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家書》明白這四點,用才華撐起自己的野心

前言:我有一個朋友,以前經常和我們吐槽工作太累,每月的KPI考核實在是要人命,現在的工作完全發揮不出自己的優勢。後來他辭職了,半年多了也沒找到工作。在我這個朋友的身上有幾個年輕人的通病:才華撐不起野心,脾氣賽過能力,驕傲自負,牢騷太多。

讀《曾國藩家書》明白這四點,用才華撐起自己的野心

如果有一天,我們得才華不足以支撐我們的野心,我們該怎麼辦?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焦慮,每天都標榜著人生一事不為則太長,欲為一事則太短,實則唯恐暴露自己才華不足的卑怯,同時心裡又厭惡鑽研刻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無非是用心不專、志向不堅罷了。然而每當遇到挫折,有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曾國藩曾在家書中提到:“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同時也告誡自己的兄弟:“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然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我們與其每天在朋友圈裡喝心靈雞湯,倒不如讀《曾國藩家書》學學曾國藩的四大高招,早點擺脫才華匹配不上野心的困擾。

多讀書、常讀書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我想應該是有用的。蘇洵27歲發奮讀書,後成為唐宋八大家;流浪大師沈巍流浪26年,卻依舊不忘讀書,一眾經典言論被廣泛傳播。記得在《曾國藩家書》裡,曾國藩經常說這樣一句話:“餘近來事極繁,然無日不看書。”有時候,因為應酬太多,沒時間看書,曾國藩也會在信中暗自懊惱,同時告誡兄弟和子侄要堅持讀書。偉人與凡人的區別大概就在於此。

讀《曾國藩家書》明白這四點,用才華撐起自己的野心

在大學畢業以前,我也不喜歡讀書,直到畢業後經歷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迫,才發誓一定要堅持每天都讀書。目前,雖然沒太大的變化,但人生的目標、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比之兩年前更加清晰了。《曾國藩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一生是這樣的,想要改變,唯有學習。讀書永遠不是最終目的,通過讀書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才是我們真正目的。

立志有恆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段話特別耐人尋味。

觀四弟來信甚詳,其自發奮自勵之志溢於行間,然必欲找館外出,此何意也?不過謂家塾離家太近,容易耽擱,不如出外較清淨耳。然出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出外教書,則耽擱更甚於家塾矣。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很多的時候,我們給自己找藉口,自我設限只不過是我們的志向不夠堅定罷了。就如同曾國藩所說的,若志向堅定,發憤圖強,哪裡不能讀書呢?須知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們既然知曉自己的才華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野心,那就該堅定自己的信念,立志有恆,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讓才華足以匹配野望。曾國藩亦曾在家書中警示兄弟:“兄日夜懸望,獨此‘有恆’二字告諸弟,伏願諸弟刻刻留心。”可見,立志有恆也是偉人之與凡人的區別之一。

讀《曾國藩家書》明白這四點,用才華撐起自己的野心

專心致志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說道:“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我們無論是求學還是做事都應該明白“以專而精,以紛而散。”要想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專一必不可少。選擇好方向,立志奮發,在這個方向上做到極致,哪裡會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讀《曾國藩家書》明白這四點,用才華撐起自己的野心

就像《曾國藩家書》中說的那樣:“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別,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學習的路上,認準了了一個方向,專心鑽研,借鑑其他領域的東西來學習是可取的,但切記貪多嚼不爛。如果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學,最終的結果只會是一無所有。在這一點上,荀子曾說過:“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也告誡世人:“用志不紛,乃凝於神。”

每日自省

《曾國藩家書》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曾國藩寫給兄弟和子侄的信中都會進行自我反省,把自己身上不好的毛病挑出來,告誡兄弟和子侄引以為戒,有責改之,無責加冕。如果說要問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法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自我反省了。古時候有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察己身有無言行過錯,現代也有陶行知每日四問看自己有無進步。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想要少犯錯,就得學會自我反省。而事實也證明,那些會主動反省,主動思考的人在職場中一般都成長的比較快。

讀《曾國藩家書》明白這四點,用才華撐起自己的野心

《曾國藩家書》裡的智慧遠不止如此,但對於20至30歲,才華尚不足以支撐自己野心的年輕人來說,讀書、恆心、專心、自省這四條最為實用。堅持這四條,過了而立之年,我相信我們走出半生歸來也依舊仍是少年。

【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品讀優秀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