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高齡的黑石公寓,為何讓21世紀的小年輕甘願當“自來水”

沿衡山路、東平路、汾陽路驅車駛入復興中路,梧桐綠蔭下,一棟6層高的西式公寓眼下正煥發著生機。3月上旬,這棟位於復興中路1331號的優秀歷史建築在歷經3年多保護性修繕與業態佈局後,重新向世人開放。位於公寓底樓的書店試運營1個月來,已成為社交網站上新的熱門地標。

96歲“高齡”的黑石公寓,就這樣在互聯網時代重新走入人們視野。當21世紀的文藝青年、“潮男潮女”們步入公寓底樓名為“幸福集薈”的書店,在馬賽克瓷磚裝點的走廊拍照“打卡”,在視聽室戴上耳機聆聽原版黑膠唱片時,公寓歷經百年的歷史也彷彿在此展開時空交錯。

這裡也是上海又一處以“優秀歷史建築+文創園區”模式來運營的城市更新項目。2018年5月,同樣圍繞優秀歷史建築孫科別墅更新而來的上生·新所開幕,如今已成長為一個日趨成熟的文化生活街區。今年起,圍繞黑石公寓建立的“黑石M+”創意園區,將逐步引入辦公、酒店、餐飲、零售、文化休閒等多種業態,聚焦徐彙區著力打造的汾陽路音樂街區以及“百年音樂”計劃,打造一座國際化的音樂主題街區。

圖片

幸福集薈黑石公寓店走廊 供圖:徐彙區政府

【一】

地標建築裡開書店,非常了不起

打開小紅書、大眾點評等社交平臺,搜索“上海”“書店”“魔都打卡”等關鍵詞,排在熱門選項的一定有一條白綠相間的拱頂長廊,還有一堵鑲滿黑膠唱片的落地白牆。

幸福集薈黑石公寓店在線上線下同時爆發高人氣,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家書店,它的地理位置足夠特別:2005年,黑石公寓就成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但保護建築裡開書店,在上海並不鮮見、2公里外的武康大樓,就接連開設了大隱書局、元龍音樂書店兩家上海本土實體書店。沿著復興中路往東,思南書局早已同“思南讀書會”一道成為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

“無論如何,把地標建築拿來做書店,是非常了不起的。”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思南書局·概念店發起人孫甘露這樣評價。

圖片

春暖花開,公寓大門前的梧桐已經開出了新葉

圖片

黑石公寓外觀 供圖: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

幸福集薈黑石公寓店的地標性首先在於建築本身。1924年,美國商人布萊克·斯通在今天的復興中路上建造了一座酒店式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的標籤就此跟隨了大樓近一個世紀。這座當時上海最高端的公寓建築是典型的折衷主義風格,大樓外觀為新古典主義三段式格局,帶有鮮明的巴洛克裝飾,同時還擁有源自古希臘的科林斯柱式。大樓兩側分別是著名的克萊門公寓和伊麗莎白公寓,這三棟優秀歷史建築被稱為“復興中路公寓三劍客”。

大樓的1至6層,最早是一戶戶外僑公寓。而今讓讀者排隊10分鐘也要凹上5秒鐘造型的“網紅走廊”,正是當年居民樓的“原裝”過道。“一開始我們也很難想象,如何在一棟居住功能的公寓裡開一家書店。”一手操辦黑石M+園區的幸福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凌告訴記者,最終運營方把一樓兩套各130平方米的公寓打通後,才形成了現在書店的格局。

這便是幸福集薈黑石店第二個地標性:對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新中國成立後,黑石公寓由當時的徐彙區房管局管理使用。2016年,徐彙區開始以上海交響樂團、上音歌劇院、上音賀綠汀音樂廳所在的復興中路汾陽路一帶為核心,進行街區整體改造,計劃打造國際化的音樂街區。黑石公寓就在這一構想中開啟了保護性修繕,由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負責設計,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施工。

圖片

週六下午的幸福集薈黑石公寓店,讀者絡繹不絕

圖片

當朱凌接手黑石公寓一樓的運營項目時,整個空間還是若干個辦公室與會議室。“第一是尊重歷史建築原有的格局,然後再談更新利用。”因此,設計方、施工方和未來的項目運營方打開了黑石公寓的歷史圖紙,圍繞建築最初的形態進行復原。如今書店到了週末一座難求的咖啡館“Drops”,96年前曾是公寓的健身房和游泳池,書店區域則是當年的起居室與會客廳。

採訪時,朱凌還指了指自己身後的拱形門洞,“這是當年連接客廳和臥室的門洞,我們現在就身處當時人們的家中。”

書店的走廊“走紅”,在幸福集薈黑石公寓店店長羅頌看來是“無心插柳”,但細品走廊的誕生始末,又像是一段“水到渠成”。黑石公寓眼下僅開放一樓,2至6樓仍為居住和辦公空間。但走進一樓書店,造型精美的馬賽克地磚瞬間把人帶回到96年前公寓剛落成時的風貌。書店每個“房間”都有沙發和小書桌,還配備了閱讀燈。手捧書本、身陷沙發,彷彿就能穿梭到近百年前公寓住戶的書房、會客室中。

“每層樓的馬賽克都不同,我們專門進行了歷史風貌復原,從最小的細節還原歷史。”羅頌說,或許是尊重歷史細節營造出了“代入感”,書店幾乎沒有任何宣傳營銷,來到店內第一批顧客就開始情不自禁地想在走廊留下一些影像。

圖片

位於黑石公寓一樓的“Drops”咖啡工作室

圖片

書店和咖啡區都能尋覓到精美的馬賽克地磚

圖片

【二】

“自來水”人氣促進消費

一家仍在試運營的書店成為“新爆款打卡點”,從側面印證了保留和活化利用歷史建築的重要性:真正歷久彌新的寶藏,即便跨越百年,也能引起不同世代的共鳴。

記者採訪時正值週六下午,店內每週人氣最旺的時段。仔細觀察一番,不僅每位進店的來訪者都自覺佩戴口罩,翻書、試聽唱片時也都小心翼翼。偶爾有稍微近距離的擦身而過,陌生的讀者間還會很默契地相互點頭致歉。在特殊時期開業,卻在1個月內收穫不少“自來水”粉絲,讓網友心甘情願發朋友圈不斷推薦,羅頌認為,這代表人們的消費信心在逐步提升,也讓書店在一片危機中,看到了可以把握住的機遇。

“試運營第一週,每天進店人數不超過10人,一天的銷售額還不到100塊。”回想一個多月前的“苦日子”,羅頌說,因為疫情的大環境,團隊小夥伴們沒有灰心喪氣,而是不斷調整商品的選品和陳列。店員們也趁此進行了幾輪培訓,既有專業服務上的,也有對周邊歷史街區、音樂名家的知識補充。4月初,清明節假期一過,店內客流一下子增長到平均每天500多人次。週末時,最高一天有超過千人進店。這讓書店在做好疫情防控和秩序維護的同時,也對下一步的經營有了更多的信心。

圖片

讀者在店內的沙發區閱讀

當然,光有一條“網紅走廊”,無法長久吸引“自來水”。店內有兩處地方,只有在被頂尖音樂機構環繞的黑石公寓內才能感受到魅力。一處是黑膠唱片視聽室。書店與中國唱片集團等機構合作,開闢了可供樂迷和讀者自由聆聽唱片、CD的區域。“戴上耳機,打開播放鍵,外面紛擾的世界能瞬間隔絕,進入音樂的王國。”羅頌介紹。

另一處則是書店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的文創區域。借鑑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的開發模式,在書店專區售賣有上交“IP”的文創商品,包括印有近十年來上交每一年新年音樂會指揮家漫畫的一組盤子,還有兼具音樂元素和海派風情的扇子等等。原先只能在上海交響樂團服務號“一碗餛飩”小程序裡才能購買的文創,在這裡有了線下展陳空間。

一家書店,書永遠是主角。圖書的選品好不好,直接影響讀者對書店的第一印象。羅頌告訴記者,與幸福集薈位於幸福裡的首家門店不同,黑石店的定位不再是一家社區店,而是聚焦“音樂+藝術”、輻射範圍更廣的門店。“定調在這個層次,圖書和唱片的品質都不能降。”

圖片

店內部分黑膠唱片陳設

供貨商的選擇就變得無比重要。目前,書店的主要合作方包括世紀出版集團、中國圖書出版集團、上海外文書店、中國商務出版社、中國國際圖書進出口公司等大型出版機構,由對方直接供貨,書店把握選品。“這裡的讀者很‘刁鑽’,不僅懂書,也懂音樂,身穿潮牌的年輕人可能就是位資深的交響樂發燒友。”羅頌說,有一天,一位老先生來到店裡,翻看一本文學譯著書後專門找到羅頌,告訴他這本譯作的出處是哪裡,詢問羅頌為何選擇了這個版本,同時還推薦了一個更好的譯本。“這樣的讀者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他們也是書店的老師,督促我們不斷提升。”

圖片

店內部分黑膠唱片和CD陳設

徐彙區圖書館館長房芸芳介紹,早在今年初,區圖書館就計劃在4月23日世界閱讀日當天與幸福集薈黑石店合作,舉辦一場塞萬提斯圖書展。雖然由於疫情,線下圖書市集暫時無法完成,但雙方已經迅速調整合作策略,將於4月22日推出“108元抽盲盒”活動。當天起,在幸福集薈黑石公寓店買滿價值100元的圖書或文創,就能抽取一次價值108元的專屬“盲盒”,涵蓋了書店預先搭配的圖書和文創產品。此外,藉助徐彙區“匯悅讀”書香聯盟平臺,全區也將有10家書店參與此次活動。

【三】

優秀歷史建築到文創園區

圖片

黑石M+園區

黑石M+園區的運營模式並不複雜,由徐房集團承租給上海幸福裡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幸福集薈負責黑石公寓一樓的運營。原先開設在武康大樓的“Drops”咖啡工作室搬遷到黑石公寓,負責咖啡區的運營,由此構成公寓底樓1000餘平方米的空間佈局。試運營1個月來,25-45歲的中青年是店內的主要客群。

做小而精的書店,但不做“複製黏貼”的“盆景”,是羅頌和書店夥伴們的目標。事實上,與黑石公寓店一樣,幸福集薈最早位於幸福裡的門店也在園區入口,兩層樓高的落地玻璃窗、標誌性的大臺階如同園區“門面”,為幸福裡的空間格局完成了整體定調。這也是為何,上海越來越多的文創園區會引入書店這樣一個相對微利的業態——提升園區整體品質。不過,這一看似偏重實用功能甚至不乏“功利性”的市場行為,倒也為實體書店打開了新的生存路徑。

讀者李小姐在永嘉路上有自己的設計師工作室,接受記者採訪時,她正翻看一本來自德國知名藝術圖書出版社TASCHEN的畫冊,內容關於世界服裝史。“這裡的圖書品類很聚焦,有音樂、藝術、設計、攝影和文學,加上書店環境‘加持’,很能激發靈感。”

圖片

黑石M+園區示意圖

黑石M+的運營思路可以從李小姐的反饋中窺得一二。朱凌告訴記者,淮海中路、汾陽路和寶慶路三條老馬路恰好合圍成了一片三角形地帶,周邊囊括了上海音樂學院、上音附中等中國頂尖音樂院校,上海交響樂團、上音歌劇院、上海滬劇院等專業藝術機構,還有徐匯藝術館、上海交響樂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等文化載體。“黑石M+要做的,就是補齊這塊‘三角地’的功能形態,使這裡真正成為一個邁向全球的國際音樂主題街區。”

雖然對標紐約SOHO區、倫敦肖迪奇(Shoreditch)設計三角地這樣的世界級藝術街區,但黑石M+的初定位卻非常“謙虛”——打造一個“生活中的音樂機構”。朱凌說,園區的建設初衷就是發揮市場化運作的韌性,讓全年齡段的市民都能來黑石公寓與音樂、藝術近距離接觸。

如何讓稍顯“高冷”的主題獲得全年齡段的青睞?書店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載體。

在朱凌的計劃中,黑石M+要打破傳統文創園區以“商業+辦公”為主的開發模式,開設在黑石公寓內的書店、咖啡館不僅會吸引“過路客”,還要吸引“常客”,包括未來在園區辦公、居住的人群,還有周邊交響樂團的樂手、演奏家、音樂學院的學生、作曲家們。“書店作為一個文化的集合店,能更好地聚集園區的目標客群。”毫無疑問,這已經跳出了傳統意義上“拉動客流”的概念。

圖片

週六下午店內場景

圖片

店內部分陳列

圖片

供圖:徐彙區政府

【四】

“城市公共客廳”的新形態

“倒推三十年,中國還沒有文創園區,我們只有連鎖的新華書店,是時代和城市的變化,讓新的書店形式在文創園區裡應運而生。”孫甘露說,如同將歐洲文明倒退三、四百年,閱讀室、起居室、餐廳、臥室相互分隔的習慣到了那時才開始流行起來,觸發點其實也是閱讀的不斷大眾化。

“上海有非常好的閱讀傳統,還有好的讀者和閱讀修養,這一點很難得。”孫甘露說,讓思南書局、幸福集薈這樣的書店能夠逐步在上海開出分店,並且不斷舉辦活動的重要支撐,是上海紮實的讀者群體。“如同一套公寓有客廳、書房、餐廳,一座城市也有自己的書房和客廳,書店、圖書館就像是城市的書房,疊加了咖啡館、音樂試聽功能的書店就像城市的新客廳,不僅是一個商業所在,也是一個文化傳承空間。”孫甘露說。

圖片

供圖:徐彙區政府

作為與黑石公寓僅隔著一條復興路的“老鄰居”,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表示,幸福集薈和黑石M+園區的出現,讓整個汾陽路音樂街區的文化形象變得更加飽滿,一些原先走不進劇場、不適合博物館的文化元素,可以在這樣一家書店和開放式的園區中實現。“無論是音樂學院的師生,交響樂團的樂手、指揮家,還是周邊琴行的業主、工作室藝術家、演出行業從業者,所有與音樂上下游產業鏈相關的人群都能聚集在這裡。”

沒有“高冷門檻”的設定,音樂創作者和普通觀眾有機會分享同一張咖啡桌,樂手也有機會聽聽琴行老闆的“吐槽”,這樣的設想在周平看來,無疑是“城市公共客廳”的最佳體現。朱凌早一步有了新發現:“我們已經發現,有很多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真的坐在我們的窗邊寫樂譜、做作業,希望我們的空間能給這些年輕人更多靈感。”

欄目主編:唐燁

文字編輯:舒抒

題圖來源:舒抒 攝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舒抒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