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完结篇 | 有一种完美叫杨绛

“10天汲取一本书的力量,用阅读滋养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我们仨》总结篇。


之前我们让大家思考的问题:《都挺好》苏明玉、《欢乐颂》樊胜美、《安家》房似锦,这些热播剧都反映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那如何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呢?


和我共读完这本书后,你有答案了吗?


把你的答案留在评论区,记得转发给你的亲友,组队打卡阅读,我们下周见。


亲爱的书友,这一周有幸与大家一起共读杨绛先生的散文《我们仨》。


钱钟书、杨绛、钱瑗,这个三口有一种完美叫杨绛之家,父母皆为饱学之士,温文尔雅却不迂腐,嗜书如命却不迷信经典。


女儿在书香熏陶下长大,机灵风趣,记忆力创造力超群,夫妻互赠诗歌,母女作同题文章。


一家人志趣高雅,其乐融融,经得起乱世的流离辗转,亦享得了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真真羡煞旁人也。


《我们仨》完结篇 | 有一种完美叫杨绛


《我们仨》是钱杨一家的断代史,更是知识分子在特殊时代的沉浮史,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而又温馨无比的岁月。


相信大家跟笔者一样藉这本书完成了一次心灵净化的旅程。


在今天的完结篇,笔者想和书友们探讨一些问题:


人要有多坚强才能从容面对生活的波谲云诡?人生是一个人的修行,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功德圆满?读书对一个人最大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01


这些问题看似高深,实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我们不得不回到本书的作者杨绛先生这儿来。原来,杨绛先生早已用她的一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我们仨》完结篇 | 有一种完美叫杨绛


她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她经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


没有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不足以谈坚强。


不论命运多么艰险,杨绛先生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她用她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坚强。


文革期间, “老弱”的杨绛被分配扫厕所,被鞭打,被批斗唾骂,被剃“阴阳头”,被没收“黑稿子”等。


但她依然冷静、坚强地面对,她用自己的淡然和温柔敦厚为自己撑开一层保护罩,来抵御这些不平和厄难,而且尽自己所能将这层保护罩撑得更大,去关心、帮助身边的人。


在耄耋之年接连被丧女丧夫的噩耗袭击,面对这人生的重创,88岁的杨绛是这样做的:


钱钟书先生离世后,我的老伴去看望杨绛先生,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先生孤身一人,老伴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


杨先生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到沙发上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杨绛的魅力》,作者舒展,原载《文汇报》2010年6月6日6版)


02


从1998年钱先生去世到2015年5月,杨绛又在人世顽强地生活了17年。时间是最严酷的史官。


这17年,杨绛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象的沉重和痛苦,她做了多少超负荷的工作。


杨先生年龄越大,体质越弱,却越是彰显出了她的人格魅力。


头一件大事,是出了十三册《钱钟书集》(三联版);第二件是出版了五册《宋诗纪事补订》(同上);第三件是《钱钟书手稿集》(商务版)影印出书;第四件是《我们的钱瑗》(三联版)成书。


杨绛说:“他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的责任太多、太重、太复杂了。四麻袋手稿和读书笔记,收藏的文物,全家的东西,都得要她亲手处置。


可是这时的杨绛早已身心交瘁,连走路都要扶着墙壁。她要让自己伤痛的心静下来,要喘一口气,寻找一个使精神得以安宁的港湾。


从中外贤哲的书中,她终于选中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决定通过翻译这本书来忘掉自己。……杨绛没有被大悲大灾击倒!90岁的老人又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杨绛的魅力》,作者舒展,原载《文汇报》2010年6月6日6版)


杨绛以病弱之躯,勇敢地扛起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面对死亡,杨绛先生显示了超出常人的从容与智慧。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


对杨绛先生的总结很多,仅选录两条:


昨天有人说你病逝,我觉得他们不了解你。一个105岁的老人,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对抗,又遭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疼爱的女儿早夭,深爱的丈夫离世。


为完成女儿遗愿,92岁的时候重新开始写作,写就的《我们仨》感动无数人。


96岁高龄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在人生的边上》,被评论家盛赞。这样的人怎么能叫病逝?分明是“圆寂”。(《给杨绛的一封信》,来源:网络)


杨绛称自己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乱世中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袖手书斋,读书写字做学问,这样安静舒张的心,这样绝尘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杨绛传》封底,罗银胜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12月版)


03


读书对一个人最大的作用究竟是什么?读书能使人从容而智慧地面对命运的波谲云诡,读书能助人成为精神贵族;书香浸润的人生才能像钱瑗,像钱钟书与杨绛。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概括杨绛先生的一生:


作为翻译家,杨绛贡献出了《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


杨绛先生48岁开始学习西班牙文,一出手就是《堂•吉诃德》这部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译著,荣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


作为女作家,有《我们仨》《干校六记》《洗澡》《走到人生边上》等作品。


《我们仨》在台湾中国时报“2003开卷好书奖”中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第一名,杨绛先生荣膺“2004年度杰出成就奖”“文学女士”等称号;


作为剧作家,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使杨绛先生早于钱钟书先生享誉文坛;


作为女儿,她是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骄傲;


作为妻子,她成就了文化巨人钱钟书;


作为母亲,她培养出了钱瑗这样的女儿;


作为女主人,她为我们创造了中国最美好的家庭……


杨绛在各种角色里都功德圆满,提供了一个女人最完美的人生。


她早已超过了“文化人”的范畴,成为大众向往的人格榜样和“精神偶像”,其一个多世纪的人生智慧让我们受益无穷。


有杨绛和钱钟书这样的文化巨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是我们共同的福气。


作为《我们仨》的领读者,郁林怀着深深的敬意,以朝圣般的心情,认真研读了《我们仨》和《杨绛传》,查阅了无数资料,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生怕自己的疏忽错漏亵渎了这本书,也怕辜负了书友们的信任。


本期的领读虽已完成,“我们仨”虽已逝去,他们的精神将永远存在,让我们继续传递我们仨的正能量,用书香照亮人生。亲爱的书友们,再见。


喜欢这本书的朋友,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或者右下角点个“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