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现在和主持人“抢饭碗”的,不只有新来的同行,还有各种以假乱真的“AI”主播。

—这是动听学院的第137篇文章—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最近,一篇《下一波下岗的是电台的播音主持?拯救办法是把自己塑造成“角儿”》的文章在朋友圈持续刷屏。文章展示了两段由AI技术生成的声音片段,不论是充满磁性的嗓音还是自然流利的停顿,在常人听来几乎都已经做到了真人水平。


其实不只是广播电台领域,这几年来,AI技术在电视荧幕的运用也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简单的说,AI主持人就是提取主持人的声音文本、三维、肢体动作,然后生成的虚拟形象,你只要输入文本或者语音信息,就可以驱动AI主播,让Ta声情并茂地开口说话,甚至随意在语言之间转换,快速输出新闻播报视频。


早在2018年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与新华社就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

今年5月21日,新华社的新一代AI主播“新小微”全新上线,与之前推出的几个版本的AI主播不同,这个名为“新小微”的AI主播不仅高度还原真人发肤,在立体感、灵活度、可塑性、交互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大幅提升,而且还能根据播报的内容,做出各种更接近于真人的姿势和表情。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实际上,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媒体都已经开始或多或少地尝试在节目中运用“AI”主播技术了。比如以钱江频道王牌主持人“范大姐”为原型,使用她的照片定制的AI主播“小范儿”。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今年早些时候,广西广播电视台首位AI主播小晴登陆广西卫视新媒体平台,亮相广西卫视的“战疫情”特别报道《战疫进行时》,为公众播报最新疫情,解读疫情防控政策。



“AI主播”也不只运用在新闻类栏目。像2019年的央视网络春晚,就迎来了以撒贝宁、朱迅、高博、龙洋四人为原型的AI主持人登台亮相。


和自己的AI同台主持后,撒贝宁就说道,“技术的发展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我还记得五年前,我问过一位人工智能专家,主持人这个行业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说大概还有五年,看来现在到了我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随着技术发展,AI主播在形象上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在形象上也更加“有血有肉”。可以肯定,未来必定还将有更多功能完善的AI主播登上荧幕,也让更多人不得不对主持人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


首先竞争将更加激烈。AI主播首先能够运用的场景,就是新闻短资讯的播报。这无疑将改变目前广播电视业态,在节约大量成本的同时,也“优化”掉了一部分重复性、程式化较强的工作岗位。

此外,培养一名有经验的优秀主持人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但是制作一个AI主持人,你只需要在后方输入文字就能进行24小时的实时播报,成功实现“即插即用”,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可以大大下降。

如果AI可以代替主持人和播音员,那么播音主持专业是不是真的没有出路了呢?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随着节目形式发展的多样性,观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而是将电视作为生活的调剂,因此一个节目的气氛就尤为关键,一个好的主播或者主持人,往往是一台节目控场的关键。


虽说现在的人工智能有着以假乱真的声音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AI对局势是没有判断的,更不用说临场应变,和面对突发情况时产生解决措施。关键时刻,显然还是真人主持“靠得住”。

2015年的《我是歌手》总决赛现场,孙楠突然宣布放弃比赛,主持人汪涵在第一时间完成“救场”,不仅安慰选手稳住了局面,还预留了广告时间给导演修改了比赛规则,堪称当晚的最大“亮点”。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语言是思想和感悟的世界,并不一定音色决定一切,真人的优越性不止于达到专业播音标准,而在于他们往往也会带给我们最真挚的感动。董卿在主持《朗读者》时,往往会和嘉宾展开一段交流和访谈,她会认真仔细地聆听对方分享的故事,配合讲述做出恰到好处的回应。而这种在交流时展现出来的“温度”,是AI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在电视中听到主持人哽咽着播报地震灾区遇难人数时,我们也会相应地产生共鸣,这份感情,不是AI主播能代替的。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此外,许多主持还担任着出镜采访的任务,这一点是AI主播做不到的,主持人对采访问题的微妙把控,对现场回答的剖析与深入,以及采访之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理解,AI想要超越人类,几乎是不可能的。

主持不是一种纯粹的职业,而是一个由专业能力、学识和经验等多种素养构成的综合表现,AI主播目前的作用只不过取代了主持人的基本技能:信息的传递,说到底,决定主持人本质的是学识、素质和文化才情,而不仅仅是技能的磨练。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也许依然有许多人会对播音主持行业的未来感到焦虑,那么在AI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我们又有哪些东西,是无法被机器所替代的呢?


①声音无法被替代。我们时常会因为一段声音,而对一名主持人保有一段印象深刻的记忆。


语言是情感的传递,是依托于声音的情感共鸣,通过主持,我们能够感受到主持人专业的语言素养,或是多年来积累的丰富阅历和文化底蕴。


华少能够凭借《中国好声音》“神一样的语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交给AI用同样的语速来播报,你可能不会觉得大惊小怪;赵忠祥老师在《人与自然》中的声音早已深入人心,假如同样的台词文本交给AI来演绎,可能无法让我们感受到那“声临其境”的代入感。


一段声音,正因为它的背后是真实存在的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②教育无法被替代。语言教育并不是生硬的文字照搬,更在于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深度培养。


在“AI主播”概念兴起的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少儿语言艺术培训市场的日益火热。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孩子能说会道的重要性,对此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上升,这也为播音主持专业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


而不论是线下教学还是今年格外火热的线上教育,教学场景的一再转变,都无法撼动真人老师的教学主体。语言教学,注定离不开真人的互动与交流。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③语言文化的魅力无法被替代。主持的魅力,不仅在于精准无失的播报,更在于对文化积累的灵活运用。即便AI主播有着远超常人的数据库和高速算法,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组合生成一句符合“此情此景”的妙语金句,当今绝大多数的AI主播,显然还做不到如此“智能”的程度。


就好比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惊艳的开场白,又或者是“新闻界段子手”朱广权张口即来的押韵段子。用声音展现语言的魅力,正是真人主持远胜于AI的一大优势。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我们无法否认,AI主播的广泛运用,势必将冲击到传统的播音主持行业,让原本就有限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也对主持人这份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人工智能取代的是简单重复性的劳动,无论怎么模拟声音,塑造形象,都复制不了人的感情。而真人有更好的理解能力,也能调动活跃的气氛,更懂得如何将节目引向观众们所期待的发展方向。所以,AI主播“偷”不走主持人的工作。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用有声语言来赋予更深层的内涵;打动人心的声音,更需要通过有温度的情感来传递和延续。


AI技术要让主持人“下岗”?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