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有“節奏”,書法才會有“心跳”!

書法家是如何將空間轉化為時間的呢?

這裡有一個關鍵要素

筆序

漢字筆畫是有書寫順序的

這是把字體結構的空間形式

轉換為線條的時間性運動的基礎

每一個漢字有一個獨立的方塊空間

也有構成這個空間的筆畫的先後順序

先橫後豎,先撇後捺

先上後下,先左後右

先外後內等等

一字到數字,一行到通篇

雖然牽絲連帶,往復纏繞

但時序卻是不能亂的

這種時序關係的特點強化到一定的程度

就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一氣貫注,稱為“一筆書”

用筆有“節奏”,書法才會有“心跳”!

王獻之《中秋帖》

就這樣

書法的創作在時間的展開過程中

完成了空間的創造

在空間的構建過程中

完成了時間節奏的展延

筆墨流瀉的線跡既是時間的

同時也是空間的

所以

書法的空間不像雕像和

建築裡的幾何透視

而是顯示一種類似於音樂和舞蹈

所引起的一種節奏化的空間

這個音樂化、節奏化的時空合一體

是中國藝術家追求的靈魂

這個中國藝術的靈魂

在書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用筆有“節奏”,書法才會有“心跳”!

懷素《自敘帖》

構成書法藝術空間的筆畫線條

如同舞蹈的動作、音樂的音符

在時間中綿延和運動

筆一觸紙,黑白分明

粗細輕重和長短疾徐頓時顯現

書法的線條不可重複

也不可更改

在時序上不可逆轉

如同音樂演奏一樣

描和畫

重複和修改是書法的大忌

描過的線條

中斷了連續性

模糊了運動感

掩蓋了書法線條的時間性特徵

千擾了節奏和韻律

所以

唐代蔡希綜說:

“其有誤發,不可再摹,恐失其筆勢。”

哪怕寫錯了也不能重改

也就是李斯所說的:

“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書法欣賞亦然

欣賞時不只是凝神靜觀字形的空間結構

而是遵從時間先後順序

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從頭到尾地推移目光

根據紙上的墨跡流走

做出歷時性的心摹手追

看如何起筆,如何運筆

如何接,如何轉

提按頓挫,墨色交替

就如同人們欣賞音樂時

會不自覺地打拍子一樣

欣賞書法時不僅心裡

應和著線條的節奏

身體和手有時會不由自主地

追隨動作起來

用筆有“節奏”,書法才會有“心跳”!

張旭 《肚痛帖》

在具體的書法創作中

有時會故意改變和調整原來的筆畫時序

這種改變

不是破壞線條節奏感

恰恰相反

改變筆序是為了時間性特徵更明顯

節奏更加順暢

把原來筆序中不利於節奏流暢的筆序改變

為的是讓節奏更明朗

筆勢更生動

所以

明代湯臨初說:

“順筆之勢則字形成,

盡筆之勢則字形妙。”

用筆有“節奏”,書法才會有“心跳”!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書法的時間性特徵

在不同的字體中情況不同

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

依類象形而創造的

它們更重視空間結構

在篆書中

書寫的筆序不甚嚴格

但空間的安排卻十分講究

其審美特性更在於空間形象的生動

隸書則是一次解放

隸書不僅截長為短

變縱為橫、化圓為方

變中鋒玉筋為波畫蠶頭雁尾

突破了篆書圖畫式摹擬物象特徵的範圍

走向了方正、對稱、整齊、疏密

等抽象形式美

而且,更重要的是

逐漸賦予了書寫過程以時序的特點

漢末草書和楷書都已出現

楷書繼承了隸書形式美的法則

在橫平豎直、結構安穩、秩序井然中

保留了空間構成特點

同時在輕重提按緩急中

融入了時間性的因素

但總體上仍然以理性的空間感為主

用筆有“節奏”,書法才會有“心跳”!

王羲之《喪亂、得示、二謝帖》

草書的出現

才使得漢字的空同性

向書寫的時間性進一步發展

逐漸衝破了漢字空間規範

強化了筆畫書寫時序

注重連續運動和變化

開始結體簡化,化靜為動

化斷為連,化折為轉

忽寬忽窄,忽疏忽密

而能夠氣勢連貫,開合自然

在草書中

這個轉變由章草到今草

再到狂草,不斷得到強化

用筆有“節奏”,書法才會有“心跳”!

王寵《草書山莊帖》

總體來說

書法史的發展大約

就是一個空間感轉化為時間感的過程

書法的演進歷史就是

一個空間特徵不斷弱化

時間特徵不斷強化的過程

這與漢字在實用中產生

經歷實用和藝術並行

藝術化的特徵日益明顯的

歷史過程正好合拍

也符合藝術的發展規律

如果說

篆書接近於繪畫

隸書楷書接近於雕塑和建築的話

那麼

行草書則接近於音樂和舞蹈

因為它最有節奏性

能直指人心

或者說

前者是流出了 “萬象之美 ”

後者是流出了“人心之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