小說家們都給出了他們的解釋和描繪,但

人性是善是惡沒有標準答案。幾千年來哲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地回答,現在交棒給了社會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神經學家和生物學家。對人性的探討是我們需要長期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我們要採取的明智的態度是:清楚地認識到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惡的。既不過分悲觀,也不盲目樂觀。

人會作惡,既可能是本性上的原因,也可能是環境或人所處的情境原因造成的,那我們就需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防範,更好地做好自我保護。

性侵養女案 | 人為什麼會作惡?是本能、後天習得還是情境驅動?

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惡的。既不過分悲觀,也不盲目樂觀。

針對性侵的受害者,要了解“人性是複雜的,人是會作惡的”。首先在認知層面上,建立起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

其次,在人際交往中,要有起碼的邊界意識,包括身體上的邊界意識。平時有意識地劃定好自己的信任圈,注意與陌生人的交往尺度,同時也要意識到,性侵不僅發生在陌生人中,熟人作案則因為隱秘和疏於防範而更容易中招。邊界意識保護我們從情境上隔離開性侵的場景。

性侵養女案 | 人為什麼會作惡?是本能、後天習得還是情境驅動?

邊界意識保護我們從情境上隔離開性侵的場景。

針對這起案件,如果孩子母親或者孩子自己能夠在認知層面上對人性之惡有足夠的瞭解,不對人性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女孩從小被教育要在人際交往中有足夠的邊界意識,如果孩子家庭情況好一些,得到了好的教養,這位高管的罪惡之手要伸向她也不會那麼容易了。

可是生活裡沒有如果,生命不能假設。對於身處社會上的每個人,我們要認識到每個人內心裡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你究竟是誰,取決於你選擇餵養誰。你的選擇造就你。

我們不是機器,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不被別人操控,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發揮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就像弗洛姆說的,“一個肯定人,發展人的創造性和愛的健全社會,才能從根本上消弭人的侵犯行為。”

關於本文

作者:韻楊,自由寫作者。對教育懷有深切關注。願與同道者共同解讀和麵對這個複雜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