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9407


李陵至死不回汉朝,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人”的底线。要是我,我也不回。而且但凡是个有血有肉的人,都不会选择再回汉朝。当然,谄媚患者除外,但李陵铁骨铮铮,是个男儿。

李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几个含冤民族英雄的代表。而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像岳飞、于谦、袁崇焕一样,被冤狱系统直接杀害,所以对他的争论自古就不小。

争论的一方认为,李陵要是爱国,被俘后就应该自杀成仁,而身为人臣,即便有冤屈,但也要以国家大义为重,且不能有一分怨言。

另一方认为,李陵从没有做过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即便全家都被汉武帝刘彻杀害,他依然没有选择向汉朝复仇,虽然他拥有这个能力。遭受如此苦难的李陵,面对国家依然无怨无悔,这就是他的人品所在。

我们回顾一下,李陵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他究竟做了什么。相信看完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自己明确的判断。

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在和匈奴的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最为主要的就是获取了匈奴人最富庶的河西走廊。但这也只能让匈奴受到打击,而不能完全击败他们,匈奴依然是汉帝国最为主要的敌人。

公元前101年,切题侯单于即位,提出和汉朝和解,把之前关押的汉朝使节都放回长安。公元前100年,汉朝和匈奴恢复邦交,汉朝派出使节苏武和副使张胜,出使匈奴。

问题就出在副使张胜身上。张胜立功心切,和原本投降匈奴的一些汉朝人谋划绑架切题侯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事情败露后,参与事件的汉朝人大都被处决,但张胜却暴露出他投机的原形,投降了匈奴。

苏武对这件事情并不知情,事情发生后苏武却拒绝投降,于是匈奴把苏武放逐到冰天雪地的贝加尔湖。

汉朝和匈奴的这一次邦交和解至此化为乌有。

苏武被囚禁的第二年,公元前99年,汉朝大军分成两路向匈奴进攻,一路是大将李广利,出兵酒泉,深入西域,到达天山,结果被匈奴击败。

另一路便是我们文章的主角李陵率领的军队,而李陵的遭遇则比李广利更为恶劣。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居延海,向北进入沙漠,行军三十多天,一直挺进到浚稽山,跟匈奴切题侯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

李陵迎战,杀匈奴数千人。切题侯单于不得不再召集援军,总共八万多骑。李陵率领的是汉朝最为精锐的步兵,但面对总共八万多人的匈奴骑兵,也只得撤退。

匈奴兵团分为两翼,左右包抄李陵兵团,将他们夹在当中。李陵且战且退,数日之后,退到一个不知名的山谷。此时军队已经疲惫之极,李陵规定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才能做车,受伤两次的人驾车,受伤一次的人必须继续战斗,又杀匈奴骑兵三千多人。

李陵带领士兵向着祖国的方向再走了五天,到达一片苇草茂盛的草地,匈奴人顺风纵火,李陵却先行纵火自救。再南行,到达山丘地区,李陵在树林中设下埋伏,又杀匈奴人三四千人。切题侯单于以匈奴元首之尊,亲自指挥十几倍于敌人的精兵,追击十多天,也不能取胜。

李陵带领余下士兵,再一次向祖国方向撤退五天,又杀了匈奴二千多人。此时的匈奴人已经发觉李陵带领的这一支是孤军,于是发起更猛烈的攻击,并且两翼已经越过李陵,在李陵的前方包抄,阻断李陵的回归之路。

李陵继续战斗,一天之内射出五十万箭,终于用尽。于是抛弃车辆辎重,全体徒步前行,此时还剩下三千人,进入一个山谷。匈奴人随即堵住山谷。

当天夜里,李陵向着南方祖国的方向叹息一身,说到:“再给我们每人十支箭,就能支持到边界。”

然而,李陵和他的士兵们已经没有了箭。夜半时分,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已破裂,不能发声。李陵命令士兵各自向四方突围,用以分散敌人的注意,他希望能有活着的人,回到祖国报信。

李陵自己和一位将军韩延年上马,率领十几个人,越过山谷往南走。匈奴人潮水一般的追击,李陵身边只剩下一把短剑,无法抵挡。终于韩延年中箭而死,李陵被俘。

李陵以五千多步兵,孤军对抗匈奴八万骑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向南撤退,击杀匈奴二万多人后被俘,他没有任何对不起祖国的地方。

李陵被俘,却间接让司马迁受到酷刑。

此时的司马迁正在撰写《史记》,《史记》写道一半的时候,李陵被俘,汉武帝刘彻大怒,认为李陵被俘没有自杀简直是奇耻大辱,全天下只有他刘彻自己的命值钱,别人的命都是草芥。

大臣们此时为谄媚汉武帝刘彻,也一致认为李陵应该自杀。

汉武帝刘彻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的灾难就此来临。他面对汉武帝刘彻的提问,与那些谄媚的大臣们不同。

司马迁说:“李陵对士兵非常爱护,平常以杀敌报国为平生最大志愿。如今不幸战败,一些没有冒一点危险的大人先生,却在一旁议论纷纷,挑剔他的过错,使人痛心。李陵以五千人的步兵,深入沙漠,与八万匈奴骑兵对抗,转战一千多里,箭尽力竭,但仍然反攻,部下也毫无离心,自古名将,不过如此。他虽然被俘,却曾力挫强敌,也足以名垂天下。而且我更相信李陵忍辱投降,绝非出于本心,他一定另有计谋,报效祖国。”

司马迁的这些话,却是汉武帝刘彻此时最不想听到的回答。加上吃了败仗逃回来的大将李广利,为避免汉武帝的责怪,将责任也都推给了李陵。

于是汉武帝刘彻下令屠杀李陵的全族。

公元前81年,此时汉武帝刘彻已死,在匈奴流放的苏武被释放回国时,曾经写信给李陵,劝他一同回国。

李陵回信说:“我当时所以不死,只是打算效仿前辈,有所作为。可是,大志未成,全族被刘彻屠杀,连我的老母亲也不能幸免。仰天捶胸,眼泪流尽,继之泣血。”

李陵原本忍辱负重,准备再次报效祖国,但他不可能被狂热份子体谅,也不可能被谄媚之人理解。所以李陵只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悲情人物。

司马迁因为回答了刘彻的问话,而使得刘彻大怒,就把司马迁囚进监狱。法官们会审的结果,毋庸置疑,司马迁犯了包庇叛徒的伪证之罪,被判处死刑。

好在司马迁的家人筹到一笔赎金,才减为腐刑。腐刑的羞辱让司马迁几次想要自杀,但他终于在残忍的命运下忍辱偷生,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记》。

而李陵更是在被祖国冠以“叛徒”的命运下,坚强的活着。匈奴人并没有为难李陵,还加封他高官,表达对他爱祖国的尊敬。不得不说,极其讽刺。匈奴人要李陵带兵去攻击汉王朝的时候,李陵总是严词拒绝,宁死不从。

这就是历史,残忍而令人心酸。

看完这段历史,我们还能够不痛不痒的对着李陵说人品吗?


叁牛不读书


李陵投降匈奴,终生不回汉朝,这事儿从大义来看,自然是值得谴责的,背弃自己国家的人,难道还指望得到好的评价?但具体到李陵身上,就觉得他似乎情有可原。

因为他这一家子,真的太悲催了,像跟汉朝犯冲似的。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修成正果,而且下场都还挺惨。

先说李陵的爷爷李广,与匈奴打了那么多年的战,战功却偏偏不足以封侯,许多比他资历浅的人都成为侯爷,他还是没有爵位,以至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李广难封,甚至还怀疑他身带厄运。

后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上了年纪还不服老,天天找武帝说要出征,武帝被他磨得没办法,拉不下脸来驳胡子发白的老将军面子,只得让他跟随卫青,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没想到李广迷失在茫茫大漠中,根本没能赶上与匈奴人的决战,等到卫青打把仗都打完,回军时正撞上迷路中的李广。卫青照例派人询问了李广几句,感到极为羞愤的李广,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

这事还不算完,他的小儿子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找上门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宽厚没有声张,想冷处理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可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心下大怒,为给舅舅出气,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对于武帝来说,霍去病的价值远远大于李敢。为了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意外被鹿撞死的。什么鹿能撞死一个年轻力壮的英武小将?李家明知李敢死得蹊跷,但敢怒不敢言。武帝摆明了要保霍去病,李家中不能跟皇帝扳手腕吧。

再说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早早就死了。他的死细究起来也有问题,什么问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了他的死因,只说“当户早死,遗腹子陵”。

然而,这句话之前还记录了一件事。武帝和韩嫣打情骂俏,嬉戏在一处不成体统,担任郎官的李当户认为韩嫣无礼,上前把韩嫣打跑了,史书上说武帝因此而赞赏李当户。

但这可能吗?武帝男女不忌,韩嫣是他心爱的男宠,为了韩嫣不惜与亲生母亲王太后对抗,李当户打了韩嫣,武帝能高兴?只怕在心里暗骂这小子没眼色、煞风景。

接着史书就写到了李当户的死,这两件事情之间真的没有一点联系吗?未必!李当户打的是韩嫣,伤的其实是武帝的颜面,这就不能不让人对李当户的死因感到蹊跷。

也就是说,李广、李敢、李当户,李陵最亲近的几位长辈,都不是寿终正寝。李当户怎么死的没有明证,但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李敢直接就是霍去病杀死的,卫青和霍去病既是武帝亲近的外戚,也是武帝重用的将领,在李家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李陵不至于把武帝当作仇人,但内心深处定然觉得皇帝对自家不公。他叛汉不回,肯定有这方面的影响,整个家族三代人的经验教训,让他从骨子里对武帝缺乏安全感。

而最直接导致李陵投奔匈奴的那一战,分析下来也不尽是李陵的过失。

当时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5000步军给李广利运送粮草。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在汉廷内部一直饱受怀疑,能当上将军更多靠的是妹妹李夫人在武帝跟前受宠,以至于李陵不愿意给他当后勤,转而踊跃请战。

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同意他自成一军,到兰干山南边出击牵制匈奴单于兵力,以策应李广利的军事行动,并且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带一批士兵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补给,听从他的指挥。

但是,路博德以前当过伏波将军,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上书武帝说现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时机,希望留李陵到春天再出战。

结果晚年的武帝猜疑心渐重,以为是李陵后悔了,不敢与匈奴交战。年轻气盛的李陵一怒之下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

李陵这一去,没像他爷爷李广一样迷路,却更糟糕,在浚稽山遇上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但李陵展现出过硬的军事指挥素养,连连重创匈奴的进攻,逼得单于一度萌生过解围撤退的念头。

只可惜李陵军中出了汉奸,让匈奴这边探听到汉军的真实情况,知晓李陵5000步卒奋战数日,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死缠烂打直到李陵军溃败投降。

消息传回汉朝,武帝自然十分生气,文武百官也都号着皇帝的脉,落井下石唾骂李陵。只有司马迁为他说情,根据平素自己与李陵的交往,推测他估计是诈降,以留得有用之身寻机报答汉朝。

但是正在气头上的武帝,认定司马迁是在帮李陵推卸责任,下令将其下狱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武帝忽然回心转意,认识到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救援所致,便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可是,公孙敖没有找到李陵,却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李陵帮匈奴练兵,准备打汉朝。

武帝很生气,再也不提接李陵回来的话,还把李家满门抄斩。

其实帮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个叫李绪的汉朝降将,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挽回。李陵还怎么回来?不管因为什么,家人反正全被汉朝皇帝杀了。谁能保证他回来后不会被清算?

所以汉使找到他,希望他回来的时候,李陵拒绝了,说是不愿再次受辱。这个“再”字,估计不单是指他自己,还指他那些倒霉的长辈吧。

至于李陵的人品问题,客观来说,不能以司马迁的感观去做评判,因为他厌恶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对李家迷之好感,《史记》中都有所偏颇。大家还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判断。


剧透历史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汉武帝杀他全家,他还怎么回去?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虽然极力邀请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经不愿意回了。

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因为司马迁认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和李陵其实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说话。其实,司马迁在李陵问题上是偏心的。他因为认可李广,所以在主观上便认可李陵。或者可以这么说,司马迁对整个李广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这种同情心的驱使下,他为李陵说情,根本不足为奇。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李广利大军运送粮草。

这里一定要搞清楚汉武帝的初衷,他并没有让李陵出击,他只是让李陵搞后勤。这其实在照顾李陵。

但是李陵不愿意负责后勤,他主动请求讨伐匈奴。所以李陵后来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主动请战造成的结果。

当李陵请征后,汉武帝起初并没有答应,原因是没有战马。

但是,李陵坚持要出征。他夸下海口,说我带着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这种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领教。所以在李陵这么强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没有再阻拦,同意让他出征了。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汉书》

同时,对于没有马的问题,武帝也并没有不管不顾。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时,让一个叫路博德的边将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给李陵提供点给养。


然而这个路博德很自负,他觉得自己是个老资历,给李陵做后勤补给太丢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后勤。当然,这个话他没法跟武帝明说,于是就跟武帝扯了个小谎,说现在秋高马肥,不利于和匈奴人作战,极力劝阻武帝让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开春再说。

汉武帝当时已经老了,有点老糊涂。他本能的怀疑路博德的话是出自于李陵的授意,为的就是找借口不出征。

因此武帝给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这五千人必须到浚稽山扎营。(大概位于现在的今阿尔泰山中段,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汉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执行。于是他也就踏上了不归路。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这里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队。汉军以五千对三万,李陵且战且退。匈奴人损失惨重,本来准备退兵。但就在这关键的当口,一个叛降的兵士将李陵军队的虚实透露给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没有援军后,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紧围攻。

这个时候,李陵的选择很诡异。他当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毕竟后来还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内。但是他居然抛弃大军,率小股部队突围了,在副将战死后立刻投降,大有临阵脱逃的嫌疑。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

由于李陵在初遇敌军的时候,把情形向长安做了汇报。再加上李家一门都是猛将,李广当年就是自杀的。因此,武帝主观认为李陵可能也会死战殉国。对他的气节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岂不料,这些逃回来的军士带来的却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汉武帝的脾气满朝文武都是知道的,于是满朝文武也就都顺着武帝的意思,纷纷发声声讨李陵,把李陵骂的狗血淋头。

这时候,只有司马迁一个人站了出来,替李陵说话。

汉武帝的脾气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顺着,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马迁如此作死,汉武帝岂能饶他?

并且,司马迁更不应该的是,这番在不恰当时间发表的不恰当言论,又得罪了当时武帝的亲信兼大舅哥李广利。因为按照出征前的战略规划,李陵部本应该和李广利的主力会师。现在李陵被歼灭,李广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锋中也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其实两个人都应该遭到惩罚。

但是由于李广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脑儿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陵。汉武帝对此是气上加气(找不到出气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马迁做了替罪羊。

这里插一句,司马迁原本是死罪。由于凑不齐钱赎罪,就改成了宫刑。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整个李广家族还是相当不错的。李陵事件后没多久,汉武帝就有点后悔了,他很后悔当时没有派兵马去接应李陵。作为补救,他便让令公孙敖带着部队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来。

可是这个公孙敖带着一大帮人马到漠北草原转了一番,空手回来了。大概是公孙敖害怕回去挨骂,就欺骗武帝:说他抓到一个匈奴人,听说李陵在给匈奴人练兵,所以我没能把他带回来。

汉武帝当时老了,听了公孙敖的话,一点也没有怀疑公孙敖的话,立即大怒,当场就下令灭了李陵一家。


过了很多年,终于有汉朝使者到访匈奴,向李陵问起了此事。李陵说,给匈奴练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个叫李绪的人。但这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家人被杀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汉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汉武帝死后,霍光和上官桀执政,这两人都是李陵年少时的好朋友。他们专门派了李陵的另一个好友去匈奴,名为出使,实则为是为劝返李陵。

好友好话说尽,李陵沉默了。过了一会,李陵缓缓的说: “丈夫不能再辱。”

对于李陵来说。

当年吹牛太厉害了,导致跟着他的五千将士死伤大半。副将阵亡,而他却投降了。他哪有颜面回去?

家母妻儿,一家全族都被杀了,李陵连家都没有了,此时再回到长安,他哪里还能找到故乡的感觉?

其实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汉朝,也难免因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来前途无限的青年将领落到这幅田地,只能说悲凉了。


汉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终年61岁。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经过去了25年。距汉武帝驾崩也有10年。



在李陵这件事上,毫无疑问,李陵和汉武帝都是有责任的。一个豪气冲天,但是让人大跌眼镜;一个晚年易怒多疑,残酷冷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跟随李陵征战匈奴战死的那四千多将士。事后大家都在为李陵鸣不平,却又有谁替那四千多将士感到惋惜呢?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汉承秦制,律法严酷,李陵作为汉朝将军,他难道不知道投降匈奴会牵连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过,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根据历史的走势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讨伐匈奴这件事上栽跟头,也很难说他在其他事情上不会栽跟头。汉武帝晚年干的那些事,简直件件都是黑历史。比如说巫蛊之祸,很难说李陵不会卷入其中。

而极力邀请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与他们二人关系不错,但他们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实证明李陵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后来霍光与上官桀也翻脸了,霍光杀了上官桀,连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苏武也受到牵连。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样要面临站队问题。

说实话,对于李陵来说,回到汉庭还真不见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说司马迁,历史上的司马迁,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将领,喜欢贵族出身的将领,凡是看过《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人都能知道,司马迁就是喜欢李广,这一点是没得洗。

在同情李广的心态下,司马迁爱屋及乌的对李陵也是非常同情。于是,当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当满朝文武为了迎合汉武帝怒斥李陵的时候,司马迁本能反应的替李陵说了辩解的话。

他说这话的初衷并不复杂,因为他本能的认可李陵的人品。

因为认可,所以替他说话。这有什么问题?

后来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下了这句话: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

这是啥意思?这说明,就连司马迁也觉得李陵投降很丢脸。于是他在《史记》里面记下了这句话。

丁是丁,卯是卯。满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风骂,纯粹的抹黑,司马迁当然要驳斥这种马屁行为了。而李陵给整个陇西李氏家族抹黑,导致李氏在陇西抬不起头,司马迁也如实记载了,这有什么问题?

至于李陵的人品如何,这个见仁见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