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風流韻事”

明太祖朱元璋的勵志故事是古代草根逆襲的典型代表。從小叫花到窮和尚,直到25歲才恍然醒悟,實在受不了孤燈冷廟、三餐不繼的和尚生活,咬咬牙跑去參加了起義軍,本來指望混口飽飯。誰知道居然青銅化身王者,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十餘年時間,從一名小軍士混到了開創大明王朝的太祖。所謂人生“開掛”,不外如此。

其實細究朱元璋的成功,不信命的狠勁應該算是一個主要原因。誰都不知道這個小時候連條褲子都穿不上的窮孩子,在後來的乞討生涯裡,用怎樣的狠勁逼著自己認了不少字,也正是因為識字,才在一幫泥腿子組成的起義軍隊伍裡,顯得鶴立雞群,與眾不同,從一開始就受到了郭子興的另眼相看,打下了基礎。

可能是對這段際遇感觸太多,當了皇帝后的朱元璋還是喜歡附庸風雅,留下了不少“風流韻事”。

話說有一年,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微服私訪,路過金陵城外採石磯渡口時,正趕上一群來金陵趕考的舉子在等船渡江。眼見萬里長江滾滾東流,遠處的鐘山龍蟠虎踞,一名舉子詩興大發,脫口吟道:“採石磯兮一秤砣。”旁邊的朱元璋一聽,暗自搖頭,口氣不小,看你怎麼接下句?果然,那舉子吟出第一句後,抓耳撓腮,半天接不上下句,臉憋得通紅。眼看舉子出糗,候船的閒人們樂的看熱鬧,指指點點,笑出聲來。就在這時,朱元璋脫口大笑,道:“待我試續一下。”說完,大聲朗誦起來:

採石磯兮一稱砣,

長虹作杆又怎樣?

天邊彎月是鉤掛。

稱我山河有幾多。

明太祖朱元璋的“風流韻事”

長江採石磯


眾人一聽,好大的氣魄,這是什麼人敢如此誇口?直到隨行的護衛紛紛跪下三呼萬歲,人們才知道原來是皇上出宮巡遊,難怪這麼大的口氣。

洪武十四年辛酉歲是農曆“雞年”。大年初—,朱元璋按例到翰林院文華堂,與學士們一起飲酒慶賀。席間,他以“金雞報曉”為題,作了一首詩:“雞叫一聲撅—撅,雞叫兩聲撅兩撅。”這哪裡是詩,分明是鄉村老農的唸白俚語,自詡雅士的翰林們懾於皇上的威儀,憋著不敢笑出聲來。不料隨後朱元璋奇峰突起,驚呆了眾人:“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後兩句一掃平仄,撥雲見霧,讓滿朝大臣碎了一地的眼鏡片兒,自愧不如。

朱元璋不但經常作詩,而且評詩也很有意思。明代江盈科撰寫的《雪濤詩評》裡就記載了一段趣事。朱元璋當年與陳友諒大戰時,一日閒暇,偶然出遊,夜間投宿一寺。廟裡的和尚見他一身軍士打扮,相貌普通,也不以為意,招呼上十分怠慢,懶洋洋的讓他登記下名字。朱元璋沒有搭理僧人,而是拿起筆在牆上題詩一首:

戰退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並不知分曉,只管嘵嘵問姓名。

開篇二句隱隱就有殺氣,末二句已然透著不耐煩。看來老朱當時對和尚絮絮叨叨很是厭煩。後來朱元璋稱帝,和尚們也知道了當年的題詩者乃是當今皇上,十分驚恐,趕緊將牆壁粉刷一新,掩蓋了題詩,企圖矇混過關。沒想到朱元璋某一日忽然想起此事,便派人去查看此詩在否。使者到了廟裡,一看牆壁雪白,哪裡還有蹤跡,使者自然不答應,要拿了僧人回去覆命。和尚們一聽嚇得惶恐不已,百般哀求,其中一個和尚靈機一動,獻詩一首呈上:

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恐惹鬼神愁。

管將法水輕輕洗,尚有龍光射鬥牛。

開頭二句說的是朱元璋的詩是天子墨跡,留在人間會惹鬼神之怒,故此用水洗去;末二句則是拍馬尼的言語,說皇上的詩雖經水洗,仍然適出萬丈光芒,果然是不凡之物。

朱元璋看了這首馬屁詩,龍顏大悅,自然也想不起擅自毀掉自己“墨寶”的罪過了。

朱元璋寫詩大多是隨心所欲,善於吹捧者因為討得龍顏大悅,經常得到好處,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行,遇一歲貢至京的書生彭有信。朱元璋誦了《虹霓》詩一首,剛唸了前二句:“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雲和雨系天腰。”才思敏捷的彭友信已經應聲續道:“玉皇昨夜鸞輿出,萬里長空駕彩橋。”這馬屁拍得恰到好處,把朱元璋哄的哈哈大笑,連聲稱讚彭友信“有字有行,君子也”,當場任命為山東布政使。

彭友信因為兩句詩而轉眼間“烏鴉變鳳凰”,撈了個肥缺。也有自作聰明,馬屁拍在馬腿上的倒黴蛋。比如有一個詩僧叫來複,頗得朱元璋的親近。一次朱元璋召見他,還請他一起吃了飯,飯後兩個人閒聊,來複見朱元璋興致正高,為了拍皇上的馬屁,於是寫了首詩謝恩:

淇園花雨曉吹香,手挽袈裝近御床。

闕下彩雲移雉尾,座中紅茀動龍光。

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醍醐岀上方。

稠聾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頌陶唐。

寫完以後,自我感覺良好的來複屁顛屁顛的獻了上去,眼巴巴的等著封賞呢。誰料朱元璋見詩大怒,喊左右拿下,殺了這個和尚。來複估計到死也沒明白,這首謝恩詩獲罪的原因是因為用了“殊”和“無德”三個字。事後,朱元璋還恨恨不平的說。“詩用殊字,謂我為歹朱,又謂我無德。奸僧敢大膽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