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鬥茶文化盛行,為何只有建盞這一瓷器脫穎而出,成為御用之盞呢?今天我便向大家介紹宋代第一茶器--建盞。
建盞造型渾厚古樸,大口小足,形如漏斗;釉色烏黑如漆,表面光亮,釉水慈潤;窯變花紋主要有兔毫紋,鷓鴣斑,毫變;建盞在功能上,形體,線形鏈接一絲不苟,內部凸圈與口唇吻合,便於酌飲。
宋代飲茶方法豐富,點茶、試茶、鬥茶、鬥試、烹試等方式,鬥茶講究茶與茶具、色澤與湯量平衡,這樣對茶器的要求便十分嚴格,唯有建盞符合。
▼宋代鬥茶圖
造型 建盞黑瓷器型曲線變化渾厚古樸,幽深的色澤烏青不見底,花紋迷幻天成。"建盞"是產於建窯的黑釉瓷器,以碗類佔絕大多數,宋代稱"甌"或"盞",統稱"建盞"。甌的本意是碗,盞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說小碗。
▼宋代黑瓷盞
建盞造型的共同特徵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但局部因器型不同有差異,分為束口碗、斂口碗、撇口碗、敞口碗。其中束口碗中的A式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窯首創的上乘造型。
其造型特點: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轉為弧形壁向內逐漸收縮成小平底;底足與腹底部交接乾淨利落,足外牆較豎直,上下寬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一刀到位不留痕跡;足底微挖淺,表面平整。造型古樸、厚重,富有文化內涵。
釉色
建盞的釉,屬於古代結晶釉的範疇,在焙燒過程中由於火與氣氛的原因,會出現奇特的色澤。按色澤大致分烏黑、紺黑和青黑。烏黑色澤的釉色,烏黑如漆,表面非常光亮,後人俗稱為烏金釉。紺黑,黑中泛起天青色,釉水滋潤,是建窯的典型釉色。
有詩文稱"紫甌",明清時期陶瓷論作中被稱作"紫建",是建窯珍貴的釉色。三是黑褐色釉,以黑為主調帶有稍黃或泛紅的成分,光澤淺淡。總結建盞的色澤是以黑為主。
窯變花紋
"建盞"的奇特之處除了優美古樸的造型以外,當是變化多端的窯變花紋,美輪美奐,婉若天成。黃庭堅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蔡襄《茶錄》:"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
歸納有:1、兔毫紋,這是建窯最流行的品種,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因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而得名,民間稱"銀兔毫"、"金兔毫"、"藍兔毫"等。以其中的"銀兔毫"最為名貴,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建窯束口碗就是這樣一件珍品。
▼拍賣的兔毫盞
鷓鴣斑,數量僅次於兔毫的就是這種花紋,如鷓鴣鳥身上的羽毛一樣。宋陶谷《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建盞花紋可分為:正點鷓鴣斑,斑點呈圓形或卵圓形,色彩呈銀白、純白、卵白色,圓點較大,分佈較疏朗而錯落;鷓鴣斑油滴,斑點大小不一,呈銀灰、灰褐、黃褐赭色,分佈或密集或疏朗,狀如沸騰的油滴,有如水面滴上許多油珠一樣,熠熠生輝;鷓鴣斑曜變,圓點散佈稀疏,而且有數點相聚如珊瑚狀,煥發出彩虹般的光芒,由於具有特殊的光耀色彩變化而得名。日本靜嘉堂收藏的一件建窯束口碗,色彩異常絢麗,通體施有光澤的黑色玻璃質釉,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凹凸,斑點內有部分呈黃色,周圍呈青白色及青紫色。這種青紫色光從黑釉表層中閃耀出來,被形容為"神秘的光芒"。
▼陳大鵬作品【鷓鴣斑盞】
毫變,毫變盞具有三個特點:一是一種毫狀的花紋,不同於通常的兔毫;二是花紋呈色與兔毫常見的呈色不一樣;三是它的數量很少。
功能 可以說,建盞瓷器就其審美功能上講是豐富完美的,由口部造型到凸圈、腹部、腹底、足部,每個部分形體、線形連接都一絲不苟。特別是子口、凸圈、腹部曲線變化,一氣呵成,流暢優美。最有特點的是變幻莫測的釉色,與造型的結合完美無缺,猶如天然合成,是其它色澤瓷器無法比擬的。使用功能上,建盞的器型口薄底厚,便於端拿和保持水溫。口部內部形成凸圈便於標明水量,在外壁則形成向裡凹的"凹圈",與口唇正好吻合,便於酌飲。
▼宋代飲茶圖
同時建盞造型口大足小,使茶末易於沉澱和傾渣,適宜飲茶功用,建窯的黑釉建盞瓷器不論從審美功能和使用功能都算是上乘的飲茶器具。建盞以其風雅極致的外觀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以及與茶文化的默契和諧而理所當然地成為茶具名品,建茶和建盞"茶盞雙璧,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