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術後康復的5個要點

骨折手術的目的是儘可能修復相關組織形態,並完成運動系統支架、槓桿功能的重建。而術後的臨床和功能康復,則需要早期、主動、全面的康復治療。


骨折術後康復的5個要點

1、康復評定

骨折術後的康復評定包括臨床評估(包括功能評估)和影像學評估 2 個方面。

臨床評估:通過對疼痛、壓痛、腫脹、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平衡能力和本體感覺等的評定,掌握患者的失能狀況。

影像學評估:X 線檢查主要考察骨折的對位對線情況、骨折癒合情況、內外固定情況,CT 平掃和三維重建用於分析骨關節的骨性結構,MRI 用於觀察關節部位的軟骨和韌帶情況,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主要用於檢查關節腫脹、血腫以及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肌電圖檢查用於瞭解周圍神經損傷情況,骨密度檢查有助於關節鬆動手法的選擇。

2、疼痛及腫脹管理

POLICE 原則主要應用於術後早期控制疼痛、腫脹:

手法治療應根據骨折情況酌情采用:以撫摸、推壓等手法為主,通過向心性操作促進腫脹消退。

水療主要應用於術後傷口癒合後肢體遠端腫脹:組織創傷、靜脈迴流受阻、反射性交感神經紊亂等因素導致的頑固性遠端肢體疼痛、腫脹(複雜性疼痛綜合徵),可採用 37 ℃ 漩渦浴和熱冷水交替浴。均勻柔和的水壓可促進靜脈迴流;熱、冷水交替刺激血管舒縮,可促進腫脹消退。

肌內效貼布主要應用於術後局部腫脹:通過貼扎技巧將貼布的彈性、張力等物理特性作用在皮膚上,可增加血液迴流、減輕疼痛與腫脹,調節淋巴液流動的空間。爪形貼布牽動皮膚沿一定方向產生效應,將組織間液引向最近的淋巴結,其消腫效果明顯。

3、關節僵硬的預防和治療

骨折後組織破壞、出血、腫脹、制動、手法整復、手術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臨床上宜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療,具體如下。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在確保骨折固定穩定、疼痛和腫脹控制的情況下,及早鼓勵患者開始鄰近關節或損傷肢體遠端關節的主動或助動無痛範圍活動。創傷後 1 周內是成纖維細胞形成的高峰期,關節囊、滑膜皺襞及肌筋膜間容易形成瘢痕黏連。訓練主要包括主動、被動、助動關節活動訓練,常用的方法有拖動訓練、踝泵、垂腿、垂肘、伸肘、劃牆等。

骨折中後期的關節黏連鬆解:包括中藥熱療、手法鬆解、肌力訓練和冷敷。

4、康復訓練

肌力訓練:應貫穿於骨折術後康復的整個過程。

神經肌肉模式控制訓練:主要應用於臨床康復和運動功能康復期。

本體感覺訓練:應作為骨折術後康復的重要任務之一,並貫穿於骨折術後康復的整個過程。

5、骨折延遲癒合及不癒合的康復

低強度、小劑量的脈衝超聲可以加速新鮮骨折癒合,也可以治療骨折延遲癒合和不癒合。

應用高能量衝擊波治療骨折不癒合或延遲癒合,可刺激骨內膜和骨外膜的生髮層細胞和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促進骨小梁周圍成骨細胞胞質內骨形成蛋白的表達,從而使骨折部位的纖維組織和軟骨組織骨化。

6、小結

骨折的圍手術期康復以疼痛管理、腫脹控制等為重點,主要方法包括制動、冷療、物理治療(超短波治療、超聲波治療、微波治療、激光治療等)等,為骨折癒合及臨床康復創造條件,同時配合適度的主動(或助動)功能訓練、健側肢體功能訓練。

骨折的臨床康復以改善患者受限肢體功能為重點,著眼於肢體活動度、肌力、本體感覺等的恢復,通過主被動運動及物理治療等手段改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骨折的後期運動功能康復,強調改善患者的高水平功能。

要康護,選惠澤!(上海市張虹路12號近10號線宋園路地鐵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