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無永不開市”之譽 時隔71年 永德會館使用權迴歸

見證“無永不開市”之譽

時隔71年 永德會館使用權迴歸

見證“無永不開市”之譽 時隔71年 永德會館使用權迴歸

永德會館外觀

昨日,記者從永春、德化獲悉,位於福州市上下杭的永德會館已完成新一輪提升修復,交給福州市永春和德化商會運營。目前永春、德化兩地正委託設計單位進行方案策劃設計,開始場地設置和招商引資工作,將在會館內植入兩地文化旅遊的文化元素。

今年3月3日,福州市永春商會和德化商會正式接收位於福州市臺江區的永德會館,意味著永德會館歷經71年公產管理後,使用權重新迴歸永春、德化兩縣。□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葉國強 林聯勇 許華森 文/圖

石碑記載 華僑捐資重建事蹟

永德會館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重修於光緒年間。1931年由永春、德化兩地在福州的商幫集資重修,作為兩地在福州的商會會館,原為永春、德化兩縣陶瓷、木材等商幫(商會)在福州建立的同鄉活動場所。

永德會館位於被稱為“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具體位置是臺江區田壋社區硋埕裡20號。地處星安橋與三通橋之間,與上下杭街連片,距中亭街不過百米。門前星安河環繞,交通運輸通江達海,並可沿大樟溪上溯達德化縣水口鎮。

上下杭位於福州臺江,臺江古稱“南臺”,面江臨海,自古便成為閩省各地商品運入省垣的集散中心。明清至民國時期,來自各省及省內各州縣商人先後在南臺建會館30多座,聯繫廣泛,推銷商品十分有利。在晚清五口通商福州開埠以後,倉前山一帶洋行林立,不少外國商人直接到硋埕裡採購永春、德化兩縣的木材、瓷器。

該館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其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大門雨遮外挑,以羅馬式石柱支撐,外牆則以清水磚砌成,內部也有不少西式建築元素,如鐵製門窗、旋轉樓梯等。

在會館一樓正廳的牆上,有一方《桃源翁李立齋先生傳贊》石碑,記載了永春五里街商人、新加坡華僑李繼如(字立齋)及其子李俊承往南洋艱苦創業,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捐巨資重建福州永德會館的事蹟。據介紹,這是上下杭古厝中唯一的紀傳石碑。

永德會館是閩商開拓精神的歷史見證

永德會館為何會名“永德”?

據永春縣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負責人林先生介紹,“永德”為永春、德化兩縣合稱,其由來與永春州的建置歷史密切相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縣升格為永春直隸州,德化縣歸永春州管轄。兩縣地域毗鄰,且所產陶瓷成為省內對外貿易的大宗商品。共同的經濟利益把兩縣商賈緊密聯繫在一起,“永德堂會”“永德會館”“永德同鄉會”先後建立。

據檔案記載,在永德同鄉會籌備處主任林青山寫給福州市政府並福建省政府的報告中稱:“永德地域系本省轄內永春縣與德化縣,自清業已在福州成立永德會館,並建築壯麗堂皇館址壹座於南臺硋埕里門牌三十九號,藉以聯絡同鄉感情,增進桑梓福利,倡辦公益事業等。”會館內設有戲臺,在此演閩劇、高甲戲以及提線木偶,藉此聯絡同鄉感情。

福州永德會館見證了“無永不開市”的輝煌。在清代前中期,大量永春人在福建省內各地經商,足跡所至,漸成集鎮,遂有“無永不開市”之譽,是閩商積極開拓的精神見證。

新中國成立後,永德會館作為公產,由臺江區房管局管理,先後租賃給草蓆廠、汽車改裝廠、文化工藝廠等。近兩年來,福州市大力推進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開發建設,已投入近2000萬元資金對永德會館按照傳統風格進行整體修復。2019年7月,永德會館被列入為臺江區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今後5年,永德會館將交給福州市永春和德化商會運營,作為永春、德化在福州推介旅遊資源,宣傳歷史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產品的重要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