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一個月前,根據“那不斯勒四部曲”改編的《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開播。短短時間內,這部電視劇便在豆瓣上斬獲9.5的高分,直超第一季0.2分。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然而,我今天想探討的,並不是兩位女主角莉拉和埃萊娜的友誼,而是她們共同愛過的人——尼諾,以及他的原生家庭。

01 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能行嗎?

尼諾的父親多納託是一個鐵路職工兼詩人。他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一個字——渣。在第一季還沒開始多久,多納託便被發現和一個寡婦有了私情。

之後,他為了獲得妻子的諒解,拋棄了寡婦,帶著一家人搬了家。可是,父親出軌、母親和小三大打出手的畫面還是給小尼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在他眼裡,父親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偽君子,為此,他沒少和多納託保持距離。並且,他還和埃萊娜立下flag,說:“我會用一輩子,努力成為和我父親不一樣的人。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尼諾不僅沒有擺脫父親對他的影響,甚至還成了渣而不自知的人。

在第二季中,已經結婚的莉拉受到尼諾的誘惑,離開了自己的丈夫和富裕的生活。可在兩人同居23天后,尼諾離開了。留下莉拉一個人面對那棟破敗的房子,和懷孕的窘境。

但如果你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你會發現,這還不是尼諾最渣的地方。

在尚未影視化的第三部中,埃萊娜結識了一個叫西爾維婭的女人。從她那兒,埃萊娜得知,孩子的父親就是尼諾。

這一次,他依然沒有盡一個父親該盡的責任,而是激情一消退,便抽身離開了。此時的尼諾,完美踐行了渣男的三不原則——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然而,這還沒完。

在這一部的結尾處,尼諾再一次出現在埃萊娜的生活裡。此時的他,一改往日對父親的厭惡。他說:“時間可以改變一切,一個人會成熟,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的關係緩和了。我父親就像所有人一樣,他有缺點,也有他的優點。”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其實,尼諾之所以和父親和解,並不是因為他看到了父親身上的優點,而是現在的他已然是他父親的翻版,所以他需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為父親開脫,也為自己開脫。

這種思維模式,心理學稱之為“自我合理化”。它指的是:當一個人的動機未能實現,或者是在實行動機的過程中有矛盾心理時,會盡量蒐集一些合乎自己內心需要的理由,給自己的作為一個合理的解釋。目的是,用來掩飾自己的過失,以減免焦慮的痛苦和維護自尊免受傷害。

也難怪後來,尼諾能夠心安理得地出軌埃萊娜。並且,在埃萊娜逼他在自己和妻子之間做出一個選擇時,猶豫了、退卻了。

其實從始至終,尼諾追求的就不是愛,而是通過自己的甜言蜜語來獲取豐富的資源、錢財、權勢、名利。這樣的尼諾,比起他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尼諾”,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活成我們父母的翻版。哪怕,那是你曾經最討厭的模樣。

02 為什麼我們努力掙扎,卻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這裡我們還是以尼諾為例,來簡單分析一下。

在《天生非此》這本書中,在英國被譽為“國民心理學家”的奧利弗·詹姆斯提到:

“人類自從出生起就一直努力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盼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其他物質方面的滿足。而對子女來說,想要獲得父母的贊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完全複製他們的所作所為。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父母說什麼,我們做什麼;父母做什麼,我們跟著做什麼。這就是所謂的“言傳”和“身教”。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父母“言傳”和“身教”的內容完全不一樣。

比如,他可能會告訴你“不要橫穿馬路”,但實際上他卻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慣犯。這時候,我們就會更傾向於模仿他的行為,而不是按他說的去做。

除此之外,父母還會通過第三種行為機制來影響孩子,那就是——身份認同。在這種行為機制下,孩子會為了取悅父母,或是避免他們的不快,而下意識地將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並將其當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所以,尼諾的變化,既是父親身教,也是他對父親產生身份認同的結果。

作為心理學界最經典的“白熊實驗”反映出了一個困境,就是——你越不想要的東西,反而越會佔據你的思想。你越是試圖趕走的念頭,可能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回到你的腦海中。

毫無疑問,尼諾就是這樣的,他一方面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在自己身上的“投射”,另一方面又不停地暗示自己“不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所以到最後,越是討厭父親的他,也漸漸成為了父親的翻版。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那麼問題來了,原生家庭真的是擺脫不了的魔咒嗎?

下面我要說的這位大山出來的女博士,會用她的親身經歷告訴你——不是的。

03 17歲前不上學,28歲變身劍橋博士,32歲出版的處女作“驚呆”比爾·蓋茨。

她,就是暢銷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和尼諾一樣,塔拉也有一個十分想要逃離的原生家庭:

在她家,除了她以外,還有6個孩子。排行老7的她,和她前面的3個哥哥姐姐一樣,一出生就沒有出生證明。原因是,他們的父親排斥政府,不願意去和政府人員打交道。

但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這位父親有一種複雜的、頑固刻板的人格體系(也被稱之為“權威主義人格”),所以塔拉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極其嚴厲、偏執的。

比如,無論是生孩子、生病還是嚴重外傷,都不允許去醫院;到了適學年齡,也不允許去學校,(因為學校會給孩子洗腦);還有女性的穿著也是,在塔拉父親看來,只要露出腳踝以上任何部位的,都是不檢點、輕佻的異教徒……

在這種撫養方式下,如果塔拉他們的表現是聽話的,不一定會得到關心和獎賞,但如果他們偏離了父親所設定的劇本,那一定會被懲罰。

所以,在塔拉家,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對規矩盲目地順從。其中,也包括塔拉的母親。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可正如《原生家庭》一書裡提到的,“如果這些規矩是合情合理的,就可以為一個孩子的健康發展提供倫理道德的框架。但是,在有毒的家庭中,這些規矩的基礎是扭曲的家庭角色以及對於現實的歪曲看法,盲目地遵從這些規矩,只能導致孩子毀壞性的、自暴自棄的行為。

塔拉的二哥肖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在書中,塔拉也曾讚揚過肖恩對抗父親時的反抗精神,但是在很多方面,肖恩都和父親如出一轍。

比如有一次,肖恩指示塔拉給他拿水。塔拉不願意,就直接把整杯水倒在了他的頭上。結果,肖恩想也沒想地就一把抓住塔拉的頭髮,將她拖進了衛生間,對她實施暴力。

這是塔拉記錄的第一次家暴,但不是最後一次。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幾年後,塔拉收到了一封來自姐姐奧黛麗的信。信裡說,她和塔拉一樣,也曾遭受過肖恩的暴力。她希望,塔拉可以站在她這一邊,和肖恩在父母面前當面對質。

感同身受的塔拉接受了姐姐的邀請,卻在當面對質的那天遭到了“背叛”。這份背叛,既來自於姐姐,也來自於母親。姐姐是受到了肖恩的暴力威脅,而母親,是什麼都知道,卻假裝什麼也不知道。到最後,孤軍奮戰的塔拉不僅沒有讓父親站在自己這邊,還在父親的“通風報信”後,遭到了肖恩的小刀威脅。

肖恩將一把帶血的刀遞給了塔拉,對她說:“小妹,如果你是聰明人,還是用這個自我了斷吧。這樣更好,否則我下手比這個狠多了。”

肖恩的威脅立刻遭到了塔拉母親的制止,但這場鬧劇最後卻以塔拉的退讓落幕。後來塔拉得知,刀上的血來自於肖恩家的一隻德國牧羊犬。母親想要讓塔拉相信,肖恩殺狗和她沒有關係,但此時的塔拉已經不會再盲目順從了。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這讓我想到阿德勒說過的:“有的時候我們人是有選擇的,當我們在原生家庭中不願意出來,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你要出來的話,需要一些勇氣,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去過你自己的人生。

毫無疑問,塔拉選擇的,是後者。但她也因此被家人疏遠,甚至是背上“被魔鬼控制”的標籤。

這是因為,“中毒的家庭”既不允許打破平衡的聲音出現,更不允許有人在出現問題之後還去解決它,所以,當塔拉想要憑一己之力去對抗時,只能是以卵擊石。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塔拉最後就是掙脫了原生家庭的束縛,將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

04 分析:塔拉是如何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活出自我的?裡面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於這個問題,塔拉歸功於:教育

但在這裡,我想再拆分的細一些。

當塔拉因為揭發肖恩家暴的事和家裡鬧翻後,她的母親勸過她,甚至還為了“大事化了,小事化無”,謊稱肖恩根本就沒有拿刀。母親的否認和包庇,讓塔拉一度也開始自我懷疑。但是她有日記,日記上的白紙黑字記錄下了那些被家暴的事實。

為了捍衛真相,塔拉迫切需要證據,於是,她聯繫了肖恩之前的女友。從她那兒,她相信自己的記憶是可靠的。

接著,塔拉開始大量閱讀休謨、盧梭等人的作品,並從中學習前人在處理家庭問題上的智慧。

最後,是在父母再一次要求她屈服時,勇敢說“不”。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為什麼塔拉能說“不”?

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那幾年接受的教育,給了她強有力的底氣。這時的她,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父母說什麼,她就全盤接受的小姑娘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知道即便是父母說的話,也不全是對的。

所以,她不會輕易讓步,也不會輕易將自己思想的掌控權交給父母。她明白,除了她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定義她。

其次,就是遭受暴力後,誠實記錄的日記給了塔拉力量。塔拉說,她的一生都活在別人的講述中,他們的聲音鏗鏘有力,專制而絕對。但現在她知道,自己的聲音也可以與他們一樣有力。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也想和塔拉一樣,走出原生家庭的束縛,應該怎麼做?

這裡我提煉了四個點:

第一,是要有“Yes,and”思維。

也就是說,要先接納,再做出改變。

接納什麼呢?

1.要看到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要明白,自己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是為什麼?

2.在找到原因後,告訴自己:雖然父母的某些撫養方式對我們造成了傷害,但其實,他們自己同樣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比如他們對待對我們的態度,還有情緒的處理方式,其實都可能是他們童年裡的一種強迫性重複。所以,與其怪罪他們,不如改變自己。

就像《原生家庭》裡說的:“當你終止了舊有的家庭模式並打破循環時,也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後的子子孫孫送上了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你是在塑造未來。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至於我們要改變什麼,首當其衝的便是自己對孩子的撫養方式。有句話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原生家庭帶來的苦果我們自己不喜歡,那為何還要將同樣的苦果再餵給自己的孩子嘗呢?

其次便是我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點:要創造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允許自己多看、多聽、多想。

就像塔拉,在走出山谷、去到學校後,就一直大量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她固有的認知幾經顛覆。但塔拉並未拒絕改變,她從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構建出了屬於自己的思想,也跳出了父親給她灌輸的錯誤認知。

第三,如果你擔心自己會被其他人的聲音影響,那就用文字誠實地記錄下你的聲音。是的沒錯,就是記日記。如果你還記得我們前面講尼諾時提到的“自我合理化”,就會發現:很多時候,你記下的文字比你自己的記憶更可靠。

第四,如果哪一天,你發現“繼續忠於家庭”和“做自己”只能2選1時,想想奧黛麗和塔拉。她們一個選擇了家庭,丟掉了自己,另一個雖然看似成為了孤家寡人,卻贏得了自己的嶄新人生。

17歲開始上學,28歲成劍橋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鑰匙


最後,我想問問你,你的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如果哪一天,你只能在“繼續忠於家庭”和“做自己”間2選1時,你會怎麼選?為什麼?歡迎在下方留言處寫下你的答案。我們下本書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