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的減貧答卷——江西貧困縣全部“摘帽”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新華社南昌4月26日電(記者陳毓珊)江西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烈士後代孫觀發早起灑掃、燒水、做飯。遊客到來,他遞上一杯杯熱茶,講起村莊的故事。

潭頭是贛南老區一個典型的紅軍村,也曾是貧困村。村民在順口溜裡這樣描述:“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全村原有貧困戶109戶,孫觀發是其中之一。

2007年,孫觀發的老伴患上重病,鉅額治療費讓這個本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革命老區的減貧答卷——江西貧困縣全部“摘帽”

2019年5月20日,烈士後代孫觀發和家人在屋前拍攝全家福。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隨著脫貧攻堅的開展,這裡舊貌換新顏。2019年,潭頭村成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全村6個村民小組、162戶村民入股,一同發展“富硒宴”特色農家樂、民宿、紅色研學旅遊項目。

小小村莊一年迎來研學和旅遊者35萬人次。講解員、保潔員、服務員、廚師……村民添上一個個新身份。“去年家裡收入有18萬多元!”孫觀發說,自己也成了村裡的“名導遊”。

4月26日,隨著于都等最後7個貧困縣宣佈脫貧,江西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基本擺脫區域性整體貧困。至此,江西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346萬人減至9.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9.21%降至0.27%。

革命老區的減貧答卷——江西貧困縣全部“摘帽”

這是江西省興國縣景色(無人機照片 2019年4月1日攝)。新華社發 陳鵬 攝

江西,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起點。2017年2月,井岡山市正式宣佈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成為中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在江西各地,1.22萬名駐村第一書記、3.97萬名駐村工作隊員、30.2萬名結對幹部傾心幫扶,不獲全勝不收兵。從羅霄山區到鄱湖之濱,一個個產業基地、一個個扶貧車間,老區群眾用勤勞和智慧努力脫貧。

8年前,贛南老區約300萬農村居民住在危舊土坯房中,近300萬人喝不上乾淨水,很多村不通公路……特殊困難,需要特殊扶持。

《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42箇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江西省委省政府把老區群眾面臨的住房難、喝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等民生痛點,作為脫貧攻堅的頭等大事來抓。

贛州市扶貧辦副主任賴外來說,《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贛南老區實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減貧,累計脫貧19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0.37%。

2019年12月26日,昌贛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井岡山革命老區、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正式跨入高鐵時代。

革命老區的減貧答卷——江西貧困縣全部“摘帽”

2019年12月26日,昌贛高鐵開通運營首日開出的的首趟列車G5025次正從南昌西站駛出。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鋪開昌贛高鐵線路運行圖,一段小小的折線引人關注:高鐵線自北向南從萬安西站引出後,沒有徑直往南,而是向東延伸90度至興國縣。因為昌贛高鐵的開通,曾為革命作出巨大犧牲的“將軍縣”得以納入全國高鐵版圖。

今日興國,寬敞明亮的醫院、環境優美的中小學、設施齊全的養老院等,映襯著變化的城鄉面貌和全新的百姓生活。

革命老區的減貧答卷——江西貧困縣全部“摘帽”

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村民們在向記者講述家鄉的變化。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2017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庫恩來到江西井岡山,尋訪一項首創發明:根據貧困程度深淺,將貧困戶標註為紅卡戶和藍卡戶,有針對性開展幫扶。在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中,他以這個故事向世界講述了中國精準扶貧的探索。

2019年11月,來自60多個國家的300多名政黨代表齊聚南昌,從紅土地的今昔鉅變中感受一個政黨的初心和使命。

“你們看我手上的臍橙,它是我脫貧致富的‘黃金果’。”在宣介會上,瑞金市黃柏鄉龍湖村脫貧戶鄧大慶說,他靠種臍橙家裡年收入28萬多元。缺資金,有銀行貼息貸款和產業獎補資金;不懂技術,技術員上門手把手教。

一個個山村化繭蝶變,一道道脫貧捷報頻傳,講述的是贛鄱兒女奮鬥的幸福。(視頻記者:彭菁)

【來源: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