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 《清平樂》熱播,考點“慶曆新政”你掌握了嗎?

導語:

《清平樂》熱播,大家被劇中的角色深深吸引,同學們發現,原來我們背過的眾多宋代詩詞以及瞭解的很多宋代著名歷史人物都生活在同時代——宋仁宗朝。

在《清平樂》已播出的劇集裡面,出現了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宋朝歷史人物,如宋仁宗趙禎,朝臣晏殊、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人,這幾位朝臣不僅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在北宋政治上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 | 《清平樂》熱播,考點“慶曆新政”你掌握了嗎?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趙禎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歷史 | 《清平樂》熱播,考點“慶曆新政”你掌握了嗎?

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歷史 | 《清平樂》熱播,考點“慶曆新政”你掌握了嗎?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歷史 | 《清平樂》熱播,考點“慶曆新政”你掌握了嗎?

韓琦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

韓琦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歷任將作監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曾奉命救濟四川饑民。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頗有聲望,人稱“韓範”。之後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

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他“生平不以文章名世”,但“詞氣典重,敷陳剴切,有垂紳正笏之風”今有《安陽集》《諫垣存稿》等傳世。《全宋詞》錄其詞四首。

說到這幾位歷史人物就不得不說一件重大歷史事件——慶曆新政。

概況:

慶曆新政為中國北宋仁宗慶曆(1041年—1048年)年間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

背景:

1.積貧積弱

北宋立國後,為了維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割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於內庭設“中書門下”(政事堂),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權,為限制宰相權力,增設副宰相“參知政事”;軍事上,廢除統領禁軍大權的殿前都點檢,增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由“三帥”分別統領禁軍,為限制三帥的權力過大,又在中央設樞密院,掌控調兵權。財政上,設置三司(鹽鐵、度支、戶部),三司使由皇帝親信擔任,掌控財政大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官員的權力,

實行一職多官,同時由於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各級官員缺乏進取心,“冗員”問題突出。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守內虛外策略,奉行“養兵”之策,廢除府兵制,改為招募。至仁宗時,總人數已達140萬,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養兵的費用,竟達到全部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在軍隊中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從而形成“冗兵”

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同時,在對西夏和遼的戰爭中,宋代統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銀和布匹,以金錢財富買得一時平安,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

。三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內憂外患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曆年,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社會危機也在發展。宋代建國後,不但不抑制兼併,而且縱容功臣、大將們兼併土地。土地買賣與典賣相當普遍,土地集中的趨勢加速,農民失去土地的數字在增加,“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宋代人民的負擔很沉重。全國的居民有主戶和客戶之分。納稅戶除按規定的數量納稅,還有“支移”和“折變”等負擔。在兩稅之外,還有丁口賦、各種雜變之稅、徭役和差役。這是賦稅之外的又一項沉重的負擔。

同時,外敵的侵擾給北宋政權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北宋建國以後,就與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和西北邊境的党項族連年發生戰爭,由於北宋政治腐敗和軍隊軟弱渙散,雖然耗費了鉅額的財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敗告終。

經過:

條陳十事

宋仁宗在召對中,對范仲淹、富弼等特別禮遇,並曾多次催促,要求執政大臣馬上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慶曆三年(1043年)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慶曆三年(1043年),李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九月,宋仁宗召見范仲淹、富弼,給筆札,責令條奏政事。範、富二人隨即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諫官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佈實施,頒發全國。

1.澄清吏治

①明黜陟(嚴明官吏升降)。范仲淹對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政績卓著的官員,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②抑僥倖(限制官僚濫進)。宋初以來,,恩蔭制度造成官僚濫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範仲俺對此提出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③精貢舉(嚴密科舉取士)。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④擇長官(慎選地方長官)。針對當時分佈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八九的狀況,范仲淹認為官員的升遷要嚴格依照政績,建議加強對官吏的考察,獎勵能員,罷免不才,並主張由各級長官保薦下屬。

⑤均公田:重新規定官員按等級給以一定數量的職田,調配給缺乏職田的官員,以“責其廉節”,防止貪贓枉法。

2.富國強兵

①厚農桑(重視農業生產)。范仲淹建議朝廷降頒佈詔令,加強農桑立法,命令全國各路轉運使及其所管轄的鄉縣真正重農桑,獎農桑,使農業的好壞作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內容。

②減徭役。

③修武備。(整治軍備)。

3.厲行法治

①重命令(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

②推恩信(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

結果:

慶曆四年(1044年)四月,因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倖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新政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僅推行一年多就夭折了。

影響:

慶曆改革失敗後,社會矛盾並未緩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冗兵資費更是加倍,民族矛盾又十分尖銳,宋廷財政空虛,就拼命進行搜刮,慶曆年間農民和士兵的鬥爭剛剛下去,各地農民又開始新的鬥爭。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一場更大規模、更為深刻的改革運動已在醞釀之中,這就是王安石變法。慶曆改革對熙寧時王安石的改革,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是在慶曆新政的基礎上擴大和深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