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國”式微,“美元霸權”登場:從"石油美元"到"糧食美元"

1999年元旦歐元正式誕生,打破了美元在全球石油體系中一家獨大的局面,歐元作為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芬蘭、荷蘭、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盧森堡和希臘等12國公用貨幣的身份,不僅繼承了傳統歐洲大陸勢力在全球的影響與人脈,而且擁有相當於美國的GDP,因此,歐元自誕生之日起就天然地肩負起抗衡美元、促進多極化進程的歷史使命。

事實上,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石油,出口到美國和歐盟的數量大致相當,其中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伊朗等國出口到歐盟的比例分別比出口到美國的比例高得多,而印度尼西亞、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的石油則主要出口到日本。與之對應,歐佩克國家近40%的進口來自於歐盟,僅有約15%的進口來自美國。既然如此,石油出口國理應更靈活多樣地採用進出口計價貨幣,規避貨幣錯配的經濟衝擊。這決定了石油出口國集團必然存在採用符合自己利益的國際貨幣定價和結算的戰略性要求。因此,除了美國,各產油國對“石油歐元”的構想並不排斥。

歐洲終於啟動了“石油歐元”的進程,開始在中東產油國物色自己的“盟友”,這些“盟友”必須具備足夠忠誠度和龐大石油產量兩個條件。於是伊拉克進入了法德等國的視野。

伊拉克是全球第二大儲油國,經歷了海灣戰爭之敗和遙遙無期的全面制裁,經濟困頓,民生凋敝。其反美立場無可置疑。

1995年4月14日,在法、德、俄、中等國共同支持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986號決議,作為“向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義必需品的臨時措施”,允許伊拉克在聯合國監督下每6個月出口價值20億美元的石油。1998年2月安理會通過1153號決議,將其石油出口份額擴大到每半年出口52億美元。其後安理會又通過1284號決議,決定取消伊石油出口上限。

作為回應,2000年10月伊拉克貿易部長薩拉赫宣佈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將“不用敵國貨幣---美元”而改用歐元,並請求將其聯合國“石油換糧食”帳戶上所有的美元換成歐元,11月份伊拉克央行又進一步宣佈使用歐元替代美元作為進出口貿易結算貨幣。但總統薩達姆有所顧忌,未敢正式付諸實施,直到2001年10月7日美國聯軍對阿富汗開戰後,12月24日伊拉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阿扎維才宣佈,決定從2002年開始正式以歐元替代美元作為外貿結算貨幣。

2003年5月,美國在未得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了“伊拉克自由”戰爭,最後連美國自己都承認,當時發動這場戰爭的理由並不存在。美國倒薩“獲勝”後,立即恢復了以美元結算石油貿易。

2007年12月,伊朗政府宣佈,由於美元不斷貶值,已經不再是可靠的貨幣,伊朗決定在石油貿易中徹底停止用美元結算。伊朗年產石油量約2億噸,出口量在1.3億噸左右,約佔世界總量的5%強,尚不足以撬動國際石油貿易的天平。但若加上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就有可能使全球大約20%以上的石油貿易退出美元交易,足以動搖石油美元的地位。如果再加上反美急先鋒——委內瑞拉,以及巴西、安哥拉等拉美、非洲石油新貴,則接近40%的國際貿易實現去美元化,石油美元就要岌岌可危了。

當前美國以防止核擴散為由,對伊朗施加強大壓力,實行經濟制裁,威脅軍事打擊,可以說就是一場“石油美元”的保衛戰。但是,美國越來越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必要支持度,伊朗的態度非但沒有軟化,反而變得更加強硬。

冷戰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強國,但“一超多強”以至“多極化”是正在強烈顯現的歷史必然趨勢。如果美國不改變霸權主義經濟政策,可以預料,在今後的一段時期裡,世界貿易採用多種國際貨幣的合作行為必定越來越多。如果美國試圖通過武力來維持其對石油的控制權,伊拉克戰爭證明,其代價之高昂,實際上已經不堪承受。如果因戰爭造成石油價格飆升,還將加速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

無論美國能否維繫石油美元於不墮,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按已知儲量計,已經開採殆盡,大約只能支持四五十年之久,進入了倒計時階段;美國若要維持美元霸權地位,就像1975年石油代替黃金那樣,必須尋覓一種新的取代資源。

在能源領域,無論新、舊能源,都沒有足以取代石油的品種。然而,美國悄然興起了一場“頁岩革命”,“非常規”石油(天然氣)異軍突起,嶄露頭角,漸成氣候。

最近幾年,美國成功地實現了一場意義重大的油、氣“頁岩革命(Shale Revolution)”,使得幾將淪為“夕陽工業”的石油天然氣行業浴火重生,築建了不同凡響的能源強勢底氣,為今後上百年經濟發展的能源供應消除了後顧之憂。

美國頁岩革命成功,能源獨立百年無虞

“日不落國”式微,“美元霸權”登場:從

美國是目前全球探明油頁岩資源最多的國家,已知儲量3.34萬億噸,成藏條件優越,摺合頁岩油3036億噸,(約75%集中在科羅拉多州、猶他州和懷俄明州),佔全球總量70%以上;其中可採儲量在700億~1 500億噸之間,即便按低位700億噸計,等於美國常規石油可採儲量26.2億噸的26倍,相當於世界第一富油國沙特阿拉伯的356億噸的2倍。

另外,已探明美國可開採頁岩氣資源23.4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為美國常規天然氣可採儲量6.93萬億立方米的3.4倍。

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可採儲量數據還在不斷向上修正。

美國商界認為,油氣頁岩革命給美國的製造業帶來了20年未有的好消息。這場革命有力地支持美國提升實體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戰略,首先帶動的是石化工業由外包轉向迴歸,以及鋼鐵工業枯木逢春。

有人估計,不消10年,美國可能實現夢寐以求的“能源獨立”理想;整個美國工業有可能在油氣頁岩資源的基礎上重建,因而大幅增加就業機會,顯著提升內需消費活力以及實體經濟全球競爭力,為美國經濟重振雄風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持力量;從此不必擔憂歐佩克壟斷石油市場的威脅,並可對歐洲市場等輸出液化天然氣(LNG),得以削弱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伊朗的能源資源影響力。

中國頁岩氣儲量可觀,可採儲量高達36萬億立方米,佔全球的20%,超過美國,為世界之最。

中國油氣頁岩儲量豐富,含油率中等偏好,主要分佈在東部和中部地區的15個省和自治區,其中,吉林省、廣東省、遼寧省合計佔80%以上。估計全國油頁岩總儲量4800億噸,相當於頁岩油資源476億噸,居世界第4位。

世人必須立足現實,清醒地看到當今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為主,水力和核能為輔的“舊能源”時代,與“新能源”時代之間,存在一個青黃不接、險象環生的“能源峽谷”過渡期,從現在算起,歷時恐怕不止百年。一場開發新能源的技術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展開。令人眼花繚亂的形形色色的“可再生”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以及廢棄物熱能等,十年來增加了3倍,但2010年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只佔1.8%,全球電力消費總量中僅有1.3% 來自“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電);從實用意義來說,還處於小打小鬧的階段。真正在數量級上堪以有效取代常規化石燃料的大容量“可再生”能源,開發步伐極其遲緩,倘非出現奇蹟性突破,很難在短期內產生飛躍。

隨著傳統石油資源趨於枯竭,可期頁岩油氣將在不久的將來在全球能源領域扮演要角。美中兩國頁岩油氣儲量之豐,需量之鉅,勢將極大地改變目前的能源資源地圖,以及相應的地緣經濟政治格局。

如今炙手可熱的“石油美元”終要退出歷史舞臺。那麼用什麼實物資源來取代石油支撐美元呢?或許正是基辛格博士的另一大選項——“糧食供應”(Food Supply)。

“誰控制糧食供應,就控制了人類。”(Who controls the food supply controls the people—亨利·基辛格)

無論事態如何發展,“石油美元”還是“糧食美元”貨幣體系,如同整個美元霸權一樣,都是人類史上特定條件下的一種暫態。本輪金融危機充分彰顯了這種霸權體系的不可持續性,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任務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在全球範圍內製定一個公正而穩定的貨幣體系原則,形成大多數國家都能接受的新的貨幣體系機制,是為勢在必行,大勢所趨。

(思進注: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