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枝头春意闹》 国画 68cm X 46cm 李丛(2017年作)

“书画同源”之我见

文/李丛

关于“书画同源”的说法古已有之,这几乎是国画界和书法界公认的常识问题,似乎在此无需累赘。据笔者多年来的考察,绝大多数人对“书法同源”的理解无非就是:书法功底越好,画画就会越好。这个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似乎不太经得起推敲。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硕果》 国画 68cm X 46cm 李丛(2015年作)

笔者认为,“书画同源”绝对不是说书法好画就一定好,而是指对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调配能力,因为单纯对书法而言,可能线条的质量和运用在审美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绘画就不一样了,绘画的组成条件和形式比书法相对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因此可能评判标准也就多得多。对画家而言,书法好只是说明你拥有进口的钢筋和水泥,但如何利用这些进口货搭建成结构合理且美观实用的建筑物,还需过人的思想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好比饱读诗书的人写字作画可能有书卷气,但也并非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笔者就见过不少在国学和古典诗词方面造诣颇深的学者对着各种极不入流的行画啧啧啧地赞不绝口,也时常遇到一些在书法方面功力颇深的行家,一画到画时先不说构图、造型和色彩均不及格,就连对线条的提按顿挫这一本来应该算是强项的把控能力也似乎变得无影无踪。由此可见隔行如隔山,应该说,书法和绘画之间肯定有着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否则两者几乎井水不犯河水,是无法统一到一个艺术层面上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光看其画感觉不错,但一题字就立刻掉了好几个档次,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书法高手压根就不会画画。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长寿》 国画 68cm X 46cm 李丛(2017年作)

书法和绘画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首先,与训练的目的和方法有关。举个例子,你看那些练铁砂掌的武林高手,砖头石块在他们手下简直就是豆腐渣,能徒手劈砖断石,当然是硬功夫,当然需要功力;但是你让他们去跟人家搏斗,也见不得就一定占有多大的优势,甚至很可能会处于败北之地。原因很简单,他们只专注如何把手掌练硬,只专注如何劈断或劈碎死物,但毕竟砖头也好,石块也罢,都是死的,是不会动的,更不会思考的。而真正的格斗高手是专注于训练如何打人,如何将会动、会反击甚至会思考的人打倒打败,这个是需要集反应、速度、力量、技巧、体能以及经验于一身的,因此,训练的目的和方法,直接决定了训练的效果。同理,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有一个人一辈子专攻钟繇体小楷,或许他的小楷可以写得出神入化,但你让这个人去画吴昌硕那类金石味很强的大写意,恐怕照样也画不出那种笔力和气魄。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龙蛇蜿蜒》 国画 68cm X 46cm 李丛(2019年作)

其次,由于绘画在题材、造型、技法、形式上要比书法广阔丰富得多,因此从某方面讲,需要的综合技能可能更多,毕竟专业写书法的人,哪怕写得再好,也不一定要学画画(也可能根本就不会画画),而画国画的人必须要学书法,当然,学过书法或者会写书法,也未必就是书法家,这是另外一回事。画友石广生说得好:“画画也好,书法也好,就是驾驭毛笔的技巧,就如战士熟悉武器一样而已。但是画画是综合的艺术,如同指挥打仗一样,必须有综合的技术和智慧,有全面的军事知识,才能打胜仗”。大写意画家郭莽园也认为:“从书法的笔墨转移到写意画的笔墨,也并非轻而易举,很多人所谓的书法其实只是在写字,提不到艺术层面,因为他无法将笔下的线条转化成个性化的书法语言;有的人书法水平很好,但画画也不行,因为从书法语言变为绘画语言需要过程。笔墨的组织、转化,都是大写意必须面对的关卡。为什么画大写意的人那么少,画得好的人更少,就是这个原因。”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荷塘倩影》 国画 68cm X 46cm 李丛(2015年作)

这个道理好比有什么身材、什么气质的人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换句话说,什么风格什么类型的画该配什么类型的字,并且该题多大、在什么位置题,是必须有讲究的。赵孟頫的字当然非常好,潘天寿的画当然也非常好,但用赵的字题潘的画,恐怕一点都不好看,因为两者风格完全不协调。石鲁肯定算不上真正意义的书法家,甚至他那种字在受过正统训练的书法家看来必定属于野狐禅,他是属于才情大于功力的那类画家,但是他的字散发出来的那种激情、个性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快感,恐怕又在不少专业书法家之上,更重要的是,他的字和他的画十分匹配,两者互补互利,相得益彰。此外,沙孟海的书法很有成就,却似乎不会画画;林风眠几乎不会书法,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却无法绕开他的名字,总之少了他,整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就会显得不够完整。凡此种种,更加有力地证明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彼此有着不可代替的特性。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粒粒佳果胜明珠》 国画 68cm X 46cm 李丛(2016年)

第三,如果想将书法的功力和优势发挥到绘画上,就必须理解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从属关系。比如像董其昌、徐渭和八大山人这类在书法和绘画两方面都有极高造诣的大师,他们在纯粹的书法作品上的书写,与在绘画中落款题字的书写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他们既擅书法又擅绘画,所以懂得如何处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协调性,更懂得根据画面的需要来进行落款。如果仅仅想训练线条的质量,并不见得一定要通过书法来训练,比如山水画中的多种皴法的应用,就足以让你训练出不同质感的线条来。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针对性地训练书法,的确能对绘画的落款题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无限秋思》 国画 68cm X 46cm 李丛(2015年作)

行文至此,或许还有人会反驳说,吴昌硕四十岁后才开始学画,却能在绘画史上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这说法固然没错,但诸位千万别忘了,吴昌硕虽然四十岁左右才开始学画,但到他终年八十四岁时,也足足画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年的历练,足以成就一个人。另外,吴昌硕之所以能画出如此雄强刚健的笔力,主要得益于他长期书写石鼓文和从事篆刻金石研究的结果,假如吴昌硕当年训练的是钟繇小楷或者赵孟頫,他的绘画绝对没有此等境界和魄力。再者,吴昌硕诗书画印四绝,他绘画成就能如此之高,均得益于他诸多方面的修养和造诣,决不仅仅是书法功力而已。吴昌硕之所以如此成功,还得益于他个人的悟性和天赋,当今世上书法功夫好的人大有人在,有非常好的书法功底再去转攻绘画的人同样大有人在,诗书画印皆佳的人虽然相对少了点,但也同样不乏其人,然而,试问这些人当中又有几人能与吴昌硕抗衡乃至超越呢?故此,只能说吴昌硕的绘画成就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书法方面的功力,但他能如此成功也仅仅是个特例,这就是天赋异禀,假如换成另一个人,恐怕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只有将书法的风格、笔法、章法乃至书写内容和气质与画面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这样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同源”。


画家李丛:“书画同源”之我见

李丛,广东澄海樟林人,职业画家,擅长国画公鸡,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著有各类文学作品约两百万字。现为《艺术中国》驻广州工作站站长。部分画作及文章发表于杂志及报刊,媒体和电视台对其有过专题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