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天孔子的弟子
宰我不知是旷课睡觉,还是被人打小报告,反正他确实是大白天睡觉了。孔子知道后勃然大怒:“一段腐朽的烂木头是不可以用来雕琢的,污秽的粪土堆成的墙壁还有必要再粉饰吗?不可以再粉饰了!对于宰予这种人,我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出自《论语·公冶长》)
孔子后部分的语气看似平静与无奈,可结合前部分就能感受他的怒意。而‘朽木不可雕也’这名句更是千百年来描述那些无可救药的人,宰我也是成为了经典的反面教材。
宰我真的有这么不堪吗?其实不然!
孔门十哲
宰予、字子我,春秋鲁国人。
宰我位列孔门十哲之一,语言能力是众多弟子里最强的,这可是孔子自己评价的。
《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中子贡舌灿莲花。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齐国田常准备攻打鲁国,孔子与弟子焦急不已,结果子贡跑到吴国、越国、齐国等大国游说,让他们互相打了起来,最后反而鲁国无恙。
《史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的口才已经这般了得,宰我语言能力还在他之上,这更是不得了。
换做今天那可是大演说家,辩论大师了。
宰我这么一个人才,为什么不能讨喜孔子呢?
孔子的好学
《论语》20篇,关于
学就独占一篇,也是《论语》的开篇。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好学之人,那时候书籍与获得知识的渠道那么匮乏,他还是这么的博学与他的好学分不开。
宰我的睡午觉现代人看来是劳逸结合,孔子可是认为浪费时间,大白天不用来学习,等夜里黑灯瞎火的还怎么学习?
孔子喜爱的弟子不仅仅是勤奋好学的,还要有好的天赋,比如颜回。
孔子问子贡(端木赐),他与颜回比较怎么样?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颜回的天赋是闻一知十,子贡是不敢比较的,这个回答让孔子很高兴。
有好的学习天赋还有要一个虚心请教的心态,这一方面孔子推崇孔文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政治立场不同
鲁哀公询问宰我建设祭拜土地神的社用什么材料好,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古文晦涩、多意性,今人望文生义,有两种理解。
1 孔子认为宰我并不清楚用什么材料就对鲁哀公胡说一通,最后木已成舟,已经发生的事情就不想责备宰我了、鲁哀公按照宰我的建议实行了就不要去劝谏了、既然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谁对谁错了,往事随风。
这让后人对孔子更是异常崇敬,认为他心胸宽广,对弟子也是很仁慈。
2 还有一种理解就是这段问话其实是一种隐晦的对答,鲁哀公是想要对付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国三桓。
鲁国三个卿大夫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鲁国国君鲁哀公式微,宰我竟然给鲁哀公出谋划策,孔子是很不高兴的,这是
政治立场问题。虽然他也很是痛恨三桓,可鲁哀公式微,时机还不成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论语·八佾篇》)
季氏一个大夫竟然用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可谓是胆大妄为。
三桓祭祖后令人奏乐唱《雍》撤出祭器,孔子听闻后又是怒不可遏,《雍》出自《诗经》只有天子祭祀后才能唱,三桓竟然敢如此逾越。
那个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孔子悲恸。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鲁哀公询问宰我的时候,孔子觉得是邦无道,他多希望宰我可以‘愚’,可惜宰我选择给鲁哀公出谋划策,与孔子政治立场不同,孔子只能长叹: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敢于质疑
宰我不讨喜孔子的最大原因估计是敢质疑孔子的学说,最后落得‘不仁不孝’。
宰我质疑守孝三年是不是太久了,三年不为礼、礼就坏了,三年不为乐,乐也崩了。
孔子反问一句:守孝的时候你吃好喝好、穿着漂亮华贵的衣服你也能安心吗?
结果好家伙,宰我竟然回答道:安!
孔子最后以君子为例来说事,你心安你就为之吧,君子守孝的时候吃什么都没胃口,听到音乐也没有一丝乐趣,在自己的住所也不能睡个
心安好觉,你心安就去做吧!(前后强调了两次‘为之’,夫子内心是愤怒的)宰我出门后孔子就大骂:宰予不仁啊!小孩子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守孝三年这是天下人共同所为,宰予难度对父母三年的爱都没有吗?
有一次宰我又问一个假设性问题:假如告诉一个心怀仁的人,有一个仁者掉入井里了,他会不会下去救?
这个问题和‘老婆和老妈掉进河里’一样尖锐。
孔子回答:有必要这么去骗人吗?君子是可以舍生取义的,但不能这样去陷害他,你期初可以欺骗了他,但不可能一直让他迷惑到最后的。
宰我这种奇葩问题,孔子心目中对他有多了不仁不义,不讲信用的标签。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的方式是通过聊天,他虽是博学可有些话题他不想聊。
‘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一些鬼神的话题孔子是不聊的,别人问他也不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知道孔子不喜欢问这些问题,宰我却还偏偏问了,没办法那时候知识渠道少得可怜,心头的好奇只能询问当时如百科全书一般的孔子。
让人意外的是孔子竟然还回答了,据《孔子家语》记载:
宰我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魂,气者,人之盛也,精气者人神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
孔子估摸心情好回答了宰我的问题,可心头的好感又下降了不少。
没多久宰我又来问,黄帝到底是不是人?听说他活了三百岁,估摸不是人吧?
由此可见宰我求知欲是很强的,而且也是很好学的,只是他所问在孔子看来都不是正道。
《史记》记载: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按照上面所述的故事,宰我不仁、不义、不礼、不信、不孝、不智、不忠,这些都是与儒家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再回顾孔子为什么会骂宰我朽木不可雕也,也就清楚孔子为什么不喜欢宰我了。
不过苏辙的《古史》记载宰我
无从叛之事,宰我并没有与田常作乱。有记载宰我交谈用词典雅,可其智不及,这哥们就是智商高,情商低。
有人称《论语》是后世弟子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宰我性格率直,有啥说啥得罪其他同门,所以《论语》中他出现次数本来就少,而且都是负面的。
真假莫辩
宰我其实就假设了各种问题询问孔子,三年守孝的提问落得不孝,失礼、不仁。井里有仁,落得失信、不义。
帮鲁哀公出谋划策落得不智,与田常作乱落得不忠。
有时候感觉是不是被人刻意抹黑、编排宰我,按照古时候的思维宰我确实很‘大逆不道’,可现代人的角度,宰我是一个思维很超前的读书人,敢想,敢问,敢质疑。
《左传》中并没有记载宰我与田常作乱,倒是记载了一个同样字‘子我’的阚止作乱,后人就有人认为阚止与宰我是同一个人。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出自《论语·先进》)
孔子后来回忆起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绝粮的困境,有些感慨那些弟子都不在身边。
猜想此刻孔子已经年迈,追忆起自己的学生,其中便包括宰我,即便是圣人,即便是学说上的意见不一致,即便有时候很无奈这个问题学生,孔子对宰我的师徒情谊是实打实的存在。
参考史料:
《论语》 《孔子家语》 《史记》 《古史》
(本文由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仅在今日头条发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