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精圖治企圖救國的他最終成為末代皇帝,努力和實力真的是兩碼事

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由興盛走向衰敗都是有他必然的道理。有的是奸臣當道,禍亂朝綱,如秦二世而亡;有的是統治者只知貪圖享樂,無心治國理政,如隋煬帝楊廣

。這些比較客觀的理由,我們還都能接受,可是有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努力救亡圖存,然而最後下場卻十分悲慘。作為皇帝,他是合格的,國家已經走向滅亡的道路上,他還滿懷希望。但是縱觀歷史,統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努力,而是能夠有真正與敵人抗衡的實力。面對危急情況需要當機立斷,做出最有利的判斷,而不是徒勞的堅守著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靈活的變通並不是單純的退讓,只不過是想要保存實力,他日再戰而已。但是崇禎皇帝一直都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以至於最後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崇禎只能獨自前往煤山,了結自己的生命。

勵精圖治企圖救國的他最終成為末代皇帝,努力和實力真的是兩碼事

崇禎皇帝畫像

之前種種跡象已經表明,明朝已然走向了衰敗。在崇禎之前明朝有三個奇葩皇帝,一個是明神宗,竟然長達30年不上早朝,很多朝中大臣甚至沒有見過皇帝的面,作為統治者不上朝不議政,這樣的皇帝真是從未見過。另一個是明光宗,他是一個沉迷於美色的君王,像他這樣的皇帝歷史上有很多,但是像他這樣登基一年多就死在床上的皇帝還真是不多見。最後一個是明熹宗,相比較於前兩位而言,這位反倒顯得有些正常。雖然對於做皇帝他不感興趣,可是卻對做瓦工和手工很感興趣,當時皇宮中有很多他的作品。魏忠賢也算是他的一個作品,不問政事的明細宗將所有的權利交給了魏忠賢這個奸臣。三位前輩已經把明朝治理成這個樣子,崇禎皇帝依然沒有停下他救國的腳步,這該是有多麼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啊!

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可以說是勵精圖治,日夜為明朝操勞,他甚至有美好的希望,認為明朝在自己的改變下能夠恢復昔日的榮耀。在被之前的君主大肆揮霍後,明朝的國庫空虛銀錢緊張。崇禎皇帝就開始提倡節儉,自皇宮開始,為了減少財政,皇宮中的很多事,甚至是由貴人們自己去做。

崇禎夫婦二人可以說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過的很清貧的皇帝皇后,可是即便是這樣,明朝也沒有逃脫滅亡的命運。這不僅讓後世人感嘆,肆意揮霍貪圖享樂的皇帝亡國就算了,這樣一位可以算得上是明君的人,卻最終成為末代皇帝,帶著明朝走向滅亡,還真是沒什麼天理。

  • 但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崇禎當時也是有機會能夠改變命運的,只不過他自己沒有把握住這兩次機會,最後才落得個上吊自殺的下場。那麼究竟是怎樣的機會被他錯過了呢?
勵精圖治企圖救國的他最終成為末代皇帝,努力和實力真的是兩碼事

崇禎皇帝自盡畫像

第一次是在李自成的大軍攻到山西的時候,形勢對於明朝來說已經很不利,不出兩個月定然能夠直搗京師。崇禎叫眾大臣商議對策,翰林學士李明睿認為如果想要躲過這次危機,就需要南遷,這既是保存實力,又是戰略轉移,能夠給明朝一個喘息的機會。而且南京地區地大物博,又有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可以說完全不需要花什麼功夫就能夠迅速在南京穩住政權。宋朝甚至可以建立南宋政權苟延殘喘百年,明朝比宋朝當時的環境要好的多,未必不能夠東山再起。崇禎聽了李明睿的建議也覺得很可行,但是難牽就相當於是逃跑,這個放棄首都的決定很可能會被後人詬病,所以他還是有些猶豫。又過了一些時日,李自成的大軍勢如破竹一路猛攻,情況已經變得越來越危急了。這個政權南遷的事情終於被提上了議程,由於明朝的制度規定,皇帝在作出一些相對重大的決定時,需要與群臣商議。遷都南京可以算是歷史上的一個比較重大的事件,於是皇帝將這件事情在朝堂上討論,令崇禎皇帝沒有想到的是,群臣之中居然反對的聲音比較多,這是他原本就猶豫的心又開始搖擺不定。

但是我軍節節敗退的消息每日都會傳到宮中,於是南遷又一次被提上議程,這一次意見出現了不統一,但仍然有半數的人不同意南遷,這些人大多是北方的官員。其實明朝政治集團反對南遷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明朝的思想形態從根本上就存在著問題,他們堅持認為撤退是可恥的,放棄首都更是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像遷都這樣的大事,如果成功了還好,不成功的話可能就會遺臭萬年,誰也沒有能力承擔起這個責任。這些都還只是大臣們思想上的擔憂,但最最重要的是實際利益。北方都城建立的十分繁華,一旦撤出北京,自己的家宅不知道會被什麼樣的人佔領,而南京畢竟不是自己的地盤,想要建設的更好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更何況南京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政權體系,如果北方的人前去南方,兩套人馬一定會產生諸多問題。群臣就因為自己的鼠目寸光,而將明朝逼上了死路。崇禎皇帝眼見著兩方勢力僵持不下,有天天被李自成的消息困擾著,於是他決定自己說了算,遷都南京。可是李明睿說,來不及了,我軍已經被李自成打得節節敗退,現在簡直是插翅難飛,就這樣崇禎皇帝失去了第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

勵精圖治企圖救國的他最終成為末代皇帝,努力和實力真的是兩碼事

李明睿劇照

第二次轉折點來了, 而且來得特別不可思議。李自成已經攻打到皇宮外,將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大明王朝就這樣殘喘著。但是李自成只是一個粗人,並不是一個富有頭腦的政治家。在時局不好的時候,他只知道帶著兄弟們打仗,要推翻這個政權,憑藉著一股子蠻力和心中的想法就這樣橫衝直撞。可是當他真正的攻打到了京城,反而手足無措了,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於是他在此時選擇了給崇禎皇帝寫信談和,而且講和的要求低的不能再低了。他要求明朝政府將西北方分給他,並且實行高度自治,就是不向政府報告任何事情,也可以說是佔山為王吧。

政府每年需要撥給他銀兩,但是作為回報,他會替政府肅清障礙,保護邊境不受侵犯。敵人突然成了朋友,而且還是那種可以當做武器的朋友,這樣的買賣難道不划算嗎?敵人已經攻打到你家門口了,突然停下來跟你說我只是想要你一點點地盤兒,然後還能幫你打仗,這樣的好事未免來得也太突然了,可是明朝政府竟然沒有同意,所以說明朝走向滅亡也是必然的。

崇禎皇帝在向大臣商量這件事的時候,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盤算。如果這個時候同意了割地賠款的要求,相當於是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這在別人看起來一定是國家的罪人,所以即使心裡有同意把西北地區給李自成的想法,也無人敢說出來。但是什麼都不說也不對,於是大臣們只能慷慨激昂的陳詞,發誓與大明王朝共存亡,不同意李自成的和談條件。國家已經到了危難關頭,這些人還是想的一些虛有其表的東西。而崇禎皇帝心裡也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如果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那麼大明王朝的實力還得以保存。但是另一方面來說,倘堂明朝答應了一個小小起義軍的條件,後人會如何評判自己這個帝王?而且如今朝堂上的局勢,大家似乎都不同意割地賠款,他也不能一個人拍板決定同意這個條件,於是李自成送給明朝的一份大禮就被他們這麼視若無睹了。

清朝的多爾袞也曾經說過,大明王朝的政治集團似乎格外喜歡講大話唱高調,絲毫不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眼裡,只是單純的認為自己很有氣節,真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國家走向這個局面,崇禎皇帝已經逃無可逃,於是趁著夜色獨孤的走向了煤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勵精圖治企圖救國的他最終成為末代皇帝,努力和實力真的是兩碼事

崇禎皇帝劇照

明朝對待政治的看法,的確有些過於慢條斯理了,其實歷史上不是沒有這樣失敗的例子,當年在宋朝和金兵對抗的過程中,宋朝的政治集團做任何決定就是十分緩慢的,所以最後在宋朝還沒有做出任何決定之前,金兵就已經度過黃河了。然而明朝並沒有吸取歷史的教訓,還是活在自己的氣節裡,以至於最後只能走向滅亡。機遇就是這樣的,轉瞬即逝,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耽誤。明朝的思想本身已經僵化,體制過於腐朽,但是崇禎皇帝依然遵守著這樣的制度,和一群不明事理的大臣議事,能議出個什麼好結果?可見崇禎雖然有著很大的抱負,但也確實沒有足夠的能力。國家興衰,最後還是被僵化的思想給耽誤了,空留千古遺憾。

文:唯戀無名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本文原創首發,請勿轉載,瞭解更多有趣歷史,喜歡我請關注唯戀無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