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作業才會更適應孩子?有沒有適應所有孩子的作業?


什麼樣的作業才會更適應孩子?有沒有適應所有孩子的作業?

作業壓力山大


當下,家庭作業、課堂作業、課外作業、假期作業以及各種各樣的習題集、同步訓練等等,似乎已經讓眾多孩子及家長不堪重負。

有這樣一位家長說,他給孩子買了好幾百元的習題集,孩子只願意給他做最後的幾套題,倒是還做得蠻好的。那麼,他的孩子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做前面的大量習題呢?我問他,我們讓孩子辛辛苦苦地去做這個習題集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呀?是不是就是為了能很好的完成後面的幾套題目?他說,也是啊。這不就得了?孩子既然能做好後面的幾套題了,就說明孩子對於前面的若干習題作答都已較為熟練,而沒有必要再作無謂犧牲。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要強調孩子去做前面的繁瑣練習,就已經是強人所難,必將是對孩子的無謂傷害。故而,在幾百元的習題集中,除後面的幾套習題尚有幾許意義外,其餘大部分習題的設置,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不合適的,也是毫無意義的。

那麼,什麼樣的作業、習題才會適應所有的孩子呢?

筆者以為,有兩點很重要。第一,作業的難度必須適合於孩子的本能認知。第二,作業必須具有激發孩子潛能表現的特點。

首先,什麼樣的作業難度才算是適合孩子的本能認知呢?

我們不能不承認,孩子的本能認知能力總是由各自的先天智慧制約著的(除非天才),每一個孩子都有其承載能力的極限。然而,我們卻無法準確衡量每個孩子具體承載能力到底有多大,而且也無法對每個孩子實施不同難度的作業佈置。這也是導致今日我們的作業佈置不可能適應大多孩子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問,為什麼就不能適應大多孩子呢?問題在哪?

長期以來我都認為,問題主要出在作業的佈置從來就只有習題,而沒有一對一(或者二對一,三對一)的格式一致的例題和包含了答題要點(或正確答案)在內的相關信息提示的模式上。

縱觀古今,歷史所呈現的事實無非都是一個校園課堂下來,便是佈置給孩子一大堆作業。而每一道題目都需要孩子憑著聽課所得,然後自行思考完成。這就是說,無論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是否聽懂了,都必須完成所佈置的作業。更困難的是每一道作業都不一定與課堂所聽到並領悟到的例題格式完全一樣,往往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或許就有可能讓每一個孩子都遭遇到無法完成的困難,以致孩子的學習信心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打擊。

我們是不是可以在佈置作業的同時,給孩子的某些練習增加一道格式完全一致的例題(甚至可以兩例、三例,包括詳盡的分析理解),先讓孩子把這道例題讀好了,再去做後面的習題。或者,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孩子的某些練習以相關的參考提示(包括正確的解題思路或者含有正確答案在內的閱讀信息等)?這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習題的難度就會有可能大大地降低了,或許無論孩子的智力高下,要完成作業就都不會再是很困難的事情。再者說,即使孩子依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自然就是孩子在這道習題的理解上受到先天智慧的制約了,也是我們的教育力不能及的事情),至少也能夠基本掌握例題所呈現的知識解讀,也會有利於孩子的後續學習。

舉幾個例子來說吧。

例1、請讀好例題,再做習題。

小夢家裡養了7只雞,6只鴨,8只鵝;小飛家裡養了5只雞,10只鴨,4只鵝;請問,誰家養的家禽多?多多少?

解析(1):

小夢家養的家禽總數是:7+6+8=21(只)

小飛家養的家禽總數是:5+10+4=19(只)

由此可知小夢家養的家禽多。

小夢家養的家禽總數-小飛家養的家禽總數=小夢家比小飛家多養的家禽數

即,21-19=2(只)

答:小夢家養的家禽多。多2只。

解析(2):

如能在題目中直接看出小夢家養的家禽多,也可以直接解答為:

(7+6+8)-(5+10+4)=2(只)

答:小夢家養的家禽多。多2只。

提示:這道題還可以這樣提問:請問,誰家養的家禽少?少多少?如果這樣問,雖然解析的過程基本相同,但是,作答卻完全不同。應該回答為:答,小飛家養的家禽少。少2只。

同學們作答時一定要特別看清楚問的是誰家“多”還是誰家“少”。

練習1:

明明家裡養了4頭牛,6只羊,8頭豬,聰聰家裡養了3頭牛,10只羊,7頭豬,請問,誰家養的家畜多?多多少?

這道習題佈置的特點是:例題與習題之間僅僅是“家禽”與“家畜(狹義的)”及數字上的區別。當孩子閱讀了例題之後,再做練習,絕大多數孩子肯定是很輕鬆的。即使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我想,關於題目的不同提問和不同作答的問題及解題既可分步列式計算,又可綜合列式計算的問題,也會有一個進一步的記憶理解。

至於文字題的文字,孩子是否全部認識,或許也不必擔心。因為,題目中的絕大多數漢字,孩子都不會是很陌生的。之所以就能比較好地解析題目。而習題的文字表述完全與例題的文字表述相同,就更是讓孩子的解題難度降到了最低點。

例2、請讀好例題,再做習題。

3×{8×4-[10÷(2+3)×(8-6)]×7}-5

=3×{8×4-[10÷5×2]×7}-5

=3×{8×4-[2×2]×7}-5

=3×{8×4-4×7}-5

=3×{32-4×7}-5

=3×{32-28}-5

=3×4-5

=12-5

=7

解題步驟提示:

1、先算兩個小括號,再算中括號,後算大括號,而後再按先乘除,後加減運算。

2、括號裡也是按照先乘除,後加減計算。

3、兩個小括號的內容和大括號裡兩個乘法的內容。既可以分兩步計算,也可以在同一步驟計算出來。

練習1、計算

84-{12÷3-[4×(7-7)÷(4+4)]+6}×5

練習2、請試一試,運用下列數字列出一道四則混合運算題。

100 6 0 20 5 8 (提示:可列出多種算式,想想看)

注:四則混合運算教學的關鍵在於讓孩子熟練掌握運算步驟,而又非得反覆訓練不可。在佈置作業時,反覆給出書面提示也是很有必要。

例3、請讀好下述文段,再答題。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

明喻,就是明顯地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某事物,表示兩者之間的相似關係。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比喻詞。

例句:此時心情,正這無水的枯井。(比喻詞“像”,用來比喻的事物“枯井”,被比喻的事物“心情”)

暗喻,也叫隱喻。就是不直接點明是比喻,而實際上是打比方。這種比喻用“是”、“就是”、“叫”、“就叫”“成為”、“變成”等作為比喻詞。

例句:“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比喻詞“是”,用來比喻的事物“花朵”,被比喻的事物“兒童”)

借喻,就是直接借用來比喻的事物來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都不出現。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詩句中就是用“雪”來比喻浪花,但是,用來比喻的事物(雪)與被比喻的事物(浪花)之間卻沒有任何的比喻詞,而且連被比喻的事物(雪)都沒有出現。

例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詩句就是用“雪”來比喻“浪花”。但是詩句中卻沒有使用任何比喻詞,也沒有出現被比喻的事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時激起的無數“浪花”,而是直接把用來比喻的事物“雪”來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浪花”。)

練習1、辨析下列句子,並填寫所用的比喻類型。

(1)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2)(臭氧層能吸收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靈萬物。但是,)地球的這把“保護傘”已遭到嚴重破壞。( )

(3)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 )

(4)這座城堡就叫科學。( )

(5)這裡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 )

練習2、試一試,按要求分別各造一個比喻句。(最好是依據自己的日常生活模仿造句)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例題4、請讀好下列表中內容,再答題。


什麼樣的作業才會更適應孩子?有沒有適應所有孩子的作業?

從夏朝建立到1976年這段時間內,還有諸多歷史大事件沒有列入到表格中來,還有待完善補充。

練習1,請填寫下列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1、南昌起義。( )

2、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

3、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

4、第一次鴉片戰爭。( )

5、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 )

7、第一個五年計劃。( )

8、秦始皇統一六國。( )

9、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 )

10、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練習2,請列舉下列時間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用標誌性意義所關聯的事件作答亦可)。

1、1931年9月8日——

2、1901年——

3、1951年——

4、公元前2070年——

5、1947年夏——

6、1927年8月1日——

7、1953年——1957年——

8、1936年12月——

9、208年——

10、1947年夏——

練習3、請列舉從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建立到1976年,中國歷史上發生的10件大事(列舉簡潔一些為好)。

筆者以為,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給學生布置作業,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可以按照上述例題的模式佈置的。只是我們佈置作業的過程會變得更為複雜困難,不再是那麼簡單。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投入一定的力量,對這種模式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獲得一定的帶有規律性的普遍設置,然後推廣應用。

倘使我們能夠如此這般給孩子佈置作業的話,筆者相信,我們的孩子十之八九都是會有興趣並願意接受,且努力完成的。

至於還有一些確實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有任何提示,必須由自我發揮的問答題(比如,作文),就只有讓孩子依據平時的學習認知作答了。這樣的習題恐怕是少之又少的。


什麼樣的作業才會更適應孩子?有沒有適應所有孩子的作業?

夠認真,也夠難啊!


第二、什麼樣的作業才會讓孩子更感興趣?我想,其內容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三大特點。

1、作業應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容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聯起來。

比如,語文老師在上完孩子的第一節語文課之後,便可以佈置讓孩子回到家裡,必須向家長大人們介紹介紹我們的語文老師(包括老師的性別、姓甚名誰及姓名書寫、長相、言行舉止的特點以及對老師的愛憎感覺等等)。

又如,當孩子學習了東南西北這些方位詞之後,就可以佈置孩子到生活中去體會,自己上學和放學的時候分別是向什麼方向走的。也可以佈置孩子向家長大人們介紹介紹當天語文課的部分具體內容,並把所學的方位漢字書寫出來給大家看。還可以佈置孩子在家長大人們面前,好好地向東南西北站一站,轉一轉。

再如,當孩子認識自然數之後,就可以佈置孩子向家長大人們挑戰數數,看看誰數的更快。

上述作業,要知道孩子是否完成了,既可以課前抽查,也可以跟家長聯繫證實(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的完美配合)。

2、作業應該儘量減少書面寫作的份量和純用腦的份量。

比如,識字課後,我們通常會佈置孩子把所學的每一個生字分別書寫一行,甚至三五行或一頁。這實則是勞民傷財的事情,確實不可取也。這樣會令每一個孩子深感厭煩,甚至畏懼苦惱。筆者以為,我們只需佈置孩子每一個生字書寫三遍足矣。而我們卻可以佈置孩子用不同的藝術寫法去創造性地書寫所學生字。這樣的話,孩子不僅不會感到書寫的任務繁重,而且,會激發無限的書寫興趣及創造性思維。

再如,數學課後,我們應該儘量減少書面練習題。筆者以為,凡是卷面上只有習題,而沒有例題或相關提示的作業佈置,十之八九都是勞民傷財的。這樣的作業,要麼是孩子已在課堂上得到領悟知曉,無需用腦思考,只要憑著理解記憶的再行書寫一遍就是;要麼就是孩子在課堂上尚未得到領悟知曉的,則需要孩子純用腦思考答題的(這樣的作業,出了天才的角色,一般智力的孩子十之八九都是無法完成的)。因此說,這樣的作業佈置,頂多是讓孩子對於課堂所學到的東西重新記憶書寫一遍,要麼,十之八九就是讓孩子拼盡腦力也難以完成的。這樣的作業佈置的確很不科學,須得少佈置一些才好,或者改進佈置的方式。

還如,語文分析課後,我們常常佈置孩子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這也是側重於用腦的作業。這樣的作業,是一般智力的孩子都難以完成的。這樣的作業也需要事先給出一定的答題提示,用以降低答題難度才是,以吻合孩子的答題智力。

3、作業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作業的挑戰性是指佈置給孩子的作業可以適當加大作業的認知範圍,引導並提升孩子的認知興趣。而不是故意加大作業的深度和難度來刁難孩子。這樣的作業務必是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使得孩子頗感興趣而願意為了完成作業做出最大的努力付出。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可以培養孩子專注的意志力,提高孩子積極進取的思維品質。

比如,前面我們佈置孩子

①、向家長大人們挑戰數數,看看誰數的更快。

②、請試一試,運用下列數字列出一道四則混合運算題。

100, 6, 0, 20 ,5, 8 (提示:可列出多種算式,想想看)

③、請試一試,按要求分別各造一個比喻句。

④、請列舉從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建立到1976年之間,中國歷史上發生的10件大事。

再比如,在某節識字課後,我們就有可能佈置孩子去超市瞭解蔬菜或水果的相關信息(包括名稱、形象、價格等),要求孩子回到課堂之後說出5-10種蔬菜或水果的名稱(也可要求孩子寫一寫)。

又比如,在某節生物課後,是農村學校,我們就有可能佈置孩子到田野上去認知各種農作物,並通過觀察記憶收集相關信息,然後,回到課堂讓孩子給全班介紹3——5種作物(包括枝葉長勢、花果形狀等)。是城市學校,我們則可以佈置孩子在網絡上查找收集若干農作物的相關信息,或者到某個博物館、植物園閱覽諸多農作物的相關信息,然後回到課堂上給同學們介紹3——5種也行。

還如,在學了26個英文字母后,我們可以佈置孩子相互挑戰朗讀的速度及音準。在學了四則運算的法則之後,我們可以佈置孩子挑戰觀察記憶的速度及準度。(用卡片把只差一個口訣的口訣表呈現給孩子,然後,讓孩子仔細觀察,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其中漏掉的那個口訣。口訣可按規律排列,就容易發現;若是無規則排列,則難度要大得多。)

諸如上述作業佈置,對於孩子來說,幾乎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做的,但是,卻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做得好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對於那些智力基礎較好的孩子來說,卻是很感興趣且能較好完成的。因為他們通過做這樣的作業,最有可能獲得成功,贏得自我的成就感。儘管他們需要在此過程中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卻不會感覺苦和累,而是更多的開心與快樂。不過,挑戰性的作業,筆者主張不能強求一般智力的孩子都能如質如量完成。

總之,我們佈置給孩子的作業,務必適應孩子的本能認知作答,符合孩子的興趣所致,講究作業的低難度,少分量,實踐性及挑戰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