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大明劫》: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一般勵精圖治與亡國之君本來是一個矛盾之詞,在傳統文化裡亡國之君一般就是荒淫無道,或者庸碌為為,但是明朝的崇禎皇帝卻是一個很不幸的例外,可以說是整個明朝最勤勉的帝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儉的帝王之一,可是最終卻落個國破身亡的悲慘下場。

天啟七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沒有子嗣,就把皇位傳給了他的五弟朱由檢,他就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號崇禎。

繼位之初,崇禎帝可以說是問雞而起,日夜不停的工作,剛過中年就可以是叢生白髮,事必躬親,對自己的生活也特別節儉,吃穿很樸素,不辦宴席,不聽歌舞,曾經有人把江南美女陳圓圓送給他,被他拒絕了,後來吳三桂看上了,廢除了一些無用的機構,把節省的錢都用於了軍餉。在剛繼位就把魏忠賢及其黨羽剷除了,並且平反了很多冤案,並傳令廣納賢才等,相比之前的幾個皇帝,比如嘉靖帝迷戀仙丹,正德皇帝沉溺聲色犬馬,天啟皇帝喜歡做木匠,縱慣宦官,崇禎可以說是一個賢君,可是為什麼到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了呢?

《大明劫》: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首先我們要看看當時的國情,從國家內部來說,由於歷代明朝政府的無能和地方的官僚貪汙,國家的經濟已經是越來越差,國庫虧空嚴重,一般百姓個更是窮困潦倒,而這一個時期屬於16世紀,正好剛上 了地理氣候小冰河期,氣候嚴寒,農作物生長很不好,降雨很少,由於旱災鼠疫和地震,鄉紳掌握著量糧食和土地,饑民遍佈鄉野,沒有糧食了就吃樹皮,甚至吃觀音土最後不好消化腹脹而死,好多地區出現了人相食之悲慘場面,崇禎下令開倉救民,好多地區沒有去落實,結果農民相互起義,比如我們熟悉的李自成張獻忠高迎詳等。而且官僚內部也不團結,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一直在相互鬥爭,他們相互制約,又制約皇權,讓崇禎皇帝無從下手。

如果只有內憂就好了,外患還嚴重,不僅有關外的後金日益強大,還有東南沿海的海盜也很猖獗,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裡外勾結,騷擾沿海地區,明朝去打壓,他們流動性很強,不易消滅,搞得明朝軍隊精疲力盡而無效果。

面對著天災人禍的爛攤子,崇禎皇帝本身也有缺點,雖說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可是自身又有多疑和自負的缺陷,生活在帝王之家從小見慣了爾虞我詐,即位後對誰都有疑心,不信任,比如在位十七年任免了五十位大學士,各部尚書也都跟走路觀花似的更換,對於前線作戰的將領也是接二連三的更換,好多都沒有善終,比如我們熟悉的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最典型的就是因為皇太極的反間計就苑殺了國之良將的袁崇煥,這就是自毀長城!自負則是因為一登基就懲辦了魏忠賢集團,對自己能力高高估量,由於事事不如意,對自己和大臣都很嚴厲刻薄,弄得人心惶惶,最終越陷越深,走上了亡國之君的道路。

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崇禎皇帝任然掛念百姓,在上吊之前在衣冠上用鮮血寫了一封誤傷百姓的詔書,崇禎之死可謂是可悲可嘆!

《大明劫》: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