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文丨萱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在孩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父母、朋友和老師。而在這三個角色相比較下,最重要的無疑是父母。朋友和老師的身份可以被替代,但父母絕不可以。他們是孩子在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同時也是授予孩子諸多知識的人。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往往沒有孩子與朋友和老師的關係更加親密。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同事的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同事也越來越煩惱。總認為孩子跟自己並不親,甚至自己都比不過孩子的朋友們。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想法和事情從來不先告訴自己,回到家也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願意多說話。有時同事也會批評孩子話太少,顯得太沒有禮貌。孩子也只是哦一聲,然後回到屋子裡繼續做自己的事。

同時為此很苦惱,明明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和自己卻一點都不親呢?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一、親子關係一般的原因

1.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忙於工作,很少花時間陪伴孩子,這樣就容易導致孩子和父母很生疏。又或者從小一起和父母生活的孩子,卻也沒有父母的陪伴,因為父母下班之後就與手機電腦為伴,很少過問孩子的近況。很多家長認為養育孩子就是給他一個穩定的環境就可以,實際上除了物質之外,父母的精神撫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2.家庭關係原因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父母是給予孩子一切的存在。但有一些家長卻從小對孩子就猶如傷害一般的存在。家中緊張的父母關係,一對蠻不講理的父母,經常當著孩子起衝突,矛盾,甚至是動手,這對於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必定會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使得他們之後再面對朋友,面對異性時都會非常不自然,輕則影響他們的社交,重則影響他們整個人生。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3.父母過於強勢

一些父母性格強勢,不僅對外非常喜歡包攬一切,就連孩子的一切都要由自己一手掌控。這樣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雖然父母口口聲聲的說著為孩子好,但是孩子究竟好不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一個無法給予他們快樂的父母,必然不會受到孩子的喜愛,反而會讓孩子想要無視和逃離。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二、父母學會這4點,輕鬆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1.增加對孩子的陪伴時間

在很多父母眼中,給予孩子物質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而陪伴好像是一種無所謂的存在。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缺少陪伴父母的孩子在內心會對父母越來越牴觸,他們會在內心埋怨父母為什麼不多陪伴自己,也會羨慕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同齡人。長此以往,不僅會造成孩子內心情感的缺失,還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2.常常反省自己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忽略了自己的變化。比如自己控制慾越來越強,越來越缺乏耐心,這都是父母本身感受不到的。這就需要父母經常性的反省自己,在看到孩子的錯誤時,首先要反省自身。狄更斯說過,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一個能夠看到自身缺點並且能夠加以改正的父母,必定也是一個出色的父母,這種行為也一定會影響孩子。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3.多於孩子進行交流

交流對於孩子和父母的感情增進有著極其強大的作用,這不僅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想法,還可以讓父母更加全面和直觀的瞭解孩子,及時引導和糾正孩子,全靠與孩子的交流。除了與孩子交流的次數要增加之外,父母還可以培養和孩子相同的愛好,以此增加交流的話題。缺少交流的孩子不僅會缺乏安全感,還會變成一個封閉自己,沉默寡言的人。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4.給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不僅來源於物質,更多的來源於精神。善談的父母,完美的家庭關係,都會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安全感,讓他們成為一個自信積極且樂觀的人。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三、總結

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孩子是否可以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積極樂觀的人全憑親子關係的影響。很多人在長大後之所以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很大原因是由於童年時期親子關係的不完美導致的。因此,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孩子不願意親近父母,很有可能是家長“自找”的,父母別不自知

育兒問題萱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萱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