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我是一个用读书改变自己生活的人。”——樊登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上个月和朋友秀芳在星巴克喝咖啡,她问了我一个问题:古人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这半年来我读的书也不少啊,怎么还是没啥进步的感觉?


我问她:平时你喜欢读什么书?


她得意的开始炫耀:我经常看爱情小说、娱乐杂志,偶尔也会翻一下讲成功学的书,有时一个下午就能看一本,厉害吧?


我笑了笑,又问道:“你看这些书目的是什么?”


她惊呆地看着我:“看书还能有什么目的,有时没事干太无聊了,就随便翻来看看。”


“我猜你是经常一边玩手机,一边看书,对吧?”我反问道。


秀芳一个劲地点头。我接着说:“读书方法不对,思想上当然也不会有新的收获。”


这让我联想到近期看的一本书——《读懂一本书》,书中内容通俗易懂,是樊登老师在读书历程上的经验总结,既有趣味,也有干货,对像初级阅读者非常有用,于是将这本书推荐了给她。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很多人像秀芳一样在读书中遇到不少问题,不小心陷入了阅读误区,今天梳理了初级阅读者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盲区一:读书=消遣。


很多朋友的读书状态不过是兴之所至,跟打游戏、看电影一样,追求短暂的快乐和虚荣的充实。


上文所说的秀芳就处于这种阅读状态,她看书相当有“讲究”,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会把尘封在书柜中的书找一本来看。而且,看书的时候,咖啡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懒懒散散地坐在阳台上,捧起一本书东翻翻、西翻翻。


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没几分钟,她便拿起放在桌上的手机,将这种美轮美奂的阅读场景自拍下来,发到朋友圈炫耀一番,配上一句诗:人生难得闲暇处,岁月静好读书时。


这种小资生活真让人羡慕!不到半个钟,朋友圈点赞如云,吸引众多好友围观评论,此时的她忙于回复评论,便把书扔在一旁,忘了“看书”这件事,不知不觉一个下午便过去了。


秀芳自以为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实际上她只是摸过书、拍过书、买下书、翻完一本书而已,这些都成为她炫耀的资本。


这种是“假装阅读”的行为,背后是虚荣心在作怪,虚荣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


外界的干扰太多、内心太浮躁,让我们很难全身心投入阅读,静下心与作者深度交互,体验读书的乐趣。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如何破局?这里有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远离手机,让心静下来。


因为有了手机,现代人做事情越来越不专注,而且很容易被打断。


如果不能适度离开手机,注定无法静下心来,心静不下来,整个人就会感到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书自然读不进去。


为保证专注阅读,樊登老师在书房读书时特意隔绝一切,直接把手机调至静音丢到客厅,让家人不要在这段时间打扰他。


樊登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开始阅读之前,把该做的事情提前交代好,将手机调静音放到另一个房间,然后捧起书本心无旁骛地体验读书的乐趣。


第二个建议:慢慢坚持,养成新习惯。


万事开头难,读书更是这样,刚开始不太容易沉下心来。


对于这个问题,樊登老师推荐“2分钟规则”的方法:由于惯性作用,一旦你开始做某事坚持2分钟,此时大脑就容易进入心流模式,坚持下去就更容易,目的是让你更加轻松地开始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养成一个好习惯。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从一个小目标开始,只要用2分钟写1句话,你会经常发现自己写了一个小时。


想塑造一个健美的身材吗?从一个小目标开始,只要用2分钟做5下平板支撑,坚持3天后你就会慢慢喜欢上运动。


想形成阅读习惯吗?从一个小目标开始,只要用2分钟读一本新书的第一页,然后不知不觉,你已经读完前三章了。


养成一个新习惯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开始去做,不仅是第一次,而且是每一次,这跟表现无关,而与持续行动有关。


让我们放下手机,静下来、慢下来、拿起书,从现在开始阅读吧!用人生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影响人生,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习惯。


盲区二:盲目追求读书速度,而不作深度阅读。


在这个追求高效率的社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快速阅读”,那些一目十行、一周看20本书的人,自以为在最短时间里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样就能提高效率。


实际上,这是阅读大忌,他们表面看了很多书,实际上在看过的书中,没留下什么深层次的记忆,不能说出书中的精髓。


这跟大脑天生的机制有关,如果想真正地开始阅读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大脑运作机制。大脑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爬虫脑,第二层是哺乳动物脑,第三层是皮质脑。


当快速阅读的时候,第一层爬虫脑和第二层哺乳动物脑已经帮你把大部分的信息过滤掉了,因为它们觉得没有用,所以并不会把信息传递到你的皮质脑——新大脑皮层,因此快速浏览的知识无法在大脑中长时间记忆。


再者,一本真正的好书,其作者的思维水平是高于读者的,速读适用于认知水平等于或低于自己的作者的书,但对水平高于自己的作者,速读只能读懂皮毛。


而真正有深度的好书是作者花费无数心力写出来的,好书值得一字不差地读,值得反复阅读。


在樊登老师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读书数量,而是真正把一本书读懂、吃透。读书的过程就是人为地弄清楚一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再复杂的书都有一个结构,只要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在难懂的书都能够轻易读薄、读懂。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对于如何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他总结了一套简单又极为有效的方法——带着问题去读书:


首先,我们在阅读时,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不同的书主旨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找主旨的关键就是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其次,熟悉书的写作背景。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我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再然后,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一本书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论据去证实自己的观点,这些论据可能是实验、调查结果或大量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一本书真正值得读的内容只有20%左右,其中这20%中真正与你的目标相关,对你有用的只有20%,因此一本书你只需要找出这4%的精华就足够了。


樊登老师在书中总结了8条评判标准,我将其归纳为3个类型:分别是:咦?哈!嗯!。


“咦?”是指有点难理解的概念,论证书中主题的知识点。

比如《反脆弱》这本书这样的内容,把玻璃杯扔在地上会摔碎,把铁球扔在地上不会摔碎,但没什么好处;把乒乓球扔在地上会弹起来,砸的越大力弹的越高。

仔细思考,这三种分别代表什么?。玻璃杯摔碎,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受损;铁球不变,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时不变,这叫坚固;但都不是反脆弱,只有乒乓球弹起来才是,这通过对比深刻阐述了反脆弱的定义——即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好。

“阿?”是指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颠覆以往认知。

有一本叫《这书能让你戒烟》书中说戒烟最重要的是不要调动毅力,如果调动毅力,那你肯定戒不了烟。戒烟是轻松的、愉快的。如果动用毅力去戒烟,那么证明你潜意识当中任务抽烟是一件好事,你只是抑制住自己不要抽。这跟我们以往的认知完全相反,带来新的启发,值得记录。

“嗯!”是指这个内容有道理、质量高,给心灵带来冲击,值得深入研究一下。比如《活好》这本书,这本书浓缩了作者105年的人生感悟,究竟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日野原先生在书中讲了三点,一是不在乎身外之物;二是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三是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这些内容都应该仔细品读。


最后,在书的最后部分,一般都会进行价值升华,指出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从解决的问题到论据再到价值升华的部分, 这本书的完整框架就出来了,解构一本书,就是这本书的脉络,读书才会变得更有效率和意义。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深度阅读,必然是从浅入深,一层一层进入,一步一步提升的。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很多东西你想深也是深不了的,因为你没有那个基础,要么经常碰壁、要么井中观天!


盲区三:只做低效能的输入,不会持续的输出。


我们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刷抖音和朋友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简单,大脑消耗极低,而且在实时获得反馈,得到实时满足,这符合大脑的天性。


在认知科学关于人脑的研究里,有一个结论:人类的大脑生来极其“懒惰”。


脑科学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人的大脑,经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没有做任何思考任务,大脑的能量消耗也很大,成人的大脑一般是 1.5 公斤,大概占体重 2 %,但却消耗了整个身体 20% 的能量。正因大脑耗能极大,所以大脑会自动优化效能,会尽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偷懒,寻找省力的诀窍。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如果想要在阅读上获得成长,就必须跳出大脑的“偷懒模式”,怎么做呢?


《刻意学习》这本书提到: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以输出倒逼输入。即是以最终输出的成果为目标,倒推生成这种成果所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这跟《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所说的“以终为始”如出一辙。


对于职场成年人最好的输出策略有三个:


第一,利用“思维导图法”。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开发大脑的无限潜能,它是一种有助于人们高效阅读、深度思考的可视化思维工具。


樊登老师一直用这种方法去梳理一本书,他认为这种方法在知识吸收上很有优势,看起来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动笔写过的内容更容易在大脑中获得长期记忆。


具体有四个步骤:

一是根据书名或者核心要素画出中心主题,提炼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句;

二是根据全书框架,规划思维导图的框架结构和分支主干。

三是将每个章节的关键内容进行提炼,筛选出重点词句,整理在每个支干之后,抓住关键中的核心内容,让信息更为精简。

四用不同颜色标记不同点,最好有解释说明的小插图,这样做可以快速地将需要整理的思维导图和以往的记忆关联起来。


第二,坚持去写作。


写作不仅能促进我们更好的理解消化书籍,提升我们的整合、思考能力,淬炼我们的阅读力,而且,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写讲书稿、新媒体文等,如果写得好的话,文章还能变现,实现正向激励,让个人进入“读书—写作—变现—再读书”良性循环。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第三,讲给别人听。


樊登老师说: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讲书最大的好处是不得不去强迫自己,使大脑经过了多次的运算和激活,让大脑的神经元联系起来,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在整个过程中,你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在加上准备的过程当中,专注力比平时更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且长久地锻炼思维逻辑。最后,根据自己的逻辑和理解,组织语言讲出来,这才能将书中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樊登力作《读懂一本书》:教你走出90%的人最常见的3个阅读盲区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感去生活”。


愿你读过的书,都会成为你的铠甲,成为你行走人世间,最温暖的避难所。


关注@职友圈:说出你的职场故事,助你登上职场巅峰。#我要上头条##职场达人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