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16歲被稱為“破瓜”?到底有何含義?現代人還這樣說嗎

引子

《碧玉歌》: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感君不羞赧,回身就郎抱。

古時候,對於不同年紀的人會有不同的稱呼,垂髫小兒到總角少年,弱冠男子到而立之年,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等等,這些是男子不同年齡段的稱呼,那麼不同女子年齡段的稱呼呢?女子的稱呼就比較簡單了,當女子到了13、4歲的時候就是“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年華,再過1、2年,也就是女子15歲的時候就該行及笄禮了,行過及笄禮之後也就意味著“我家有女初長成”,可以相看人家準備婚嫁了,這個時候的女孩子的稱謂就變成了待年。

古代女子16歲被稱為“破瓜”?到底有何含義?現代人還這樣說嗎

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古時候的女子16歲的時候還有一個稱呼,叫做“破瓜年華”或者是“碧玉年華”。破瓜一詞多用於形容女子的第一次破身,大都見於青樓小倌等場所,這個詞語在我們看來不是一個偏正向的詞語。古代女子16歲又被稱為“破瓜”?到底有何含義?為什麼會拿這樣一個不太美好的詞語來形容16歲的女子呢?

古代女子16歲被稱為“破瓜”?到底有何含義?現代人還這樣說嗎

“破瓜”這個詞語最早是在一首南朝樂府種出來的,從這首民歌所想要表達的意思來看,“破瓜”這個詞僅僅是表達女子的年齡。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開化,很多詩人硬是將“破瓜”這個詞和女子的月事和女子的破身扯上關係。這樣的生搬硬套被人流傳的多了,給本來很單純的“破瓜”一詞染上了不一樣的顏色。這個被汙染的詞語流傳到了現在,那麼現代人還這樣說嗎?

古代女子16歲被稱為“破瓜”?到底有何含義?現代人還這樣說嗎

其實,關於“破瓜”的正確解釋被清朝的文人袁牧在他的《隨園詩話》中提及過,他用非常生動的方式解讀了“破瓜”兩字。他在詩中說道,“破瓜”其實對年齡的一種象形解釋。將瓜破解之後,“瓜”就變成了“八”,還是2個“八”,二八年華不正好就是16歲。“碧玉初分瓜子年”才是對“破瓜”二字最好的解釋。這麼看來,袁牧的解釋是最為貼切的,也最好理解。

古代女子16歲被稱為“破瓜”?到底有何含義?現代人還這樣說嗎

除了袁牧的拆字法解讀之外,在後來的褚人獲的《堅瓠集》中還提出了除拆字法之外的另外兩種關於“破瓜”的解釋。那就是女子破體之日和八八六十四歲的年齡。褚人獲就是講從前所有關於“破瓜”的解釋雜糅在了一起。毋庸置疑,拆字法解讀“破瓜”代表女子16歲的年齡的正確的。另外的兩種說法還有待更多的史學資料來驗證。

古代女子16歲被稱為“破瓜”?到底有何含義?現代人還這樣說嗎

翻閱歷史上的眾多文學作品,關於第2種說法在野史中用的比較多,比如《隋煬帝豔史》、《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成百寶箱》中有關於女子破瓜的描述,但是這個詞語在正史中很少被使用。野史對於史學家來說沒有什麼大的參考依據,所以關於第2種說法還有待商榷。那麼第3種說法呢,在褚人獲收藏的呂洞賓《贈張淚詩》中有一句詩是“功成當在破瓜年”,而張淚正好逝世的年齡是64歲,這才推演出來了“破瓜”代表64歲的意思。

結語

相比較於第2種說法,第3種說法更站不住腳。首先呂洞賓想要表達的到底是16歲還是64歲,我們根本無從得知,關於64歲的說法也是推演出來的,所以關於第3種說法目前依然還是一個未解開的難題。基於“破瓜”一詞,在現代如此文明的社會中,也已經很少提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