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山》(散文)


《登华山》(散文)


《登 华 山》(散文)

作者:沈玉印

华山在好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了,想到她总让我有一种神往。

初开始知道华山,那是从电影《智取华山》里知道的,后来便是从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有个“东邪西毒华山论剑”的片断,还有就是从戏剧《宝莲灯》里知道有个“劈山救母”的故事。从语文书里也有一些零星介绍华山的,知道中华大地上有被人评为五岳的名山,其中就有被称作西岳的华山。后来知道,华山其实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险。“自古华山一条道”,“上山容易下山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后来,因工作的关系,在出差的途中曾经多次经过华山脚下,虽近在咫尺,却始终没有机会登临一下华山,没有真正的零距离感受一下她的秀美和雄姿。

所以前些年国庆过后因单位业务量不足一连放了八天假,同事们闲谈怎么度过时,我第一个便想去登临华山。于是在十月中旬,六个同事,三男三女,男的有我、王、何,女的有萍、莲、惠,六人便相约去登华山。

我们到渭南时,正是清晨七点多钟,由于时差比江南晚了约有一个小时,七点多钟,好象天还才亮。市里的小吃摊才开始点火捅炉子。好在火车上,王和同车的一个红衣女子搭讪时,知道那女子是当地人,于是便知道了如何到达华山的途径。红衣女也是极为热情,下车后还特意把我们带到汽车站,并告诉我们上哪辆车。原来,华山在华阴县,从渭南下车后还要坐二个多小时的汽车,我们倒了二次车才到华山的入口处。

上山时,我怕山上没水,还为每人准备了二瓶矿泉水,却没有想到,这二瓶水后来却成了大家的负担。

我们是步行上山的,上山那天,游客并不多,或许中秋国庆黄金周,让游客集中消费掉了。

那天山里面很静,初开始仿佛就只有我们六人溶入那山水景至中一般。初开始的路也不陡,路靠山的一边,还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小亭子,亭子边摆放着一些嫩的黄瓜、红的苹果、艳的柿子,还有啤酒、矿泉水等。有的店主还把饮料瓶浸没在盆里或池里,任由潺潺的溪流水缓缓淌过,若小屋边上有空地,店主还会在路边的树下放置一些小凳供游客休息。山路的另一边是一条山涧小溪,山泉水“哗哗哗”地向山下冲去。溪边上尽是大大小小的山石,大的比几间房屋还大,就那么横亘在小溪的上空,溪二边都是杂树,树叶有黄、有红、有绿,绚烂而又多彩。时不时还会见到野柿子,柿子个个如小红灯笼般挂满了各个枝头。山路开始还是比较平缓,但越往上,就越发的陡了起来,阳光已经照进了山谷,那天阳光极好,让树叶又更增加了浓重的色彩。和我近在咫尺的有株树,叶都黄了,在阳光下黄的是那么的鲜艳,仿佛叶子都透明了,而远处山崖下的一株红枫,则如一团火般,在山崖下燃烧了起来。

初开始,我们还极有兴致地边爬山边拍着照,但是越往上,感觉包越重,腿越沉,气也越喘越重。等到了“回心石”,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人刻此三字的含义。但是我们此次来就是为了爬山的,不能回头下山,只能继续向上。过了“回心石”,上了“千尺幢”,山路就一下陡了起来,路仿佛是竖起来了一般,台阶是依山凿出来的,长不足一米,宽不足一鞋,每踏一步,脚还要侧着放,手还必需紧拉着铁索,若是抬头,上面的人仿佛就踩在自己的头上,路若梯子般一眼望不到头,朝下望,仿佛自己已经飞临半空,如天仙一般。爬山的姿势,有人紧拉铁索,爬几步台阶,停下站一会,也有人则手脚并用,真正的狗爬式。好不容易爬过三百多级台阶,过了二十几米的平缓之路,又是同样惊险的“百尺峡”在欢迎自己。再以后,山路依旧是级级相扣,但却缓了一些。而此时,华山的风景也是一览无余。人已经仿佛飞升在了半空中,身边峡谷纵横,林木葱郁,山石呈灰白色,很多悬崖仿佛是用一把锋利无比的刀砍削过一般直上直下。奇形古怪的树,均长在石缝中,峭壁上,斜探着身子,仿佛是一个个好奇的仙子,正探着身子在看着崖下的人世间。

而此时,我的小腿已经酸胀无比,只能爬爬停停。路上还时不时的碰到下山的游客,有一对三十多岁的男女说他们已经爬了一夜。还有几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说她们的腿已经快要断了。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有恐高症,下山再也不敢直着身子,只敢坐在台阶上,一阶一阶挪着屁股。

我们到了北峰,大家已经疲惫不堪了。华山共有五峰,东峰、南峰、西峰、北峰、中峰,本来我们计划着在华山上住一夜,第二天,再接着继续,然后下山。但第一天,华山的险便击败了我们。想想上山时那么多险路,上倒是上来了,下去更成问题,于是便临时改变计划。只爬了一个北峰,另外几个峰也不爬了,因为天已将晚,再晚的话连揽车也坐不到了,再加另外有几个人还没有体会过坐揽车的感觉,于是便决定坐揽车当天就下山。

前些年我上安徽的黄山时,曾坐过揽车,那是上山,但这次,是下山。揽车在经过一小段的平缓处后,感觉就从天空中直坠了下来,而脚下的一切,都是遥远的峡谷,深不可测。落差也实在太大,即便我坐过揽车,还是让我惊的叫了起来。

那一天,我们出了山,天已傍晚,还算幸运,经过别人的指点在宝莲灯下的路边上,还拦到了辆开往渭南的车。于是下车后第一夜便在渭南住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