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

文|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時至今日,科技的加速度使我們一舉躍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舊理論面臨嚴峻考驗,而還活著的哲學家們,哈貝馬斯90歲,巴迪歐82歲,阿甘本77歲,風頭一時無兩的齊澤克也70歲了,大眾說:“要有哲學新星,要有能與以上大哲對話的哲學新星。”於是,就有了韓炳哲。

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

韓炳哲

韓裔德國學者韓炳哲在2010年才進入大眾視野,薄薄一冊《倦怠社會》,一竿子橫掃鮑德里亞、福柯、阿甘本和阿倫特。彼時,他51歲。向前回溯,他出生在首爾,大學時代的專業是冶金學,22歲時,他在身無分文且語言不通的狀況下來到德國,有志於學習哲學、文學和神學。他以驚人的速度學會了德語,德語程度甚至好過母語。35歲時,他以論文《海德格爾的情感概念》獲得弗賴堡大學的博士學位,41歲在瑞士巴塞爾大學任教。在2010年之前,韓炳哲可謂名不見經傳,可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以後,他以每年一至兩本新書的速度,出版了《透明社會》《山寨:中國製造的毀滅》《愛慾之死》《精神政治學》《娛樂何為》等,一共16本。

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

《倦怠社會》書封

東方人的帥氣面孔,遠離媒體與宣傳的神秘感,銳利的思想鋒芒,診斷現實問題的能力,還有擺脫沉重哲學腔的清新隨筆風格——即便被貶為“地鐵上的哲學家”,那又如何?從風格上看,有人把他視為羅蘭·巴特的後繼者,至於將他與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相提並論,則是小看了他的思辨能力。

韓炳哲的書都不厚重,譯成中文不過在3萬至12萬字之間,每本書由10篇左右的文章組成,行文曉暢,看似通俗易懂,但極富知識密度、批判力度和思想高度。

韓炳哲認為,福柯的“規訓社會”理論已經不再適用。如果說“規訓社會”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基礎上,由醫院、瘋人院、監獄、營房和工廠構成,今日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種社會形態,由健身房、辦公樓、銀行、機場、購物中心和基因實驗室構成,這是一個“功績社會”,需要全新的“精神政治學”。如果說“規訓社會”以否定性的“你不可以”為座右銘,製造出瘋人和罪犯,歇斯底里是其典型症狀,那麼,“功績社會”則以肯定性的“是的,你能行”為口頭禪,作為一個“積極的社會”,逐漸發展成一種“興奮劑社會”,所謂“神經增強”,而在過度的亢奮之後,生產出抑鬱症患者、注意力缺乏症患者、過勞症患者乃至厭世者。

傳統的自由主義是福柯所說的“生物政治學”,與資本主義規訓模式聯繫在一起,在終極意義上是最廣義的“肉體政治學”。但是,新自由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變種,將“精神”作為第一生產力,為了提高生產力,所要克服的不再是來自肉體的反抗,而是要去優化精神和腦力的運轉程序。晚期福柯所構想的“自我技術”,也已經完全被納入到新自由主義的統治政權中——對於性感和健美體魄的強制命令,將身體降格為需要被優化的功能客體。當“規訓”讓位於“功績”,個人作為自己的“僱主”主動並狂熱地進行自我剝削。新自由主義的精神政治學通過“肯定”而不是“否定”來運行,它不用“苦藥”,而是通過“點贊”達到目的,它認真記錄靈魂的願望、需求和期許,對人的行為進行預判,這是一種智能的政治,它不去壓迫而是去努力討好和成全。

同質化的恐怖

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援引了邊沁的“全景監獄”,全景監獄中的囚室彼此隔絕,犯人不能彼此交流,由於有分隔牆,所以犯人們看不見彼此。為了達到改過自新的目的,犯人必須面對孤單。韓炳哲提出,當代社會是“數字全景監獄”,與此前不同的是,現在的居住者是彼此聯網的,他們交流密切。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空間和交流上的隔絕造成了全方位的監控,而是聯網和“超交流”。數字化全景監獄的運作方式是無視角的,無視角也就沒有盲區,遠比有視角的監控更為有效。獄中人生活在自由的假想中,自願地自我展示和自我曝光,並且用以此產生的信息來供養著數字的全景監獄。

每個人都在監視別人,每個人也都在被監視,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全景監獄。

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

在韓炳哲看來,當代社會的大部分問題,在於“他者的時代已然逝去”,如今他者的否定性讓位於同者的肯定性。同質化的擴散形成病理變化,對社會體造成侵害。由於同者缺少能限定它、塑造它的辯證的對立面,所以同者成了沒有固定形態的、彼此無差別的、一團蔓生的東西,最終形成同質化的恐怖:“人們踏遍千山,卻未總結任何經驗。人們縱覽萬物,卻未形成如何洞見。人們堆積信息和數據,卻未獲得任何知識。人們渴望冒險、渴望興奮,而在這冒險和興奮之中,人們自己卻一成不變。人們積累著朋友和粉絲,卻連一個他者都未曾遭遇。”也正是因為“他者的消失”,有著悠久傳統的“愛慾”也已經死亡。黑格爾曾經指出,只有在愛情中,精神能夠體驗對自我的消滅,“讓自我在死亡中得以保存。因為真正的愛表現為自我的不復存在,以便他者出現”。愛情是雙人舞,除了自我,必須有他者,哪怕這他者讓自我痛苦萬端。但是當代人的“自戀”,意味著只關注自己,無法產生對異己他者的愛慾,流連於獨舞的單人舞臺。“整個世界只是自我的一個倒影,在任何時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處都是自我的深淵中漂流,直至溺亡。”

在專業研究者看來,韓炳哲未免有些“輕盈”:判斷太多,論證太少;雜糅太多,獨創太少;核心論題經常重複,以至於十餘本著作可以算作一部大書。尤其是,像所有那些批判派學者,對於社會精神症候的診斷頗多,而給出的藥方又太含糊其辭。的確,若從“厚重”和“系統化”的學術角度衡量,韓炳哲與福柯那輩哲學家不可同日而語。好在讀者們作為數字全景監獄的住客,早已注意力渙散,韓炳哲的著作在長短上“剛剛好”。而正像麥克盧漢等“先知”,要待後人的不斷註疏才能得成正果,連百度詞條都還沒有的韓炳哲,等待著政治學系、社會學系、心理學系和傳播學系的學生們。眾所周知,精神分析師需要分析對象,精神分析師也需要其他精神分析師。

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
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高中生需要哲學嗎

你我都生活在一個興奮劑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