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瑾:把握疫情影響下的國際貿易發展著力點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對全球生產和需求也造成衝擊。一方面,世界各國需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疫情影響的力度,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研判疫情影響下的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及時應對挑戰。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取得了一定成效。要進一步穩住外貿基本盤,既要把握疫情對外貿的短期影響,更要著眼於長遠的未來,把握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動向,找到更好發展對外貿易的著力點。

提高貿易數字化水平,大力發展數字貿易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呈現出新的特徵。隨之而來的數字化創新、數字化生產、數字化消費、數字化服務、數字全球化等,也促使國際貿易發生革命性變化。一是國際貿易結構發生變化,數字技術將不可貿易的服務可貿易化,將改變貿易結構,提升服務貿易在貿易中的比重;二是國際貿易模式發生變化,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如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實現在線交易,同時也出現了電子商務國際貿易新模式;三是國際貿易內容發生變化,由以往有形的商品擴大到無形的數字,國際貿易交易的主要內容也由最終產品貿易、中間產品貿易向數字貿易轉變;四是服務貿易提供方式發生變化,因依靠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的銷售和市場營銷、金融和知識產權、專業服務等,可以通過信息及通信技術網絡遠程提供,未來服務貿易的提供模式將大量實現跨境交付,而非通過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提供。

特別是此次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消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客觀上也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創新的進程加快。對此,我們應大力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與貿易有機融合,培育貿易發展新動能。具體來看,可考慮在浙江、廣東等數字經濟與出口貿易大省創建“數字貿易示範區”,助力提升我國貿易數字化的整體水平,推動數字貿易加快發展。

推動生產要素向高端服務轉移,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長期以來,國際貿易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佔比是80∶20。雖然目前服務的可貿易程度遠低於貨物,但因信息技術發展突破了服務的無形性、不可儲存性、面對面即時性,2019年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報告:服務貿易的未來》預測,到2040年,服務貿易在貿易中的佔比將提升到50%。國際貿易服務化發展的趨勢,對我國更好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時還要看到,國際服務貿易結構已經發生重要變化。最新數據顯示,通信、計算機與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增速較快,在服務貿易出口中的佔比不斷提升,使長期佔據半壁江山的運輸、旅遊等傳統服務在服務貿易進出口中的佔比跌破50%。當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在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都受到較大沖擊的同時,信息服務、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領域的需求卻在持續擴大。

面對這樣的複雜形勢,若能化危為機,把握住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加速發展的機遇,探索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擴大服務業開放,促進生產要素向高端服務集聚,大力發展通信、計算機與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將有力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服務貿易的佔比,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同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大力發展服務業與服務貿易並不意味著弱化製造業發展,相反,在全球價值鏈國際分工體系下,服務業的更好發展有利於製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轉型,並以此推動形成我國在高端製造領域的新優勢。

積極尋求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機會

疫情對全球需求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也是結構性的。即旅遊、航空、物流等服務貿易下降,中間產品貿易下降,醫療相關產品如口罩、防護服、醫療設備等需求則暴增,人們居家消費、居家辦公的現實需要也帶來了食品、電子產品、日用消費品等需求的穩定增長,國際市場對醫療產品、設備與服務的巨大需求初露端倪。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2.5億,同樣凸顯了國內市場對醫療健康產品的巨大需求。總的來看,醫療產品與服務的市場前景廣闊。

對此,我們需著力推動醫療設備、產品出口由低端向高端邁進,鑑於中醫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獨特貢獻,可考慮加強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積極擴大中醫藥產品與服務出口,培育我國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

及時推出高水平對外開放重大舉措,創造良好的國際營商環境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3月8日發佈的報告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相較去年將減少5%至15%,或將觸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中國是許多跨國公司的“製造中心”,此次疫情也提醒我們,我國應以雙向投資重塑全球價值鏈佈局。

一方面,需及時推出高水平對外開放重大舉措,以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良好的基礎設施、豐富的人力資源、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穩定的經濟增長、良好的國際營商環境,吸引外商投資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另一方面,可在海外設立批發展示中心、商品市場、專賣店、“海外倉”等各類國際營銷網絡,通過境外投資合作區,帶動中國裝備、材料、產品、標準、技術、品牌、服務“走出去”,在亞太地區構建以我為主價值鏈的國際生產體系。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優化國際市場佈局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一直主導著全球市場的需求。但最新數據顯示,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消費市場中的佔比都明顯提升。據預測,到2025年,新興市場將消耗世界三分之二的產成品;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將佔全球市場消費的一半以上。

“一帶一路”沿線有65個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2019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為9.27萬億元,增長10.8%。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已累計超過1000億美元。當前,受疫情影響,國際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美歐等發達國家遭遇疫情衝擊,這也使我國企業將目光更多投向開拓“一帶一路”沿線以及周邊國家市場。在此背景下,應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更好釋放“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形成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趙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