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将毛笔制作技艺隔代传给而立之年的孙子

东昌运河毛笔制作工艺


耄耋老人将毛笔制作技艺隔代传给而立之年的孙子

张信岭看着他制作的毛笔显得五味杂陈


聊城毛笔制作历史悠久,由浙江湖笔经运河传承而来。在元朝时已有制作,明清时期作坊主要分布在运河沿岸,古楼东大街两侧,现在集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和堂邑镇等地。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聊城运河毛笔制作业的兴隆时期,时有“东昌作坊,书笔两行”一说。当时,产品大多销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较大的作坊有余子尚、玉山堂、老文友、魁允堂、恒顺堂等;小作坊有万元长、文元斋、松华斋等,各作坊工匠多者100余人,少者30人,年产200余品种、300余万支。 运河毛笔选料精良、做工精细、锋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运河毛笔制作工艺世代传承,书写了华夏文化的辉煌。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聊城傅以渐曾用本地毛笔写出了光彩照人的文章,深得顺治皇帝的赞赏,并御笔钦点头名状元。康熙皇帝巡幸聊城,也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了“神光钟暎”的匾额。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聊城邓中岳也曾用本地毛笔进京应试,即被康熙皇帝朱批“字压天下”,钦点为头名状元。另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也曾用聊城毛笔撰写了《重修光岳楼记》碑文,从此聊城毛笔闻名遐尔。民国后,随着木版印书业的没落,毛笔的制作业也逐渐呈现凋零景象。但全县毛笔的制作工人不足200人,年产毛笔的数量也只有50万只左右,1949年后,制笔业又再度兴起,而且从进一步精选原料、改进传统工艺入手来提高产品质量,并相继用苏杭产的优质羊毛、兔毛、茴麻等制作出“极品精选长锋大楷”、“极品精制中楷羊毫”和“民主”“和平”“前进”“胜利”等名牌大中小楷笔。著名书法家舒同、杨萱庭都用聊城毛笔书写了不少佳作,这些品牌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被省外贸部门定名为“狼毫卷毛”出口,销至日本等地,聊城毛笔遂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随着人们书写工具的改变,毛笔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行业也逐渐解体。1955年,运河毛笔还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


延伸

耄耋老人将毛笔制作技艺

隔代传给而立之年的孙子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耄耋老人将毛笔制作技艺隔代传给而立之年的孙子

张信岭在传授张士国毛笔制作技艺


文章千古事,全凭一支笔。毛笔,位居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首。“东昌作坊,书笔两行。”这句流传于聊城民间几百年来的俗语,把毛笔与聊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东昌运河毛笔制作技艺传承的故事中,不为众人知晓的是,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张堤口村年龄最大的、年届84岁的毛笔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张信岭,将毛笔制作技艺隔代传给了而立之年的孙子张士国。目前,张士国在爷爷的指点下,将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得风生水起。


东昌毛笔始于运河衰于运河


耄耋老人将毛笔制作技艺隔代传给而立之年的孙子


84岁的张信岭说,他曾听父亲张金生讲,相传秦国大将蒙恬被贬安徽时,与夫人一起到野外狩猎。在一山坡处,一只野兔从窝中突然窜出,随即钻进附近山洞。不过,兔子身上的一撮毛被洞口的竹枝挂了下来。蒙恬随即将兔毛拿回家,并绑起来插在竹孔内,蘸取颜料在器物上一画,感觉好用极了。至此,毛笔开始流传于民间,并逐步得到改进。 “毛笔是聊城一绝。据史书记载,聊城毛笔由浙江湖笔经运河传承而来。”多年研究本地文化的道口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丹龙说,聊城毛笔在元朝时已有制作,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聊城运河毛笔制作业的兴隆时期。他分析说,明清时期,聊城地处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聊城成为运河九大商埠之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聊城文运大开,鸿儒大家星陈斗列,名宦重臣联翩鹊起。文化的兴盛,使得毛笔销量激增。具有卓越商业才干的聊城商人,自然不会把毛笔制作业冷落一旁。清朝以来,毛笔作坊逐渐兴盛于运河沿岸、古楼东大街两侧,从业者达1000余人。流传于民间的“东昌作坊,书笔两行”的俗语,可谓是当时毛笔业在聊城的真实写照。 伴随运河漕运的衰落,清末聊城制笔业开始凋零。民国后,随着木版印书业的没落,聊城毛笔制作业更显清冷。当时,聊城全县毛笔的制作工人不足200人,年产毛笔的数量也只有50万只左右。尽管1955年运河毛笔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但随着钢笔、铅笔、圆珠笔的普及,毛笔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毛笔行业也逐渐解体。


制作东昌毛笔需要72道工序


耄耋老人将毛笔制作技艺隔代传给而立之年的孙子

张信岭在传授张士国毛笔制作技艺


张信岭说,现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做毛笔的,但要想把毛笔做成地地道道的精品,着实不易。毛笔形体虽小,但制作非常讲究。制作毛笔主要分两大步骤:一是水盆工艺,制作笔头;二是干棹制作笔杆。从原料的选择到做成产品要经过大小72道工序,主要沿用“韦诞法”制作。在众多制笔工序中以水盆和择笔最为复杂,需经选料、浸皮、发酵、采毛、水盆、分毫、熟毫、胶头、装管、剔修、刻管等十几道小工序。 制笔首在选料,选料要求极为严格。以狼毫为例,其标准以冬季捕获的北方黄鼠狼尾为最佳。它具有粗细均匀,锋嫩毛长,弹性适中的优点,是高档狼毫笔的用料。取得的各种兽皮还要经过浸泡、发酵之后才能选取。而后,在水盆中的“千万毫中拣一毫”,选出中意的毛料,经过分类,配成毫片并泡制成熟毫。将熟好的毫片,再扎成笔头,如笋尖式、细腰葫芦式、玉兰蕊式等。

14岁学做毛笔现传给孙子辈


耄耋老人将毛笔制作技艺隔代传给而立之年的孙子

张信岭在传授张士国毛笔制作技艺


张信岭说,聊城运河毛笔的最早传承人是何人,他没听长辈说过。只是听说前几辈时,毛笔的制作者非常保守,对外概不传授。父亲张金生,到处学毛笔制作技艺,也没学到手。无奈,其父只有常年在外闯荡,经营笔铺书铺。 将学习制笔手艺作为梦想的父亲,一心想让张信岭学会制作毛笔。张信岭14岁时,父亲就带他从师于道口铺街道田庙村的高凤林、王大冠村的王立孝、堂邑镇孙马庄的孙四辈,后又让道口铺武庄的张佃举传授技艺。学徒期间要分学,笔头制作工艺要学5年才出徒,做笔杆要4年才能学到手。 1966年—1982年期间,张信岭成了聊城名副其实的毛笔制作传承老师。1983年,聊城仅有的几位老技工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又成立了“聊城毛笔厂”,但厂子没支撑多久便成了人们的记忆。2005年5月,张信岭制作的毛笔,在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民间艺术展演中获特等奖。 由于硬笔兴起,用毛笔的越来越少,靠制作毛笔生活朝不保夕,张信岭的三个儿子不愿继承父亲的衣钵。长期以来,张信岭独自戴着老花镜在家里坚守这个老行当。为摈弃传统的传内不传外的保守思想,张信岭将学到的毛笔制作手艺倾囊传授给各地前来拜师的徒弟。2017年,张信岭获得首届聊城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技艺没能传给儿子辈,于是,张信岭将希望寄托到孙子辈,张士国十几岁时就跟着爷爷扎笔头,现在成了制作毛笔的好把式。张士国现已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笔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妻子张敏也学会了毛笔制作技艺。张信岭将“文革”时制笔社的公章、做笔的刀子等5件老物件留给了张士国。目前,爷孙三人经常在一块制作毛笔。隔代传承成了非遗传承的一道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