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明知殺了晁錯,反叛七國也不會退兵,為何還將其騙殺?


漢景帝明知殺了晁錯,反叛七國也不會退兵,為何還將其騙殺?

西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因為漢景帝採取了晁錯的削藩政策,觸動了諸侯王的利益,於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爆發。當然古代講究的是師出有名,這七王雖然造反,但也是打著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起兵,意思是皇帝被身邊小人矇蔽,他們要清除這個小人。


不久後,漢景帝做出決定,那便是誅殺晁錯,可能漢景帝也覺得這樣做實在不地道,並且是師出無名,所以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於是晁錯特意穿著朝服前往,車馬經過長安東市時,中尉停下車,向晁錯宣讀詔書,將身穿朝服的晁錯腰斬,史書記載“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可以說晁錯之死,是漢景帝一生都抹不掉的一個汙點,面對叛軍竟然妥協到殺自己的老師兼親信大臣,而且還是騙著殺的,是相當荒謬。


而晁錯死後,七王並沒有退兵,最終中央朝廷靠著周亞夫率領大軍南下才鎮壓了這場叛亂。


可能光憑以上事件來看,會有人覺得漢景帝是個懦弱無能之人,其實漢景帝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皇帝,與父親漢文帝合力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更是平定了七王之亂,大力削弱了諸侯王勢力,為後來兒子漢武帝以“推恩令”削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景帝明知殺了晁錯,反叛七國也不會退兵,為何還將其騙殺?

那麼這樣一個精明的皇帝,肯定沒有那麼幼稚,肯定知道殺了晁錯叛軍也不會退兵的,那麼為何他還要這樣做?


其實說白了,原因很簡單,一是漢景帝此舉是讓叛亂七王師出無名,你們不是說我身邊有小人嗎,要清君側嗎,現在我自己動手清了,你們再不退兵就是師出無名了,就是赤裸裸的造反了,是不得人心的。


二是安撫沒有叛亂的諸侯王之心,這點其實更關鍵,因為七王之亂是來勢洶洶,其他沒有叛亂的諸侯王雖然實力相對叛亂的七王來說比較小,但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央朝廷和七王的對決,也有不少諸侯王在觀望,如果中央朝廷落於下風,他們中不少怕是會跳出來支持七王,畢竟漢景帝採取了晁錯的削藩政策,是大為觸動了諸侯王利益,而漢景帝將一直主張削藩的晁錯殺死,等於表明了一個態度,讓其他諸侯王放下心來,是安撫了他們,不至於使叛亂諸侯王進一步增加。


當然漢景帝之所以這樣做,晁錯在關鍵時刻也起到了一個神助攻,在七王來勢洶洶之際,他竟然提議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坐鎮大後方。不論他出於什麼想法,不得不說這個提議是一點情商都沒有,讓皇帝去危險的前線就算了,自己也不跟著去,反而意思是你去危險地方,大後方這種安全地方交給我就行了,這提議,換誰當皇帝都不願意聽,漢景帝聽了肯定不爽。


所以綜合考慮之下,漢景帝就這樣把自己的恩師兼親信大臣晁錯給騙殺了。


漢景帝明知殺了晁錯,反叛七國也不會退兵,為何還將其騙殺?

可以說這個危機處理,漢景帝看似很幼稚,其實背後有著很高深的帝王心術,以晁錯一人之死,使七王叛亂是師出無名,更是安撫了其他觀望的諸侯王,又任用周亞夫這員猛將,最終聲勢浩大的七王之亂歷時三個月便被平定。


而一直忠心耿耿,為了漢室江山社稷殫精竭慮的晁錯卻成為一顆棄子,被騙至腰斬,充分說明了帝制家天下的殘酷性,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每個人都是皇帝統治天下的棋子罷了,即使你是皇帝的老師,即使你是皇帝很信任的大臣,也難逃棋子命運,關鍵時刻為了江山穩固是說殺就殺,可惜晁錯為王朝盡心竭力,還落得如此下場,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當然晁錯自身也有一定的問題,史書記載他是“為人峭直刻深”,說通俗點就是為人正直,但是相當苛刻,是不近人情,可以說是一個不會做人的純臣

,雖然為西漢江山是相當遠慮,提出了削藩政策,但是卻沒為自己深謀,不知保全自己,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而因為不近人情的原因,得罪的大臣太多,所以七王之亂之時,與他有過節的袁盎趁機建議漢景帝殺他,使漢景帝下定決心殺他,而他冤死以後,也沒有大臣站出來替他打抱不平,終漢之世,都沒有被平反;以“公”的角度來看,晁錯是值得人欽佩的,以“私”的角度來看,晁錯做人其實挺失敗的。


漢景帝明知殺了晁錯,反叛七國也不會退兵,為何還將其騙殺?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