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前不久召開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今年6月1日將正式施行。多年來,北京一次次向不文明行為宣戰,引導市民逐漸養成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隨地吐痰、排隊順序上下車等文明習慣,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長安街示範過馬路走人行橫道

1978年底,為改善首都交通面貌,北京召開了進一步搞好首都交通秩序動員大會。北京市公安局公佈了《交通安全須知》,其中明確提出“橫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的要求。

不過,當時一些市民交通意識比較淡薄,過馬路常不走人行橫道,因此造成了交通事故。本報1979年2月28日2版《要學會走路》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個青年亂穿馬路,值勤民警告訴他:“要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這個青年不服氣:“我就上對過兒買點東西,還非得繞一圈去找人行橫道?”誰知20分鐘後,這個青年因在馬路上“橫衝直撞”,被一輛自行車撞倒了。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1980年,市政府決定以長安街為示範,樹立文明交通榜樣,把長安街建成全市交通秩序最好、違章事故最少、車輛行人各行其道、秩序井然的先進街。先進街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人行走便道,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不在馬路上亂穿。(1980年7月16日《北京日報》1版,《把長安街搞成交通秩序良好的先進街》)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那時候,長安街主要路口的人行橫道兩側安裝了紅、綠燈光的交通信號(信號燈的玻璃上有走路姿態或立正的人影),也就是人行過街同步信號。在設有同步信號的路口,行人橫過馬路要嚴格按照信號燈的變換行走。紅燈亮時,禁止行人橫過馬路,要在便道上等候信號變換;綠燈亮時,才准許行人從人行橫道內通過。(1980年9月5日《北京日報》2版,《長安街交通安全常識問答》)

一個多月後,過馬路走人行橫道的人明顯增多。之前,西單路口西側早7時至8時一小時內,不走人行橫道的有300多人。交通管理加強後,這一時段不走人行橫道的只有五六人了。(1980年9月16日《北京日報》2版,《長安街交通秩序話短長》)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上世紀90年代,行人過馬路自覺走人行橫道。

現在,北京路口的交通標誌標線更加完善,大多數行人過馬路已習慣走人行橫道和先看信號燈。

嚴厲處罰隨地吐痰壞習慣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隨著愛國衛生運動進入新階段,北京市民對城市公共衛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當時,本報不斷接到讀者來信,反映隨地吐痰現象較多,希望本報呼籲市民尊重社會公德,改掉這一不良習慣。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1982年7月1日,《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明確提出“不準隨地吐痰”,違反這一規定者,罰款5角。據本報1982年7月2日1版《市容衛生法規首日施行見聞》報道,在王府井大街執行任務的市容環境衛生民警王玉雲,看到一位女同志吐了口痰,便立即上前糾正:“同志,市容衛生法規規定不準隨地吐痰。請您把痰擦掉,今後要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和藹的態度,帶“請”字的勸說,促使這位違章者急忙擦掉了痰跡。隨後,王玉雲又發現一個男青年吐痰,上前好言相勸,但男青年拒不擦痰,王玉雲對他實施了罰款五角的處罰。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1991年,市容監察員在北京站對隨地吐痰者進行教育並罰款。胡敦志/攝

此後幾年,北京一直在糾正隨地吐痰這種不衛生、不文明行為,並將其作為一件移風易俗的大事來抓。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1985年5月20日,市政府《關於禁止隨地吐痰的規定》正式實施,遍及城鄉的14萬名衛生監督員和市容監察員佩戴統一標誌,在城區和郊區城鎮的公共場所、街道和單位內部勸阻隨地吐痰,並按規定對隨地吐痰者進行處罰。(1985年5月20日《北京日報》1版,《市府〈關於禁止隨地吐痰的規定〉今起實施》)

據本報1985年5月21日1版《實施市政府〈關於禁止隨地吐痰的規定〉第一天》記載,當天,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懸掛了橫幅、張貼了標語,上面寫著“認真貫徹市政府《關於禁止隨地吐痰的規定》”“不隨地吐痰做文明市民”“為了您的健康請不要隨地吐痰”等內容。在北京站前廣場上,一位男士習慣性地往地上吐了口痰,正在執法的衛生監督員對他提出了批評,並按規定讓他繳納了罰款。據不完全統計,從當天上午8時到中午12時,北京站的監督員共對63名隨地吐痰者進行了批評教育,責令他們就地擦淨痰跡並罰了款。

後來,北京對於隨地吐痰的處罰越來越嚴厲,罰款金額也不斷提高——從最初的5角提高到5元,又從5元提高到20元至50元。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了這一陋習的危害,養成了不隨地吐痰的好習慣。

引導球迷拒絕“京罵”

上世紀90年代,足球賽事火爆。沸騰的足球場上,歡躍的人浪此起彼伏,很是好看。然而,一陣陣刺耳的“京罵”卻大煞風景,令人遺憾。著名體育播音員宋世雄曾嘆息道:不堪入耳的汙言穢語在堂堂萬人賽場上空迴盪,給北京人丟臉。(1998年3月18日《北京日報》3版,《勸球迷棄“京罵”》)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針對“京罵”這種不文明現象,2001年,本市廣泛開展了“文明賽場”宣傳活動和文明觀眾教育活動,引導球迷自覺抵制“京罵”,爭做首都文明球迷。有關部門還組織球迷、志願者啦啦隊在現場為球隊助威,並向球迷徵集了文明賽場啦啦隊歌曲和口號予以推廣。

當年6月,到工體觀看北京國安與天津泰達比賽的球迷中,不少人拿到了《做首都文明球迷承諾書》。承諾書的內容是這樣的:“為了維護首都的文明形象,保持良好的賽場秩序,爭創甲A聯賽文明賽區,我願遵守《觀眾文明守則》,做一名文明球迷,為扭轉賽場‘京罵’的不良風氣盡一份力,做到:文明觀賽,不喊‘京罵’;遵守秩序,不亂投亂扔;尊重裁判,不打鬧起鬨。”球迷們紛紛在上面簽了名。(2001年6月15日《北京日報》10版,《北京球迷的文明承諾》)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2002年3月,工體迎來甲A聯賽第2輪。這場比賽,大約3萬名球迷到場觀戰。球迷們或為參賽雙方球隊擂鼓助威,或打出橫幅為自己喜愛的球員加油,現場氣氛熱烈、有序而文明。在現場,四周還掛起了多幅宣傳橫幅,寫著“觀文明賽事,做文明球迷”“拒絕‘京罵’,淨化賽場”“爭當文明賽區,展現首都風采”等口號。第二天,國內眾多媒體都以肯定的態度對此進行了報道。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2002年,京城足球賽場上的“綠色狂飆”文明啦啦隊。呂堅/攝

此後,體育賽場上經常能看到文明觀賽引導員的身影,他們不斷引導球迷文明觀賽,快樂賞球。

排隊排出看得見的秩序

公共場所亂擁亂擠、城市交通亂行亂停曾是京城交通的頑疾。針對這些不文明行為,從2007年2月起,北京將每月11日設立為“排隊日”,以倡導全社會自覺排隊、講究秩序。(2007年1月19日《北京日報》5版,《本市將每月11日定為自覺排隊日》)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2007年2月10日《北京日報》5版。

首個“排隊日”,文明乘車監督員走上全市上千個公交、地鐵站臺,引導市民自覺排隊、文明乘車;數萬名志願者來到街頭、商場,引導市民遵守秩序;18個區縣各自開展了宣傳活動,引導市民提高排隊意識。此後幾個月,每個“排隊日”都有不同主題,醫院、商場、公園等公共場所陸續開展了宣傳排隊的活動。

開展“排隊日”10個月,本市五環以內1805個公交站臺中,80%實現了排隊候車,30%做到了沒人監督也能自覺排隊候車;公園購票處、拍照點經常可以看到文明排隊的情景;首都各大醫院裡幾乎看不到有人插隊了;商場裡,收銀員會主動提醒顧客排隊交款。甚至,不少學校門口接孩子的家長也習慣排隊了。(2007年11月12日《北京日報》1版,《排隊日:京城一道新的文明風景線》)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2014年“排隊日”,百名文明引導員在街頭進行宣傳。戴冰/攝

倡議文明觀演一呼百應

如今,走進劇場欣賞演出,感受舞臺藝術的魅力,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組成部分。但是,劇場裡也出現了一些不文明、不和諧的新陋習,例如演出當中接聽電話、用手機拍照攝影,以及手機掉在地上發出巨大聲響,這些都嚴重干擾臺上藝術家們的傾情表演和臺下觀眾的觀演體驗。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2019年11月14日,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聯合演出場所、舞臺藝術工作者以及廣大觀眾,發出“看好演出,管好手機,從我做起”文明觀演倡議。倡議發出後,一呼百應。很快,對文明的呼喚從劇場擴展到了電影院、圖書館等更多公共文化場所。同時,這一活動還得到北京市文旅局和首都文明辦的大力支持。11月22日,由首都文明辦、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聯合發起的《文明觀演公約》正式發佈,“文明觀演”由一紙倡議變成了可遵循的行為準則。(2019年11月25日《北京日報》1版,《文明觀演倡議一呼百應》)

京城“文明範兒”是這樣煉成的

文明習慣的養成在於正確引導。防疫之時,北京在重點治理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高空拋物等不文明行為的同時,將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線”、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納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這種用法律、法規約束行為的做法對於市民文明習慣的養成將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賈曉燕

編輯:周文麗

流程編輯:郭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