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大金国志》吗?在金国,这本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大金国志》中金熙宗以后的本纪部分虽然都有论赞,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是其史论价值更多体现在书中的夹论上。

《大金国志》的夹论即是在叙述事件、人物时,突生感触,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条下的有针对性的评论。这种夹论主要分布在本纪太祖朝至海陵王一朝,金世宗到灭亡这一段时期的本纪中却绝然不见有夹论,或许这正可以佐证崔文印所说的宇文懋昭的原书"截至于海陵正隆伐宋失败",只是一部记载前四朝历史的开国史。而在前四朝的夹论中,又分成对事件和人物两种夹论。由于正史、编年往往以系事为主,读者往往更关注事件的发展,而忽略了事件发生背后的得失,忽视了人物记载史家的内在考虑。而《大金国志》这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却恰恰给我们重新思考正史、编年忽略的事件发生背后的得失和人物记载史家的内在考虑,充分体现出《大金国志》史论的史学价值。

听说过《大金国志》吗?在金国,这本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大金国志》中的事件评论主要集中在宋金战争上。首先,关于宋金海上之盟以后宋朝燕云之失,宇文懋昭认为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

听说过《大金国志》吗?在金国,这本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宋金议割燕云十六州时,宋朝不明地理为日后金国侵占燕云创造了条件。

燕云之地历来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宋朝在双方盟约时也认为燕云地区"乃天造地设以分番汉之限,一夫守之,可以当百"。但是宋朝却仅仅局限于求回关内之地,不知"平、营、滦三州自后唐为契丹阿保机陷之,后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营、滦二州隶之,号平州路。至石晋之初,耶律德光又得燕山檀、顺、景、蓟、涿、易诸州,建燕山为燕京,以控六郡,号燕京路,与平州自成两路。昔宋朝密议海上割地,但云燕云两路而已。盖初谓燕山之路尽得关内之地,殊不知关内之地平州与燕山异路也""但求石晋故地,初不思平、营、滦三州乃刘仁恭以遗契丹,(金朝)故不肯割"。正是由于宋朝不了解燕云地区这段历史地理的变迁,所以在破辽以后,平州就成为金国进攻燕云地区的桥头堡,燕云失去了平州这一保障,平州也受到了来自金国的威胁。

听说过《大金国志》吗?在金国,这本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辽人和燕云地区降金士庶的鼓动。

破辽以后,虽然金人归还燕云地区给宋朝,但是却掳走燕山士庶,留给宋朝的不过是一座座空城。当金人试图南侵时,便鼓动燕山士庶"云我与中国约,同取燕,中国得其地,我得其人,故被驱,失业人皆归怨于朝廷"。而辽人中投降金国的刘彦宗、时立爱等人都是燕人,"以坟垅、田园、亲戚之故,愈劝金人南侵"。被金人掳掠而去的辽天祚之女和天祚元妃也劝说南侵,试图报宋人夹击之仇。因此金人的南侵,"驱久胜贪忿之徒,乘契丹报怨之势,率陷北燕云之人,燕山之失,其理必矣"。

听说过《大金国志》吗?在金国,这本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降宋后守备燕云地区的郭药师战略失误造成了燕云的迅速沦丧。

郭药师为了防备金人入侵,采取"严于东北而弛于西"的战略政策,屯于燕山之东白河以待敌,而西边居庸关则以为易守难攻,并无防备。"药师之备金人也,严于东北而弛于西何哉?盖东北乃金人来路也。燕山之东,以韩城镇为界,东北以符家口为界,韩城、符家口去燕山皆四百余里。斡离不既侵东北。探骑、溃军络绎而来,燕山得预闻之,故药师出'常胜军'屯于燕山之东白河以待敌,西则居庸为绝边,去燕山无百里之远,但闭关而已,更无他备。不意粘罕间道取居庸,一夕攻城,故预无警备焉"。即便退而求其次,"设若白河之战,药师果能全胜,追敌而东,则西亦为粘罕乘虚矣况战复不利,何以御之?"可见,宇文懋昭认为郭药师即便假设能救援成功也很难防守燕云。实际上,在宇文懋昭看来,郭药师战略上的失误也要为丢失燕云负很大的责任。

听说过《大金国志》吗?在金国,这本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综上所述

《大金国志》中保存了大量的史论,其中的论赞部分与《金史》比较对读,可以呈现出相对来说更加客观的帝王形象,对于金代帝王评价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虽然《大金国志》中的系列评论未必是尽善尽美的,但是这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却让我们在读史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

听说过《大金国志》吗?在金国,这本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