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我家住华北平原东南部的一个村庄。距邢台市10公里的东部,属于邢东新区祝村镇辖区。京广高铁横贯村西部,与邢台市任泽区、南和区接壤,325省道从村旁通过,107国道从我村东边穿过。邢台高铁站离我村5华里。

我村现有多人口1500,有史、苗、崔、王、宁、李五姓组成。史姓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都是一脉相传。立祖先人史君玉。其下有二子,史友直和史秉直。曾任职明朝锦衣卫带刀指挥使。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上面的两块石碑足以为证,名曰《邢州史氏族谱碑记》。当时能称为【邢州】之名,可见非同一般。

作为史氏后人,史字是我的第一符号。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史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对史姓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觉得,寻祖问根的心理情结和激情在迫切地激励着我。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清朝著名学者张澍说过:“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中华民族一直信奉“血脉相连”的理念,作为家族繁衍的这两块石碑记录着史氏家族繁衍生息的脚步,现在仍然保存完好无缺的的宗族石碑,足以证明史氏家族后入对先祖的敬仰和崇拜。这一特殊文献,从家族史的角度阐释、反映、印证了史氏家族的历史进程,是史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石碑文名曰:浙江省宁波府(鄞县)四名庄史氏族谱

(鄞县)历史悠久【现在叫鄞州区】。

早在新 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两字合成。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赤堇山或称堇山,在今奉化境内的白杜。

鄞县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

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 鄞、鄮、句章三县。

汉袭秦制,仍置三县。东晋时刘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

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 鄮县。

五代初改为鄞县,从此鄞县名称沿袭至今。北宋时, 鄞县先后析出6个乡,或置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或划 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北仑区),此后县境辖地稳定少变。

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解放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

浙江宁波旧时称为四明(庄),所以叫四明史氏。四明史家的始祖是史惟则,三十世惟则,字天问,其先是迁到终南(今陕西咸阳东十里凤栖乡)的史惟肖。惟则是惟肖的九世孙,是五代后唐集贤院待制直学士。与弟怀则仕同官、隐同居、卒同葬,兄弟二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即公元979年)从终南山卜居河南枋头(今河南浚县)。不久迁到浙江嘉兴思贤乡史家村。怀则(字从绳)的后人留居史家村,其七世孙中有一人入赘到史家村对面的吴江,并在那里繁衍,因此又称“吴江史氏” ,著名的南明大臣史可法就是30世怀则的后人,为溧阳侯49世孙。惟则之子成迁到慈溪,后又迁到鄞县洗马桥东为始祖(惟则在宋太祖赵匡胤隆庆年间,即公元960—962年,曾撰修过《古藤史氏宗谱》,详述过惟肖迁终南以后至惟则迁四明的情况,该谱比彦虬公所辑的《仁宗朝辑》早了近100年)。

惟则娶余氏生二子:长子史咸,生史翰(隐士),翰之后迁诸暨为始祖;次子史成,生史简,家贫,在郡里当差。简为人很孝。一年,他后母任氏想看赛龙舟,他就把家里的东西拿去卖了点钱,然后陪后母一起去看赛龙舟。由于没有请假,郡守找他时不在,就大发脾气把他开除回家。史简十分气愤,并由此一病不起,死时年仅23岁。其妻叶氏,当时己怀孕,父母要她改嫁,她坚决不从。1057年十一月,生下一“遗腹子”,取名史诏,字升之。靠纺织度日,生活十分清苦。史诏在叶氏的教养下,幼读经书,七岁能诗,以孝义闻名于乡里,但他立志不去求取功名,而在家侍奉母亲。他常说如果没有母亲,也就没有我史氏了!后来家境日渐富裕,叶氏和史诏都乐于助人,而且根本不求人家回报。

宋徽宗政和期间,下诏征求民间具有八种优良品德的人到朝中做官,大观二年(1108)史诏被乡里推荐应召。他知道后就带着母亲到县东七十里外的大田山隐居。郡守亲自登门要他应召,都被他拒绝。宋徽宗知道这事后,给他赐号为“八行高士”。这就是四明史家以“八行堂”作为堂号的来历。

史诏的妻子徐氏,出生在一个三代都无人当官的家庭,但她的父亲在乡里却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徐氏自幼聪明异常,博闻强记,处理问题果断有条。她父亲对她说:如果你是个男子的话,我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与史诏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就常给抱在怀里的幼儿口授诗书,从而使孩子们自幼就得到很好的教育。史诏有五个儿子:史师仲、史师才、史师木、史师禾、史师光,师才于1118年中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佥枢密院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这是宁波史家第一个进士,也是第一个大官。

四明史氏惟则的后裔,经过三代人的创业,从第四代开始蓬勃发展。在南宋15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师、水、弥、之、卿、孙六代人,在人口与政治上都获得了质的飞跃与发展。四明史氏,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功名显赫,人口众多,再分迁也多,成为又一个大的散发中心。还有吴中支,虽不如四明支那样辉煌,但也是人才辈出,大有可观。

“八行高士”史诏有孙子13人,其中史浩与史澄二人进士,史浩在孝宗时官至宰相。曾孙辈41人,其中史弥远在宁宗、理宗两朝任宰相达26年,达到权力顶峰。玄孙辈81人,其中史嵩之在理宗时又位至宰相。这就是著名的以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为代表的“一门三宰相,四代两封王”,人称“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七十二进士”的显赫鼎盛南宋四明史家。成为史氏历史上继溧阳史家之后又一个巨大家族。

南宋宁波史家“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七十二进士”!

在史氏的历史上,南宋宁波史家登峰造极,空前绝后。当地传说“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门”,这些话一点不假。

下面是个真实的统计:

(一)二王:史浩,封魏国公,进会稽郡王、追封越王;史弥远,封魏国公,进会稽郡王、追封卫王。

(二)十一公:史简,追封冀国公;史诏,追封越国公;史师仲,追封越国公;史师木,追封卫国公;史弥坚,封奉化郡开国公;史渐,赠太师齐国公;史弥忠,追封郑国公;史宅之,封奉化郡开国公,赠太师齐国公;史宇之,封奉化郡开国公;史嵩之,封永国公,追封鲁国公;史岩之,封奉化郡开国公。

(三)一侯:史弥大,追封奉化郡开国侯。

(四)十男:史弥忞、史弥巩、史宜之、史定之、史宽之、史宾之、史峣之、史有之、史胄之、史长卿,均封鄞县开国男。

(五)七十进士:史师才、史师木、史师禾、史浩、史澄、史弥大、史弥正、史弥远、史弥厚、史弥逊、史弥迈、史弥彰、史弥忠、史弥愈、史弥忞、史弥应、史弥巩、史弥谨、史宅之、史宇之、史损之、史持之、史伟之、史佺之、史审之、史衡之、史寀之、史及之、史首之、史衍之、史介之、史举之、史常之、史即之、史本之、史嵩之、史岿之、史岩之、史峣之、史受之、史仝之、史望之、史百之、史能之、史有之(子堂)、史育之、史有之(子似)、史胄之、史舜卿、史周卿、史唐卿、史世卿、史望卿、史卫卿、史俊卿、史位卿、史伍卿、史祐卿、史瑚卿、史瑜卿、史申卿、史书卿、史回卿、史莱卿、史蒙卿、史经孙、史纬孙、史纪孙、史贤孙、史駉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显赫鼎盛的南宋史家,随着岁月的流逝,己成为后人凭吊的历史。但散落在东海岸山谷沟壑间的南宋史家的墓道石刻,却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它昔日的峥嵘。

到明末清初,宁波史氏发展迁到省内的己有132支,迁到省外的40余支。

宁波史家的后裔不但遍布浙江的余姚、绍兴、象山、肖山、慈溪、湖州、嵊县、安吉、杭州、温州、新昌、东阳、镇海、定海等广大地区,而且迁往江西的鄱阳、万年、赣州、余干;江苏的扬州、苏州、吴江、崇明、宜兴、南京、上海;安徽的虹县、凤阳;山东的乐陵、沂州;河南的南阳、开封、马头、潢川;河北的昌黎、玉田;北京的大兴、宛平;山西的临晋;陕西的榆林;甘肃的凉州;湖北的均州、蕲县、武昌;湖南的湘阴、岳州、浏阳、永顺、慈利、蓝山、新田、醴陵、桂阳、永兴、郴州;福建的福州、晋江、莆田;广东的广州、潮州、新宁;广西的舵陵;贵州的贵定、贵阳、毕节、黔西、大方、纳雍、赫章、金沙、织金、安顺、水城、石阡以及辽东等全国各地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四明史氏始祖 30世惟则公像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叶氏夫人塑像揭幕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座落在宁波东钱湖下水的叶氏夫人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宁波诏公故里东钱湖绿野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宁波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一角

追本溯源寻祖问宗 抚今思昔激励后生(四名史氏家族的祖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