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和漸悟,大多人該怎麼修行

佛家修行修的是什麼?其實就是去除習氣迴歸本心。具體步驟為:1種子起現行顯示境界——2對境(外境和內境)治心熄滅妄念——3滅種消業去除習氣——4反覆練習身心輕安

頓悟和漸悟,大多人該怎麼修行

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方式個人感覺對當今眾生作用不大,因為當今世界比古時豐富複雜,所以人心容易粘著外相(佛陀說的末法時代),所以直接通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式是比較困難的,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禪定的作用,正確的修行配合正確的禪定必定效果更大。

修行無所謂出世入世,比如二乘裡的聲聞乘和緣覺乘,後者(緣覺)就是靠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而覺悟的。所以,到底修行是出世好還是入世好,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因緣,這個不好說。總之,哪種對自己內心的覺悟幫助大就選擇那種——聽從自己內心指引。

前文《末那識裡的名言種子》裡介紹過,阿賴耶識裡有很多種子,這些種子分為。

有漏種子:名言種子,業種子,我執種子。他們也稱為名言習氣,業習氣,我執習氣。

無漏種子:我空種子,法空種子,我法二空種子。

種子有其特性:1細微難見遇緣能起現行,好比埋在土地裡的樟樹種子(不可見),當其遇到了陽光,空氣,水分就能慢慢長成大樹(可見)。2能被熏習,一個人起心動念和所作所為會形成一種能量,這種能量會在阿賴耶識中形成新的種子或者把舊種子熏習得更強大。這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就算停止了但這股能量卻留了下來,形成新種子或滋養原有種子,就好比菜碗裡的菜被吃完了但碗裡仍會留下菜的氣味。

人輪迴,就是因為阿賴耶識裡種子的原因,種下的種子必然要起現行,讓一個人感受某種心境遇見某種人事,那麼在種子沒有起現行或者被清空之前輪迴是不會停止的,無論是福報的種子還是惡報的種子。

頓悟和漸悟,大多人該怎麼修行

佛說,因果業力不可思議,要徹底講明白因果業力是怎麼形成和運作的很難。化繁為簡,無論如何,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無論經歷的是福報還是惡報,如果在經歷過程中起了貪嗔痴(三毒)心,就會在阿賴耶識裡熏習成新種子或者加強原有舊種子,使輪迴繼續受生受死

先說名言習氣(業種子和我執種子其實都屬於名言習氣,只是因為“業種子”和“我執種子”在各類種子中功用太強太鶴立雞群所以被單獨分列出了這兩類)

名言習氣的範圍很廣,比如各種天賦,嗜好,知識,世界觀……都屬名言習氣。有先天(前世)自帶的也有後天熏習成的(在《阿賴耶識裡的名言種子》裡有較詳細的介紹,這裡不展開說了)。

當名言種子(習氣)遇緣起現行的時候,比如一個人帶有“好色”的名言種子(可能因前世留下的或今生新熏習的),那麼今生他會特別的好色,見到美女的就特別想親近(貪),得不到就生氣(嗔),心心念念都的都是美女(痴),那麼這個“好色”的人就會因為這種執念而不得自在,被情慾牽著鼻子跑而受苦,他的意識可能認為是樂,然而他不知道,其所追逐的東西就算得到了,也不過是給內裡充滿毒膿的“熱苦毒蒼”上了一層清涼油,暫時緩解了慾望之苦而已,。實際上,這種人的心靈總是在被不斷增長總是需要滿足的生生滅滅的情慾所折磨而不得解脫。

關於“苦”,在三界中有“苦苦”“壞苦”和“行苦”,世界的真相實際是“苦”的(世人若能接受這個真相心靈反而會成熟和清涼)。所謂“樂”其實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所以才會叫快樂),“樂”實際是第六意識的一種妄想,外界的“欲樂”的作用是有,但不能治心靈的根本痛苦。因前五根體驗的是“現量”,所以如果放下第六意識(能體驗現量、比量和非量)的分別想象,時常覺知前五根的感受其實是比較容易證悟這個苦的,關於這個苦以後在發文細說,這裡略說一下不展開說了。

回到那個“好色”的人,他因為好色的執念而造作而受苦,所以說他是有好色習氣的。那如果他是個修行人,了知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生滅無常的——去執著的話就一定會受苦。那他就會擺脫這個“好色習氣”而不受其制約,當好色想法和慾望上來時,他會觀察感知這種思想和感覺,並因瞭解這種思想和慾望的無常而不再執著,從而放下了“貪”和“嗔”,由此心理上的苦就會減輕。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比如,人餓了生理上當然會受苦要吃東西,這裡的放下執著指的是:因為心理上的執著被放下了而心靈上的苦大為減輕了(我們可以留心觀察當一個人慾望得不到滿足,心靈上的痛苦程度每個人確實是不同的)。若這個好色的修行人持之以恆地觀察他的好色習氣,不被這種習氣吞沒掌控、牽著鼻子跑、從而陷入慾海,再一次次地戰勝自己後,好色的習氣是會越來越減輕的。注意,當習氣來的時候既不能貪這個習氣,卻也不能對這個習氣起嗔心想消滅這個習氣。因為種子是一定要起現行的,想消滅、壓抑、逃避都沒有用,只會和貪著一樣加強這個習氣。

再強調,對種子起現行的習氣,不用貪也不用怕(因為習氣同樣是因緣法是生滅無常的,一定是會變化、生起、滅掉的,只要觀察了知就好,不要貪戀也不要想著消滅,種子是一定要起現行的,只能讓其起現行並消散掉,想消滅他打壓他都沒有用,那隻會加強習氣的勢力,打壓消滅習氣的作為就如同貪戀習氣並付諸行動一樣只會加強習氣,不同的是一個是通過熏習一個是象壓彈簧一樣越壓反作用力越大,讓習氣浮現出來,觀察他知道他是空的和一定會消失的,不要害怕不要太把浮出的習氣當回事,我們只要堅定住——不要跟著壞習氣跑並付諸行動就好了,不要再熏習他(無論是思想上的還是行動上的)也不要想消滅他(無論是在思想層面自我攻擊還是肉體層面的自我攻擊)。

對於其他的名言習氣,比如愛生氣的習氣,好吃的習氣,看不起人的習氣,各種強迫症的習氣,愛撒謊的習氣……都是如此,要了知這些是自己內在的種子在起現行,在前業感果。習氣是生滅無常的,讓習氣起來,靜觀讓其自動散去,不要跟著習氣跑成為習氣的奴隸更不可付諸行動。久而久之,種子得不到滋養就會萎靡,習氣就會減弱,最終也就斷滅了,心就輕安了,這也叫消業。再再強調,消業消習氣不是說就不吃不喝視各種慾望為洪水猛獸,而是要去除對慾望的“執著”而造成的”貪嗔痴”三毒,慾望不過是個生滅相,因執著而起的貪嗔痴三毒才是受苦輪迴的根本。

再說業習氣。業果種類很多,同樣也屬於名言種子,不同的是業種子能形成異熟果,這裡只說說造業後種子起現行所形成的“異熟果報”(關於這個在前文《阿賴耶識裡的名言種子》裡有較詳細的介紹)。

當修行人遇到了“異熟果報”該如何應對呢?比如一個修行人之前做了某事種下了一段因緣的種子,種子起現行後他得到了一段婚姻,這段婚姻呢或許對方是來報恩或報怨的,然而無論是來報恩或者報怨的,此修行人都不應該貪著對方的“好”和嗔恨對方的“壞”,應以一種平等的心對待這段因緣,好對方好,好好過日子,擴大心量去接受、感恩、包容和感化對方。總之,這段善緣或惡緣在經歷過後,這個修行人能通過這段婚姻感覺心量擴大了、愛心增長了、很多東西都放下了……,這就代表在這段因緣裡的修行是有成效的,消業了。要牢記上面說的原則:種下種子感應善報和惡報從此繼續心生煩惱輪迴不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個人對虛妄幻相的執著生起的貪嗔痴三心,若因此三毒做出惡事報應更大。

最後說我執習氣,這個習氣是最難斷的,為末那識和外界共同熏習而成(前文《阿賴耶識裡的名言種子裡有介紹》。

這個習氣可以說是一切因自私自利唯我獨尊而做惡的根源,此種子能形成等流習氣(也就是驕傲,霸道,自私自利的思想和氣質),也能因“思心所”的推動而做出真實的惡事而形成異熟果報。怎麼對治這種習氣?要學會觀空,觀我空、法空、我法空,激活無漏種子漸入“空性”而逐漸“無我”,要學會不自私多為他人考慮。至於經歷各種心靈報應和物理報應時,參看上面兩種種子起現行的處理方式——一定不能起貪嗔痴的心態,更不能因這三種心態而付諸行動做惡事。

頓悟和漸悟,大多人該怎麼修行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修行修的就是個消業消惡種消惡習氣的過程,到最後就連所謂的善業善種善的習氣也要不執著而超脫出來。禪定也好,不淨觀也好,忍辱也好,佈施也好都是為了這個目的,直指人心頓悟這種事是有的,但無始劫來因眾生習氣越來越深重,種子種得越來越深,迷霧越來越後,那麼頓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什麼用的,就算某天因某種因緣契入了頓悟而不多久習氣仍舊浮現上來遮蓋真心,所以,還是一步步來,慢慢消除自己的不良習氣,當然若“真會”修禪定(或者說“真能”,因為五欲熾盛的人根本就修不了禪定),配合禪定這種本質上講究頓悟的修行法門,效果應該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