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化解外部雙重衝擊

南財快評: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化解外部雙重衝擊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報告稱,各國為控制疫情而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和保持社交距離的做法,使世界陷入“大封鎖”狀態。IMF因此預測,2020年全球增長率下降到-3%,這使“大封鎖”成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對於這場危機的特點,IMF認為,這是真正的全球性危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倖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發展中經濟體同時處於衰退之中,這種情況自“大蕭條”以來第一次出現。IMF指出,鑑於公共衛生危機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這場危機的後果還很難判斷。如果今年下半年疫情沒有消退,還會進一步影響全球供應鏈。在這種情況下,全球GDP可能出現更大幅度下滑。

疫情帶來的衝擊可能存在長期效應。首先,疫情發生於發達國家債務高峰時期,為了維持金融體系穩定以及擴大財政支出救濟民生與企業,這些國家的債務會再次大幅提高。以美國為例,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 (CRFB) 預測,今年預算赤字總額將超過3.8萬億美元(佔GDP的18.7%),2021年將達到2.1萬億美元(佔GDP的9.7%)。發達國家過高的債務以及由此被迫近乎零利率水平,對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會產生長期影響。

其次,發達國家的醫療資源與強勢貨幣可以幫助自己渡過難關,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受到較嚴重的衝擊。除了中國等大型經濟體外,絕大部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結構都比較單一,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缺乏應對沖擊的承受力和韌性,比如有的經濟體過於依賴旅遊業、大宗商品、農業等。此外,全球風險偏好減弱導致資本流動逆轉,會導致資本大規模流出這些脆弱的國家,從而對其貨幣產生額外的壓力。

對中國而言,需要重視兩個方面的較大挑戰。首先,要防範宏觀槓桿率,資產以及一部分商品價格結構性上漲;由於中國經濟率先復甦,以及發達國家普遍將利率降低到零的水平,可能會吸引大量熱錢流入中國。其次,各國在經濟恢復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優先使用本國商品以啟動經濟,作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受到的影響需要重視。

因此,此次疫情將導致全球各國之間以及各國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凸顯,這是對全球經濟復甦最大的威脅。如何在維護現有全球化體系的過程中推動各國內部結構調整,是一個難以實現的任務。

中國正在推動經濟結構性轉型,外部衝擊會加速這一進程,比如擴大內需以及科技創新等。我們需要積極應對挑戰,化解外部金融與貿易雙重衝擊,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