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業底層邏輯變動:市場暴跌,從雜貨鋪到服務

手機行業經歷了二十餘年的變革,中國手機市場底層邏輯不斷在發生變動。

看市場,2020年的中國手機市場哀鴻遍野。

手機出貨量連續下跌,根據信通院的數據,2020年可能下跌幅度會達到19%左右,堪稱是史詩級暴跌。


手機行業底層邏輯變動:市場暴跌,從雜貨鋪到服務

在手機換機週期已經超過一年,差不多二十幾個月的現在。

一方面是人民群眾的手機體驗直線飆升,千元機市場從遍地電子垃圾,到現在閉著眼睛買都行。

另一方面是手機廠商淚流滿面,一邊紛紛往海外跑,一邊不斷整合國內資源。

對這個市場更加感到驚悚的是手機渠道。

經銷商們經歷了16年的換機潮,習慣了只要有貨,每年穩定收入二三十萬的日子,那會兒不是消費者等著導購服務,而是你這個店只要有手機就能賣出去。

現在則不同,一來你進的貨可能賣不出去,二來你可能剛換了門頭,你看好的廠商就突然被制裁了。

於是很多手機經銷商開始回籠現金流,看其他生意。

媽呀,這個經濟做啥都不行,幹啥啥撲街,算了,還是做手機吧。

但是手機市場整體下滑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怎麼辦呢?

這就是中國手機市場現在變化最快的底層邏輯:從以手機為中心,到手機變成導流工具,IOT周邊銷售逐漸成為方向。

於是所有的中國手機廠商在今年都不約而同地談論一件事情:幹掉批發商,消減渠道層級,做專營店,做服務!(可能除了又又又又又要做下沉的小米在做加法)

為啥要做服務?這是個流量邏輯。

手機消費是不是高頻場景?不是,二十幾個月的換機週期,是超級低頻場景。

但是呢,手機遇到軟硬件問題,或者要貼膜清理,這就是高頻場景了。

只要不太過分,有的廠商會無限次提供貼膜服務,只要你給店鋪能帶來流量就可以。

帶來流量,就可以做轉化,我賣賣IOT產品可不可以?我賣賣碎屏險可不可以?我加個微信,在微信群裡面賣其他產品,做做活動送點東西可不可以?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國手機行業現在受市場下滑作為主要驅動力推動,正在發生一些底層邏輯的變化。


手機行業底層邏輯變動:市場暴跌,從雜貨鋪到服務


從運營商,到賣場,到複合渠道,再到專賣店崛起。

表面上來看,是手機廠商在向直營靠攏,逐漸在收攏權力,但我們透過實際的經營來看方向,本質是把手機生意做成流量生意。

早就有手機廠商在說,我們手機是店鋪的引流工具,我們希望消費者用過我們的手機,再來買我們的IOT產品。

這個邏輯是零售業不新鮮,就好比超市以成本價,甚至虧錢來賣雞蛋賣紙巾這些高頻消費品,給自己的超市做粘性,做引流。

手機廠商的邏輯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早期喊這個口號的廠商,IOT產品力越來越弱,引流效果沒有引起飛輪效應——你總不能在手機店裡面賣虧本雞蛋吧?


手機行業底層邏輯變動:市場暴跌,從雜貨鋪到服務


而後續做流量邏輯的廠商就想得更加清楚:消費者憑啥在你這裡高頻消費?難道你店裡的店員都是大美女嗎?

這不符合邏輯。

消費者的流量邏輯,或者說零售行業的流量邏輯是什麼?

白嫖。

你在我這裡買了手機,我給你提供服務,你過來,我免費給你爽,服務的次數多了,爽多了,是人就會不好意思,他肯定會消費的。

以前的手機賣場就只有手機,店員沒有動力做服務,因為你買過一次,就很難短期內再買一次。

而專賣店的服務動力就要強一些,你可能不會再買了,但是你朋友可以買啊!我給你服務了,你可以給我引流啊!


手機行業底層邏輯變動:市場暴跌,從雜貨鋪到服務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流量邏輯,用戶運營其實一直都在,這其實是個推動力的問題。

在手機廠商普遍雜貨鋪化之後,可以賺錢的SKU變多了,驅動力自然也就變強了。

這一點有一個廠商就看得很清楚,他們說他們現在只看一個指數,那就是淨推薦值,也就是客帶客。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服務行業的概念,就像餐飲行業一樣,好吃服務好,我下次還帶朋友過來消費,甚至說媒體運營做得好,一個餐廳可以做成網紅打卡點,在一個地區內成為熱點。

當然消費電子還沒有類似的概念,但我相信未來會這樣發展。

所以以上就是給大家分享的,最近對於手機行業的一個思考。

文章裡提到了很多廠商,但沒有指名道姓,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猜一下,我提到的都是哪些廠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