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聽唐代譯語人說說他的故事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95篇文章

我叫康阿達,我屁股好疼。

自從上次跟一個叫契苾慶郎的傢伙打了一架,鬧到公堂上以後,長安縣令判我杖六十,對方徒一年。對方雖然要做一年苦力,可是我也結結實實捱了六十板子。害得我足足在家躺,哦不對,是趴了一個月,屁股才算是差不多養好了。(這事詳細經過請看《如果外國人要打官司,到了大唐長安衙門,官員應該怎麼審判呢?》)

一個多月沒出門,最饞的還是西市老康家的三勒漿,所以我稍微覺得自己差不多能出門了,就直奔這來了。

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聽唐代譯語人說說他的故事

進店要了一壺三勒漿,正喝著,突然從店門口進來一位大鬍子的胡人,我一看這不老石嘛,上回我跟那個叫什麼契苾慶郎打官司,他還給我們上堂做過譯語人的。我趕緊叫他:“老石,來來這邊坐。”

老石一看見是我,馬上樂了:“是你小子啊,怎麼著,傷好了?恢復挺快啊,身體不錯嘛。”說著就來到我桌前,坐下。我叫老康趕緊拿一個酒碗來,為老石倒了一碗三勒漿遞過去。老石接過去,一飲而盡。

老石姓石,西域石國人,以前是西市的牙郎。所謂牙郎,就是後來說的中介,在長安城裡,買賣房子,買賣馬匹都需要有牙郎的介紹。老石因為要在各國商戶之間溝通交易,所以懂得西域各國的語言,可能也是因為他有這個能耐,縣令老爺才會選他做譯語人(也就是後來的翻譯)吧。

我笑著拍拍老石肩膀:“老石,行啊你,好好的牙郎不做了,改行做起譯語人了?這可算是衙門的人了。有這好事也沒想想兄弟我?雖然說你是石國的我是康國的,不過咱倆好歹也都算是昭武九姓的人吧,在這都是化外人,互相可得常關照啊。

知識點一:昭武九姓?——粟特人,大唐人民的“老朋友”

什麼叫“昭武九姓”呢?其實是指的一個共同的民族——粟特人。

粟特人人種上屬於伊朗語系統的中亞古民族,他們的語言屬於伊朗語族。至於為什麼叫做“昭武”,《舊唐書》中記載:“康國,即漢康居之國也。其王姓溫,月氏人也。先據張掖郡祁連山北昭武城,為突厥實為匈奴所破,南依蔥嶺,遂有其地,枝庶皆以昭武為姓氏,不忘本也。”這意思就是人家原來居住地叫昭武城,後來被匈奴給滅了,所以就以昭武為姓。

那“九姓”是哪九個姓呢?根據《新唐書》中的記載:“枝庶分王曰康、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尋、曰戊地、曰史,世謂“九姓”,皆氏昭武。”我姓康,老石姓石,我倆都屬於這九姓中的成員。其實九個姓是代表粟特人的九個國家,我們一般都是以自己國家為姓的。

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聽唐代譯語人說說他的故事

昭武九姓諸國主要生存的地帶,是在後來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屬於中國、印度、波斯、拜占庭四大文明的交匯區域,所以昭武九姓諸國自然就成為了文明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樑,而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也就成為了昭武九姓人首選的職業。據《舊唐書》中記載昭武九姓國人“習俗胡書,善商賈,爭分株之利。男子年二十,即遠離本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到。”男子二十歲以上就會讓他離開本國去做生意。所以,粟特人與農耕民族的漢人不同,是名副其實的商業民族。所以,大量的粟特人在長安經商,可是算是“大唐人民的老朋友”了。

老石看了我一眼,笑笑說:“其實我也是有個親戚在中書省做譯語人,所以看我做過牙郎,好幾國語言都能說,這不是就讓我幹這個了嘛。平時給長安縣幫幫忙。”

我一聽:“啥?中書省?那麼高的衙門也有譯語人?”老石彷彿在鄙視我這個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撇著嘴說:“

那可不,你想想大唐皇帝是天可汗,大唐所下的聖旨律令總得讓周邊各國都得看懂吧,這不就得翻譯?不過,我親戚那個活我還真來不了,他那個主要是筆譯,不光得懂語言,還得有文化,得把那些公文都得翻譯成文詞,發送給各國使節。

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聽唐代譯語人說說他的故事

我一聽中書省譯語人得做筆譯,本來還有點躍躍欲試的意思,現在也打了退堂鼓了。我這唐話倒是能說,可是漢字我是不會寫啊,這活肯定就得放棄了。那既然中書省譯語人得寫字,那有沒有不用寫字也能幹的活?

我問了老石這個問題,老石琢磨半天,一拍腦門:“有,還真有。有一個地方也有譯語人,不用寫字的——鴻臚寺!”

知識點二:中書省和鴻臚寺——長安唯二兩個招譯語人的部門

在唐代,外交管理的職責是分別由兩個部門,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來負責管理的。也正因為這兩個部門共同管理外交職責,所以在這兩個部門中各自都有譯語人在工作。這兩個部門,一個是中書省,另一個就是鴻臚寺。

中書省的任務主要是起草詔令,代表中央王朝發給四方外邦的文書政令也歸中書省來寫。此外,四方各國的朝貢和國書,也會交到中書省這裡。所以,中書省既需要把中央政令翻譯成四方外國文字,又需要把四方各國進貢的國書翻譯成漢字。因此,中書省專門設置了一些熟悉各國語言文字的譯語人也是很有必要的。

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聽唐代譯語人說說他的故事

中書省印

此外,鴻臚寺也需要譯語人的工作。鴻臚寺是官方負責直接管理外交事務的機構,主要負責接待外國使團、留學生,引導賓客等等。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要有譯語人在左右進行翻譯工作,確保雙方意見交換順暢。《唐六典》中記載:“凡諸司置直,皆有定製。其中中書省翻書譯語十人,鴻臚寺譯語並計二十人。

從上面可以看出,中書省的譯語人主要負責的是筆譯工作,翻譯文書詔令等,而鴻臚寺的譯語人主要負責的是口譯的工作,類似後來的同聲傳譯。

老石給我詳細說了一下中書省和鴻臚寺招譯語人的不同要求,我聽了有點洩氣:混到國家部門不也就還是個傳話的嗎?有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啊?老石又略帶蔑視的看我一眼:“建功立業?別小瞧我們這譯語人,這行幹好了那絕對是光耀門楣。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怎麼樣,這算不算建功立業啊?

知識點三:“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譯語人也能建功立業

由於譯語人對於各國語言的瞭解,在語言存在障礙的人群之間交流方面有著重要的橋樑作用。所以在唐朝與周邊民族、國家的外交以及戰爭中,都有著譯語人的身影。

比如說出使異域,這就非常典型。貞觀年間的一位叫做揖怛然紇的,就曾經受太宗皇帝派遣出使西域。《冊府元龜》中這樣記載:“太宗遣折衝都尉、直中書譯語揖怛然紇使西域。”這就算從譯語人晉升為外交人員了。

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聽唐代譯語人說說他的故事

再比如,有的表現好的譯語人,也會被賜予官職。有一位叫史訶耽的,聽這個名字就是昭武九姓中的史國人。他的墓誌銘就記載了他一生工作不斷被認可從而加官進爵的經歷。史訶耽在貞觀初年擔任中書省翻書譯語直官,一直到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被封為虢州刺史,這可就是從三品的大官了。至此他一生在中書省任職超過40年,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老譯語人了。

還有,在唐代與周邊民族、國家所進行的戰爭中,也有譯語人的作用。比如《酉陽雜俎》記載:“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西戎憚之,一軍始賴焉。後吐蕃大北,獲生口數千。軍帥令譯問衣大蟲皮者:‘爾何不能害青春?’答曰:‘嘗見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我為神助將軍也。’”意思就是有個將軍叫宋青春很厲害,吐蕃人不敢與之對陣,後來有一次將軍讓譯語人問一位俘虜為什麼不敢與宋青春對抗,吐蕃俘虜說感覺這位將軍有神靈助力。可見,在軍隊中,也有著譯語人存在,要不然這個問話根本沒法實現。

老石給我一頓介紹,讓我也是有點動心,看來這行還真有幹頭。老石得意的喝下一碗三勒漿:“怎麼樣,小子,是不是有點動心了?這行其實還行,幹好了也挺有前途的。”

我們繼續喝酒閒聊,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於是我神秘的湊近老石的耳朵:“唉,老石,你說你翻譯的時候是不是也有操作空間的?比如上次我跟那個契苾慶郎打官司,你要是翻譯的時候向著我說話點,那我是不是打官司就能贏,不就不用挨板子了嘛?

老石一聽,本來朦朧的醉眼突然射出兩道凌厲的目光,上下審視著我,好像從來沒有見過我這個人一樣,口中緩緩的說:“小子,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吧?你不知道譯人詐偽是什麼罪嗎?

知識點四:好好翻譯,別耍貓膩——“譯人詐偽”的論罪

在《如果外國人要打官司,到了大唐長安衙門,官員應該怎麼審判呢?》一文中我們提到,譯語人有時也會參與到化外人的案件中來,為衝突雙方提供翻譯的服務。

為了防止譯語人在翻譯過程中出現專業問題或者存在明顯偏袒的情況,大唐對譯語人也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比如在《唐律疏議》中就有這麼一條:“譯人詐偽致罪,有出入者,與同罪。”就是說譯語人如果存在欺詐或者幫助做偽證,影響衙門公正判斷的情況,與罪犯處同等罪過。在這一條後面,《唐律疏議》還加了詳細的註釋,針對“譯人詐偽”的不同情況,來判定譯人的不同罪責。

比如有位外國人應該被判徒一年,譯語人給翻譯成判徒兩年(就是做兩年苦力),那譯語人自己也要徒兩年。再比如,如果外國人應該被判流放,而譯語人翻譯成徒兩年,為他減罪,那譯語人也要徒兩年。所以說,好好翻譯,別耍貓膩,“譯人詐偽”的罪責還是挺重的。

文能出使異域,武能隨軍征伐,聽唐代譯語人說說他的故事

老石的嚴厲批評確實讓我也受到了警醒,看來是我把譯語人這個職業想的太簡單了。看來哪一行幹起來都不輕鬆,哪一行都必須要認真對待。老石一下把我給罵醒了。抬頭看看,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日暮了,我和老石邊喝邊聊,稀裡糊塗半天就過去了。

店主人老康這時滿面堆笑的走過來:“老石,阿達,時候不早了,順天門可是馬上要敲宵禁鼓了。小店也得關門了。要不你們看……”這時忽然傳來一陣由遠及的隆隆之聲。壞了,擊鼓了!順天門擊鼓四百下,閉宮門,再敲六百下,坊門可就關了。要是在鼓聲完畢之前趕不回坊中,那可就犯了宵禁了,被抓住可是要笞二十的!我這屁股剛好沒兩天,可別再捱打了。

暮鼓既然已經敲響,我和老石的酒也就只好喝到這裡了。我從腰間摸了一把銅錢,放在桌上,算作酒錢。匆匆與老石別過,踏上回我自己所住坊的路。“長安真是好地方,幹哪一行都能幹出名堂。老石這個譯語人,乾的也是有滋有味。

”我心裡剛發出一聲感慨,就又聽到隆隆的鼓聲從遠方傳來。得了,別感慨了,再不趕緊跑,怕是屁股又要開花了!

參考文獻

1、《從墓誌銘看昭武九姓的入仕於唐》 張珂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昭武九姓族源考》 陳海濤 西北民族研究 2000年第2期

3、《淺析唐代翻譯在人治與法制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 陳珍榮 法制博覽 2015.10

4、《唐代對外交往中的譯官》 趙貞 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2005年11月

5、《唐代長安譯語人》 韓香 史學月刊 2003年第1期

6、《唐代鴻臚寺譯語人淺議》 莊穎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增刊

7、《唐代絲綢之路上的譯語人》 朱麗娜 民族史研究 第十二輯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