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超前教育”,成功的神童鳳毛麟角,失敗的比比皆是

父母都盼著孩子擁有最美好的未來,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強大,更有能力。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別人家孩子識字多,學了英語,總是急得要命,要自家孩子也學上,生怕上學以後不如人。孩子需要全面發展,學習成績只代表知識,不代表能力。大量的實例證明,超前教育更容易毀掉孩子。

神童的翅膀很脆弱

神童的翅膀很大,能飛得又快又高,但他們的翅膀很脆弱,容易折斷。

王思涵,14歲考入瀋陽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大一結束時,三門功課不及格,留級一年。畢業時,僅英語及格,被學校“責令退學”。

王思涵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經濟不好。他上大學期間,父親積勞成疾,病逝。之後幾個至親相繼過世。他說,“覺得特別孤獨,害怕。”另外,“對大學的不適應、自己主觀學習性不強”也是導致他不能按時完成學業的原因。好在他的智商高,重新參加高考,再次考上瀋陽工業大學同樣的學校,同樣的專業。從大一開始讀,用心學習。但是,他超前學習省下來的時間又還給了上帝。

慎用“超前教育”,成功的神童鳳毛麟角,失敗的比比皆是

王思涵

名躁一時的張炘煬,兩歲半時,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漢字,六年制義務教育,他只用了兩年。11歲以505分的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同齡的孩子過著四年級的暑假,他已成功跨進大學的校門。

16歲時,要求父母在北京給他買房,不給買不就參加答辯,也不考博士了。這位16歲的博士認為,成功的標準就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我們不能要求16歲的孩子成熟,但從他的要求上看,他還是在為父母學習。

張炘煬的智商高,比普通人學會了更多的知識。知識是否代表能力?如果學習只為自己,不能用於社會,學習還有什麼意義?

在《小別離》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情節。朵朵要考小託福。這時,父母才知道,國外名校不看成績,看孩子是否興趣廣泛。然而,為了保持學習成績,他們中斷了孩子的鋼琴,游泳等興趣愛好。需要拿出來面試考官時,孩子已經沒有任何特長證明可提供。夫妻焦頭爛額,還是孩子想到她在網上寫作,還給朋友添過歌詞,成為她考學的重要助力。

真是現代父母的真實寫照,為了成績,不許出去玩兒,不許踢球,不許讀課外書。最後,成績沒好哪去,時間都搭給了應試教育。

慎用“超前教育”,成功的神童鳳毛麟角,失敗的比比皆是

張炘煬和父母

有位小學霸參加常青藤的面試,考官問孩子理想,他說,賺很多錢,買房子。這和學校“服務社會”的理念背道而馳,最終被名校拒之門外。由此可見,張炘煬這種只會學習的孩子,國外名校不會錄取。他的視野太窄,思想狹隘,適合專注學術研究。

我們都想培養孩子成為“神童”,但神童不代表人才。除了學習知識,社會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只注重學習知識,忽略了價值觀的教育,仍然是失敗的教育。

主動學習就是超前教育

沒有一種超前教育,是硬性灌輸取得成功的!

尹建莉的女兒,小學跳級兩次,十歲上初一,學習始終名列前茅,2007年高考分數高出清華入取分數線22分,兩所大學發出錄取通知書。她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講了她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孩子放學回家,她不催孩子寫作業,而是等孩子忘記寫作業,再由孩子決定怎麼辦?給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權利。面對“無用作業”和“暴力作業”,她不惜幫孩子寫作業,給孩子騰出大量閱讀的時間。孩子考試成績不管好壞,先由孩子自己改,改後愉快地簽字,從不批評孩子。孩子迷戀遊戲,她心裡再急,也不當面說,只和孩子談心,由她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收心。孩子數學不好,媽媽回家假借老師的話,說孩子數學有潛力。不斷鼓勵,慢慢和其他學科同樣優秀。她的育兒宗旨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保護孩子學習興趣;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和主動學習能力;大量閱讀。

慎用“超前教育”,成功的神童鳳毛麟角,失敗的比比皆是

尹建莉一家

尹建莉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也許她的教育只適合一部分孩子。但是,我們也可從中找到我們教育孩子方式方法上的錯誤。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父母要懂得因材施教,求同存異的原則。我們要學習是真正的教育理念。如果只是簡單地學會了幾個方法,就付諸實踐,很可能起到反作用。想要孩子超越自我,父母必須先學習,蓄積足夠的能量再去影響孩子。只學了皮毛,就去教育孩子,堅持一段時間就放棄,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沒有人確定“超前教育”出的孩子是否成為精英。孩子成年以後,仍然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再不能行使主動權。成功和失敗,都不完全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即使我們看到鳳毛麟角的幾個成功的案例,依然有我們看不到的無數個不成功的案例。所以,教育部說,“超前教育,弊大於利。”

慎用“超前教育”,成功的神童鳳毛麟角,失敗的比比皆是

順勢而為,培養主動學習能力

教育也要摸索經驗,不能一概而論。抓住孩子的興趣點,由點擴散到面,允許孩子犯錯,耐心等待奇蹟發生。

主動學習的孩子更容易優秀,逼著孩子提前學習,不如培養主動學習能力。

1、識字不寫字,培養讀書興趣。

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公認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要孩子多讀書。從孩子的興趣入手,鼓勵孩子多讀書。讀書是主動獲取知識,引發孩子思考,比看電視被動學習好得多。讀書也是識字的最好途徑,孩子在讀書時,有不認識的字,越過去,讀懂就好。大量閱讀後,反覆確認,其意自現。但提前寫字,會讓孩子產生厭倦心理,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建議識字不寫字,增加了讀書量,又要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慎用“超前教育”,成功的神童鳳毛麟角,失敗的比比皆是

2、觀察孩子的接受能力,適刻而止。

福建高考狀元楊晨煜的父母說,從小培養孩子自律,最開始非常困難,還要時刻觀察孩子的接受能力。由此可見,他的父母非常注重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生怕孩子因為家長的過多幹預而厭煩。出色的孩子都在主動努力學習,家長逼迫孩子學習,將來早晚會出問題。所有的教育方式,都要指向培養孩子主動學習。

3、真誠期待,多認可多鼓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時刻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認可和鼓勵是樹立孩子自信心的關鍵。孩子的自尊心來自父母和老師的認可,我們要從內而外地相信孩子能夠做到。孩子也相信自己能做到,才會幹啥像啥。父母嘴上相信,內心不信任,同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你相信孩子是天才,他也相信,他就是天才。

慎用“超前教育”,成功的神童鳳毛麟角,失敗的比比皆是

發現孩子智商高於常人,值得超前教育。但在教育過程中,要善於觀察,也要進行相應的情商培養和價值觀道德觀的灌輸。如果孩子資質平平甚至滯後,我們不切實際地超前教育,只會毀掉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能力。

智商高於常人,荒廢人生,最終會成為廢物。智商低於常人,勤於練習,最終磨練成天才。萬事沒有絕對,順勢而為才是育人的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