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前两天,女儿因为在幼儿园和同学发生了冲突,被抓伤了脸。她伤心地跟我讲,不想和那个同学玩了。


跟最好的朋友闹翻了,这两天女儿始终高兴不起来。


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到了第三天,我见她还是这样,便联系了对方的家长,要求他们给个说法,却遭到了拒绝,因为对方的孩子也被女儿抓伤了。


最后,在幼儿园老师的协调下,孩子之间的矛盾才解决。


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在意别人的评价,也非常渴望跟小朋友一起玩,并通过与人交往,寻找认同感。


著名的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中曾提到:2-6岁是儿童的人际关系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处寻找相同兴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


可当孩子在交往发生矛盾时,会有许多家长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孩子出头。


他们认为这样是在保护孩子,但过度的保护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正常交往。


与其担心孩子磕碰,不如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及时引导,理性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才是成熟父母的做法。


01 会分享的孩子,往往是情商更高的那个


嗯哼是出了名的阳光小暖男,有一次,他跟着爸爸杜江来到一所幼儿园体验生活。


当被问及最想吃什么的时候,嗯哼看到老师手里拿着的蛋挞,就说自己想吃那个,并表示想自己端着。


之后,嗯哼把那盘蛋挞放在桌上,并将其分给了班上所有的小朋友。


当分到最后一块时,他将蛋挞给了自己的爸爸,爸爸问道那老师怎么办呢?还问那你就不吃了吗?


嗯哼想了想便决定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最后一块蛋挞。


从帮助老师端蛋挞,再到与小朋友们分享,最后宁愿自己不吃也要分享给别人。


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嗯哼这种贴心有爱,关心他人的表现,无疑在同龄孩子当中突显出了他的高情商。


教会孩子分享,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这不仅仅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


懂得分享的孩子,有着更高的情商,因为他们不仅会关心和感恩他人,更能够真诚地替他人着想。


02 影响孩子社交的,不是外界的打击,而是你的态度


此前,广西两孩子疑因抢玩具发生矛盾,一方孩子的父亲介入,出手将对方男孩扔出数米远,被扔孩子的手臂、耳朵、头部遭受严重的创伤。


最终,男子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孩子之间发生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担心孩子“吃亏”想保护孩子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可这名男子过分地放大了自己孩子的委屈,没有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对其他孩子大打出手。


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会使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


矛盾和冲突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必经之路,父母要做的不是冲到孩子面前,替他遮风挡雨,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解决问题。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曾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刘星因为不喜欢喝牛奶,把剩的半杯倒在夏雨的杯子里,导致夏雨尿了裤子。


第二天,夏雨因为记恨刘星,就把自己剩下的牛奶倒进了刘星的足球鞋,弄得刘星的鞋子里全是牛奶,两人因此产生了矛盾,使刘梅非常焦虑。


夏东海却说:“小孩子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虽然他们现在还小,将来早晚得有问题要自己去面对,不可能一遇到问题就来找你,这样是不行的。”


当孩子发生矛盾,夏东海的处理方式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他没有强行介入孩子之间的矛盾,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孩子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既然不能当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父母们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帮孩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才是为人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保护。


03 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应该如何培养?


“人际交往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A.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


孩子与成人一样,只有多与他人交往才能变得自信,变得更有亲和力。


父母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去户外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邀请同事、邻居、亲戚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多让孩子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在孩子过生日时,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自己主持一下,既可以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增进孩子和朋友之间的情感。


B.不强迫孩子分享


孩子大概2岁左右,就有了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他们会对自己的玩具、画本等物品有着特别强烈的控制欲。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家长们总会习惯性地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其他孩子玩,但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表现出“小气”的一面,不愿意分享。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去强迫孩子。可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耐心引导,让孩子在自愿的状态下去分享,效果会更好。


C.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当他们交友被拒时,内心往往会充满了失落和沮丧。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蹲下来,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让孩子以相同的情况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孩子慢慢产生这种换位意识时,他们才能学会去宽容、理解别人。


2-5岁的孩子也有“朋友圈”:当孩子进入“人际关系敏感期”,家长该如何巧妙引导?


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父母恰当地给予引导和沟通。


当他们进入了人际交往敏感期和同伴产生矛盾时,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压制孩子的思想;倾听孩子心声,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


只有让孩子学会互敬互爱,在放手中独立成长,他们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无惧交往,收获纯真的友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邓东

主编:吴思羽

责任编辑:袁亚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