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這事是真的

週末去朋友家,看她陪孩子練舞蹈。孩子基本的舞蹈已經成型了,但還有一些地方力道掌握得不對。朋友就建議說,用手機把孩子的整一個舞蹈錄下來,然後和孩子一起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做改進。

剛開始都還好,孩子都能仔細地聆聽朋友的指導,但兩三遍後,有些動作孩子依舊做不好,這時朋友看上去就有點火氣了。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再認真一點?都說了兩三次了,依舊還在同一個動作上犯錯。這麼簡單的動作怎麼老是做不好呢?”

朋友以為接下來孩子會更進步一點,殊不知,多次指責下,孩子變得有些膽怯了,動作也放不開。錯得越來越多了。

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這事是真的

社會抑制效應。


我想很多家長有過類似的經歷吧,當你越想教育孩子做的好一點,孩子越是不給力;當你教育孩子在人前要大膽一點,孩子就越是畏畏縮縮;當你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了一遍又一遍的,卻發現孩子變得更遲鈍了。

孩子的這些不如人願的表現,常常令父母的火氣噌噌的上漲。

孩子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抑制效應。

何為社會抑制效應?

簡單點來說,當一個人做一些他沒有把握的事情時,如果有他人在旁,會影響他正常的發揮。

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受他人關注下的我們,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擔心會緊張,越緊張就越做不好。

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這事是真的


過度介入影響正常發揮


曾看過一個故事也恰好能說明上文中的效應。日本京碧寺山門上懸掛著一塊寫有“第一義諦”四個字的匾額。這個匾額是由日本著名禪師兼書法家洪川所書寫。也許你會想,既然是出自於大師的手,應該是揮揮手就完成了吧。其實不然。這四個字是洪川禪師寫了85遍才完成的。

當年洪川禪師被邀請寫這四個字的時候,旁邊站有一位和尚。只要這位和尚覺得有一點瑕疵的書法,就會當著禪師的面指出來。結果就是一絲不苟的禪師寫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的結果還是和尚不滿意。

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這事是真的

一會,和尚有事走開了。禪師整個人放鬆了下來,第85遍寫下了這塊匾額,等和尚回來後看到,大讚!

大師在有旁人的情況下也會發揮失常。何況是孩子呢?

有些小朋友就是不希望在一些事情上有父母的參與。因為如果父母在,孩子會覺得很緊張,很不自在,無法讓自己放鬆下來,他們會擔心如果自己做不好,父母會不會很失望?這樣的心理會很影響孩子發揮。

在你眼中,越管越差勁的孩子,你覺得不聽從你的管教。其實不是的,他們只是由於你過度的介入,而導致他緊張,影響了他正常發揮而已。

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這事是真的


社會促進法管教孩子


既然如此,那我們該如何才能管理好孩子呢?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心理學提出,一個叫做“社會促進效應”’的理論。何為社會促進效應?簡單的來說就是,和別人共同做事,或在別人的關注下做事時,做事的效率會比獨自一個人時要高。

也許此時你會問,“社會促進效應”與“社會抑制效應”豈不相互矛盾了嗎?

其實這兩個理論並不矛盾,當一個人做熟練的事情時,就容易產生社會促進效應。當一個人做自己沒把握的事情時,就容易產生社會抑制效應。

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這事是真的

試試回想一下: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就會出現以上的兩種效應。

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孩子會積極參與表現。當父母嚴格要求他做某事時,他會表現得很不情不願。

因此,父母可以利用這個規律,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同伴中的競爭、體會與同伴合作的樂趣、更多的互動,這樣,能讓孩子有更出色的表現。

同時,在教育孩子新知識技能時,記得多欣賞,少批判,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否則,孩子真的會在你的吼罵中越來越“笨”。

孩子越吼越笨?心理學:這事是真的


關注父母與孩子間“場”的頻率


何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場”?實際上指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及互動。

很多時候人類的頭腦潛意識中能感受到他人散發出來的氣息及頻率,自動地做反應。用在父母與孩子身上就是,當孩子表現得膽怯,不開竅時,父母容易生氣發火。這是“負面場”,你以為吼一吼孩子就會變好,事實卻是抑制了孩子的表現。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對,“場”的頻率就不對,如果才能產生“正面場”呢?關鍵還是要取決於父母對待孩子的心態。

所以,當孩子表現不如意時,不要一直盯著孩子的問題不放,如果孩子不願意有你的加入,不妨大膽地走開,讓孩子自己一個人處理,當然,你走的時候可以跟他說明,如果有需要幫助,隨時來請教你即可。


最後,希望所有的父母給予孩子的,都是支持的力量,而非抑制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