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一個被現代人忽略的民族英雄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王朝,輝煌近300百年,期間出過很多著名人物,我最佩服的一位就是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登進士第。于謙少年得志且英才勃發,從小就立志做文天祥一樣的英雄。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頌聲滿道。

于謙成名於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後兵敗被俘,明朝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北京人心惶惶,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以徐有貞為首的大臣主張南逃避禍,這就等於屈服於瓦剌,同時也就意味著放棄大明的半壁江山,動搖國之根本。在這緊要關頭,身為兵部右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力主抗擊,保衛京師,並指出南逃就是重演北宋的悲劇。他的正確觀點,得到監國的朱啟鈺等人的支持。為了粉碎瓦剌脅天子以令諸侯的陰謀,于謙說服眾人,擁立朱啟鈺為帝,改封英宗為太上皇,這也為他日後被殺的悲劇埋下伏筆。

這以後,代宗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城防務,對抗瓦剌軍隊。他整頓軍隊,調撥糧草,穩定了京城的人心,他以穩守反擊的策略與瓦剌軍隊抗。傲慢也先大軍深入,信心滿滿,以為輕鬆就可以攻下京城,見到明朝官軍嚴陣以待,沒有投降或南逃惱羞成怒。叛變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談判,被于謙拒絕。也先率領部隊進攻德勝門,于謙令石亨率神機營在空屋裡設下埋伏,派幾個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騎兵逼近,副總兵範廣發射火藥武器,伏兵一齊起來迎擊。也先的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隊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禦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來到,敵寇撤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攻打敵軍,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要退卻,而幾百個騎著馬的宦官想爭功,衝馬爭著向前。陣腳亂了,武興被亂髮的箭射死。寇兵趕到土城,居民爬上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喧聲震天。王竑和福壽的援兵趕到,敵軍於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邀談不成,作戰又失利,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聽說各地勤王的部隊馬上要開到,恐怕截斷了他的歸路,於是擁著上皇由良鄉向西去。于謙調各將領追擊,最終打敗了瓦剌軍隊,為大明續命100多年,也保護了京城百姓免受異族屠戮。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于謙書寫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

可是,後來明英宗復辟成功後,出於個人私心,在徐有貞的唆使以謀反罪誅殺于謙,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點頭默許。抄家的時候,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雲密佈,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發怒,鞭打他。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酒在地表示祭奠。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都督同知陳逵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屍體。過了一年,于謙的養子於康將其歸葬於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這首詩,正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他的“君為輕,國為重”的思想偉大而光輝!每每讀到此處,我總會熱淚盈眶,我也更加敬佩這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

100年以後,李志成農民軍進攻北京,大明再無于謙,明思宗自殺殉國。滿清藉機入主中原,大明滅亡。中國進入最腐朽、愚昧及黑暗的滿清統治時期。滿清的閉關鎖國的愚昧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國近百年的屈辱歷史。今天,我們紀念于謙,就是要記住這段歷史,不讓歷史悲劇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