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集中分佈在豫西伊、洛、潁、汝河上中游,尤以汝河中游最

夏文化集中分佈在豫西伊、洛、潁、汝河上中游,尤以汝河中游最


先秦大致出於同時的兩部史籍《戰國策》、《世本》記載了“儀狄作酒”,均言儀狄為夏禹時人,卻不明地望。於是,關於儀狄作酒之地望,今天出現了山西蒲坂、山東高青、河南洛陽、寶豐諸說,雖都有其因,但哪一個更接近史實呢?我們從《尚書正義·酒誥第十二》引《世本》稱儀狄“夏禹之臣”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眾所周知,夏朝是我國曆史進入文明時代的第一個王朝,大禹則是從部落聯盟首領向國王轉化的過渡性人物。史稱大禹時有上萬個諸侯國,那時的所謂諸侯國實際上是以夏禹為共主的一個個氏族部落。那麼,夏王室的核心活動區域在哪裡呢?我們梳理一下《史記·夏本紀》的記載便知。“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黃帝都有熊在今新鄭,《大戴禮記》載其子“昌意降居若水”。前人指若水為四川盆地之若水,因距新鄭太遠,被學界惑疑。今人論證“若水”即中原之汝水,甚有力。田昌五先生在《夏文化探索》一文中指出“若水即河南汝水”。孫華先生《蜀族起源考辨》論之更詳:“昌意所居之若水,即古之汝水。汝、若音同屬日母,可對轉 。《莊子·漁父》‘吾語汝’。《人間世》又作‘吾語若’。若、汝在上古字、音俱通,汝水即若水。”由此可知,汝河流域為夏禹部落的生成地。《夏本紀》載“禹娶塗山氏之女,生子啟。”“禹會諸侯於塗山。”著名古史學家顧頡剛、楊寬等先生:“塗山即三塗山(在今洛陽市嵩縣西北)的簡稱”的論斷信而有徵。因此,禹“娶塗山氏”、“禹會諸侯於塗山”在今河南嵩縣西南、伊河北岸。此地與汝河上游毗連。另外,禹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鎮),啟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二地雖在潁河流域,但距汝水也甚近。商湯滅夏桀後,“封夏之後”,其地“夏亭”。《括地誌》言:“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後所封也。”這個地方更在汝河中游北側支流上。這是歷史文獻證明汝水一帶在夏王室的核心活動區域之內。


夏文化集中分佈在豫西伊、洛、潁、汝河上中游,尤以汝河中游最

從考古資料上說,早夏文化集中分佈在以嵩山為中心的豫西伊、洛、潁、汝河上中游地區,尤以汝河中游最突出。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被考古學界認定為早夏王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中晚期都城。這兒地距汝河中上游都不遠。而與二遺址具有共同品質的汝州煤山文化遺址則瀕臨汝河中游。煤山遺址位於河南省汝州市煤山公園內,整個遺址呈立狀,高出周圍約4米,東西直徑220米,南北直徑230米,文化層厚度約4米。地勢北高南低。文化堆積層次明顯,地表還散存有大量的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以及後世遺物。遺址的絕對年代為夏代,距今4500年左右,文化性質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類型。煤山遺址的範圍廣闊,遺蹟複雜,文物豐富。其文化面貌也是比較特殊的。根據發掘出的地層疊壓關係,很清楚地分出煤山一、二、三、四期文化。按照考古學中的文化類型,煤山一期、二期文化屬考古學中的龍山文化晚期,煤山三期、四期文化屬考古學中的二里頭文化。而煤山三期的陶器既保留有龍山文化晚期的特點,又有過渡性的變化。如鼎類器物中,都是斂口、折沿、鼓腹、器足附在底部。而大口罐都是深腹、平底,但鼎、罐、甑、澄濾器、圈足盤等器物的口沿較煤山二期文化為侈,腹部瘦削而呈筒形,罐器類由鼓腹變成瘦深腹罐。煤山四期文化的陶器,技術含量更高,器形更加美觀實用,甚至出現了器內有拍麻點的大口尊。根據煤山遺址四個期段文化的對比,這處遺址是屬於龍山文化晚期向二里頭文化早期過渡的一種文化類型。四個期段文化有明顯的區分,但也有很多共同點,具有很密切的承襲關係。這對於研究中原地區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過渡及以後的發掘提供了可靠的實物鑿證。煤山遺址是對我國夏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址。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同存於一個文化遺址內,並有明顯的地層疊壓關係和打破關係。根據出土遺物,兩者文化還有很清晰的承襲關係,這對研究汝州乃至中原地區的考古學編年序列提供了條件,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科學創造價值。說明汝河上中游在夏族繁衍生息歷程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文獻記載也是一個很好的印證。


夏文化集中分佈在豫西伊、洛、潁、汝河上中游,尤以汝河中游最

今稱沙河的滍水與汝水同屬一個水系,滍水流出魯山、葉縣伏牛山餘脈山川后是匯入流出伏牛山支脈外方山山川汝水的。自然滍水流域與汝水流域同屬於夏族的核心活動區。在滍水下游南岸舞陽縣北舞渡鎮區域內近年發現了一處距今7500年——9000年的先夏文化遺址——賈湖遺址。從這個文化遺址的出土物來看,賈湖先民已從事稻作和發現了酒的自然生成並摸索出原始釀酒技術。滍水流域的稻作農業傳下來,到漢代“滍皋香秔”已經成為農產品品牌,被張衡《南都賦》記載。賈湖酒的製作原料主要是稻米、蜂蜜、山楂。說賈湖人的原始作酒技術下傳三四千年,到夏初“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規範了工藝流程,提升了質量和產量,成為可以傳播複製的應用技術,順理成章。“醪”,是一種糯米和粳米經過發酵而成的“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現在南方的不少家庭中仍有自制醪糟兒。醪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就是“旨酒”。晉人江統《酒誥》稱“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地域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來,使之流傳於後世的。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初夏,初夏的農業已經脫離了原始狀態,而進入耒耜階段,使農產品的收穫大有提高,“皋陶做耒耜“,“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糧食有了相當數量的剩餘,才能用來批量釀酒。以嵩山為中心的周圍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的酒器種類繁多,有儲酒器、盛酒器、飲酒器等。如:尊、罍、鬹、盉、爵、觚、觶等陶酒器量多,其中鬹、盉、爵都很精美。從酒器的大量出土,可以反映出當時飲酒之風的盛行。特殊的歷史地域是指嵩山南麓滍汝地區。《禮記•月令》在論述釀酒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時稱:“秫稻必齊”、“水泉必香”、“陶器必良”。 滍汝地區在嵩山南麓和伏牛山東麓,自然條件優越,處於我國第二級地貌臺階與第三級地貌臺階的交接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壤呈多樣分佈,有沙壤土、壤土、沙礓黑土、礫黃土,其中礫黃土佔一半以上。氣候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溼潤地區向半溼潤地區過渡地帶,水熱條件均比較優越。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夏季高溫,雨量充沛;冬季寒冷,氣候乾燥;春秋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年無霜期平均為213天,日照年平均2247小時,活動積溫4•25°C。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為多種農作物的種植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環境。早在夏代,這裡就有了水稻、粟和高梁的種植。商、周時期這裡的農作物品種有了顯著增加,開始種植小麥、大麥、豌豆等夏糧作物。制曲、釀酒原料產量大、品質好,為釀酒業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汝水與滍水之間,分佈著眾多的涼泉。這裡的地下泉水特別是商酒務浣溪的源頭金家泉清澈甘冽,可與江南惠山泉媲美。經現代技術對各地區地下泉水進行測定,得知:(1)無色透明;(2)PH值7•2~7•4;(3)總硬度為6•15~6•72毫克/升;(4)含鈣量為97•99~107•19毫克/升;(5)含鎂0•27~0•58毫克/升;還含有其它多種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系最佳釀酒用水。優質地下泉水是釀酒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有優質的陶土和瓷土。早在仰韶文化時期這裡的鸛魚石斧圖陶缸就很有名。漢魏時期以降更有名瓷出產。近年文物工作者在寶豐商酒務唐宋榷酒遺址發現了大量汝瓷酒器殘片。在今寶豐縣城西街釀酒作坊遺址也出土了大批酒缸、酒罈、酒瓶等瓷器。其中一件四系酒罈,全高51釐米,口徑18•5釐米,腹徑36釐米。壁內外滿施黑釉,有光澤,無吸水性。一件雞腿酒瓶全高33釐米,口徑4•2釐米,底徑8釐米,內外滿施醬色釉,容量為1750克。用這種優質瓷制酒器盛酒既便於運輸,又便於儲藏,放得愈久酒味愈醇香。事實證明,製陶瓷業的發達為酒的生產提供了充足且質量上乘的盛儲器具,促進了酒業的興盛。


夏文化集中分佈在豫西伊、洛、潁、汝河上中游,尤以汝河中游最

我們從後世滍汝之間釀酒業的興盛沿著傳承理規反觀其源頭,作為以嵩山周邊地帶為核心活動區的夏王室夏禹之臣“儀狄作酒醪”只會是在這個區域。商酒務是宋代留下的名稱,但其肯定也是從前代傳承下來的。原屬寶豐縣今屬平頂山市湛河區的曹鎮有個村莊叫“齊務”,在白龜山水庫南,也就是滍水南岸。人們對這個村名不知其所以然。其實它也是個酒務。在《周禮》中,製成酒的五種成色被稱作“齊”,“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沉齊。”注曰:“以節度作之,故以齊為名。泛者,成而浮滓,滓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甜酒矣。盎猶甕也,成而色蓊蓊然,如今酇白酒矣。醍者成而紅赤,如今若下酒矣。沉者成而滓沉,如今造渭酒也。”所以“酒”也稱齊。“齊務”就是酒務。“務”雖然是宋名,“齊”則是沿用周稱。周自然承自商、夏了。

故而可明儀狄作酒於滍汝之間。(潘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