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腦學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習態度

用腦學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習態度


一,知識(Knowledge)

什麼是知識?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它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通過自身的成功、挫敗去驗證,然後恍然大悟的那些規律。

比如,1+1=2,那就絕不會等於3,也不可能等於0.5。別和我抬槓啊,這不是腦筋急轉彎。再比如,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會下降;把商品放對了心理賬戶,會增加消費者購買意願。學習知識的方法簡單直接:通過“記憶”,把知識分門別類地存放在你的“存儲腦”的某個抽屜裡。

大學,甚至你的整個學生生涯,學的大部分都是知識,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生物,生理衛生 …… 都是知識。所以檢查你學會沒有的方法,是做題:請列舉南昌起義的四個重大意義;默寫李商隱的《無題》;甚至,無理數,就是符合什麼和什麼條件的數,請填空。

但知識是有適用邊界的,甚至是保質期的。你生命中最有知識的時刻,幾乎一定是你高考的最後一天。第二天估計就忘了一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技能。

二,技能(Skill)

什麼是技能?技能就是那些你以為你知道,但如果你沒做過,就永遠不會真的知道的事情。

很久以前,有人教過我怎麼同時拋三個橘子:第一,左手把橘子拋到空中,第二,立刻把右手的橘子交到左手,並等待落下的橘子;第三,等上升的橘子到了最高點,拋出下一個。要領很簡單,我很快就記住了。可是到今天,我還是拋不起來。為什麼?因為我缺乏練習。拋橘子之所以叫“技能”,就是因為它是“學”不會的,要靠“習”。

還有哪些是技能呢?騎自行車是技能,你永遠“學”不會騎車,連只能靠練“習”,甚至渾身淤青之後,才能掌握。演講是技能,你讀了100本如何演講的書,但從不上臺,恕我直言,你一輩子都“學”不會演講。談戀愛是技能。但很可惜你一輩子也談不了幾次戀愛,所以因為缺乏練習,自古以來地球人都是不擅長談戀愛的,等你真的“習”得了這種能力,估計已經用不上了。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常說,溝通“技”能,談判“技”能,演講“技”能,管理“技”能,為什麼不說溝通“知識”,因為這些都只有靠練習,才能變成條件反射,存儲在你的“反射腦”中。

三,態度(Attitude)

什麼是態度?態度就是你選擇的,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鏡。

比如,你覺得這世界是友善的,還是充滿惡意的?誠信的人,是更加值得合作的聰明人,還是可以用來欺騙的傻子?商業利益,是滿足客戶的順帶結果,還是滿足客戶,是獲得商業利益的一種手段?

最難學的,就是態度。每人心中都有一扇門,無論外人如何呼喊,衝撞,這扇門始終只能從裡面打開。態度是沒有人可以教的,態度是你的“心”的選擇。

最後我說:總結一下,對我今天的幫助,態度大於50%,技能大概30%,知識只有不到20%。其中來自大學課堂的知識,可能已經不到一半,也就是10%了。

所以你必須保持終身學習。

運用:幾個建議

一,不要把知識當技能學

有一些“實戰主義者”,只相信自己感悟的東西,說“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所以拒絕學習,忽視前人的思考、客觀的規律,把知識當技能學,通過四處碰壁,總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經驗。這就是“重新發明輪子”。你的頓悟,可能只是別人的基本功。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類才能不斷進步。

二,不要把技能當知識學

有一些“理論主義者”,喜歡通過買書來學習。怎麼演講?買本書來看看。怎麼談判?買本書來看看。怎麼看書?買本書來看看。你能買到的書,都是如何練習技能的步驟,而不是技能本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習只有三件事:用腦學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習態度。把知識學以致用,把技能練成藝術,那麼你用心相信的東西就一定會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