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作恶?是本能、后天习得还是情境驱动?

几天前某鲍姓高管性侵养女事件爆出,双方各执一词一地鸡毛:女孩的严重抑郁症、母爱的缺席、男方道貌岸然地喊冤。

新闻折射出的熙熙攘攘让人不禁追问:人为什么会作恶?面对“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的终极拷问,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态度?

01 人性是什么:两本小说截然相反的描绘

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人类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屠杀、谋杀、虐待,而互联网上每天各大头条里的社会新闻版块里,我们既能看到人性有多伟大,也能看到人性有多险恶。这个问题当然要追问。

小说家们描绘了他们心中的人性,他们把场景设定在了孤岛上,看看人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会怎样互动。“孤岛”是个极致的场景:受过文明熏陶的人类但他们被迫呆在原始的与文明社会隔绝的自然环境中。

儿童作家巴兰坦的小说《珊瑚岛》里描绘了三个男孩流落孤岛的故事。男孩们机智勇敢,跟海盗和食人族搏斗,这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故事。在巴兰坦心中,人性是善的。

性侵养女案 | 人为什么会作恶?是本能、后天习得还是情境驱动?

巴兰坦的《珊瑚岛》首版于1858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繁荣和文明。

同样是孤岛的场景设定,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描绘的则是一群流落孤岛的孩子,在孤岛这样脱离了文明束缚的环境里,孩子们内心的野蛮天性被释放了出来,最终导致了他们互相残杀。在戈尔丁看来,人性是恶的。

性侵养女案 | 人为什么会作恶?是本能、后天习得还是情境驱动?

获得诺奖文学奖的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讲述了儿童的政治秩序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充满了人性哲理

02 人为什么会作恶:三种学说解释和一个实验

我们继续追问:“人性是善的”自然是极好的,但“人性是恶的”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能更好地生存和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我们应该弄清楚“人为什么会作恶”。

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给出了他们的解释: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埃里希·弗洛姆在《人类的破环性剖析》中提出了关于人类侵犯行为原因的三种心理学上的解释:本能主义、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

性侵养女案 | 人为什么会作恶?是本能、后天习得还是情境驱动?

“人类的破环性”在心理学上称为“侵犯”。埃里希·弗洛姆是精神分析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对侵犯行为做了区分。

本能主义派认为人的侵犯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认为人是本能的傀儡。弗洛姆批评说,这实质上是在为作恶推脱责任和自我安慰。

行为主义派认为人的侵犯行为是后天环境习得的,弗洛姆批评说,这实质上是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乐观。

弗洛姆主导的精神分析派则认为人的侵犯行为一部分来自本能,一部分来自不合理社会的压抑导致的人的发展受阻,且这部分原因导致的是恶性侵犯行为。其中施虐症是主要的表现症状之一。

性侵是施虐症的典型行为。弗洛姆认为,患有施虐症的人,他们对他人进行性虐待或在精神上施虐和操控,他们通过他人遭受的痛苦而获得快乐。核心是把他人生命变成自己的物品,自己则成了被虐待者的神。

而195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设计的“罗伯斯山洞实验”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实验设定了两组男孩随机分组,但两组男孩的表现则是:第一周孩子们表现出了集体荣誉感,展示了人性善的一面,第二周两组男孩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展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到了第三周由于两组男孩需要面临共同的挑战,他们又和好并面对共同的困境展开了合作。

罗伯斯的实验给出的解释是:人的行为不是本性决定的,而是由情境决定的。

性侵养女案 | 人为什么会作恶?是本能、后天习得还是情境驱动?

山洞实验给出的解释是:人的行为不是本性决定的,而是由情境决定的

03 面对人性之恶,我们应该怎么做:充分认识人会作恶的本性原因和环境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我保护

社会心理学家和小说家们都给出了他们的解释和描绘,但

人性是善是恶没有标准答案。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地回答,现在交棒给了社会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神经学家和生物学家。对人性的探讨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我们要采取的明智的态度是:清楚地认识到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恶的。既不过分悲观,也不盲目乐观。

人会作恶,既可能是本性上的原因,也可能是环境或人所处的情境原因造成的,那我们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防范,更好地做好自我保护。

性侵养女案 | 人为什么会作恶?是本能、后天习得还是情境驱动?

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恶的。既不过分悲观,也不盲目乐观。

针对性侵的受害者,要了解“人性是复杂的,人是会作恶的”。首先在认知层面上,建立起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起码的边界意识,包括身体上的边界意识。平时有意识地划定好自己的信任圈,注意与陌生人的交往尺度,同时也要意识到,性侵不仅发生在陌生人中,熟人作案则因为隐秘和疏于防范而更容易中招。边界意识保护我们从情境上隔离开性侵的场景。

性侵养女案 | 人为什么会作恶?是本能、后天习得还是情境驱动?

边界意识保护我们从情境上隔离开性侵的场景。

针对这起案件,如果孩子母亲或者孩子自己能够在认知层面上对人性之恶有足够的了解,不对人性抱有天真的幻想,如果女孩从小被教育要在人际交往中有足够的边界意识,如果孩子家庭情况好一些,得到了好的教养,这位高管的罪恶之手要伸向她也不会那么容易了。

可是生活里没有如果,生命不能假设。对于身处社会上的每个人,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你究竟是谁,取决于你选择喂养谁。你的选择造就你。

我们不是机器,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不被别人操控,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发挥自己人性中善的一面。就像弗洛姆说的,“一个肯定人,发展人的创造性和爱的健全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弭人的侵犯行为。”

关于本文

作者:韵杨,自由写作者。对教育怀有深切关注。愿与同道者共同解读和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