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争议的降糖药物——罗格列酮,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呢?

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利用的机制来降低血糖,

和吡格列酮成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中两颗耀眼的明星,它们替代最早开发的环格列酮、恩格列酮、曲格列酮跻身主流降糖药,在众多口服降糖药中谋得一席之位。按理说经过不断地研究、开发、升级,药效会提高、不良反应会减少,但为什么国外还是会禁用呢?

罗格列酮以实际数据证明可改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C肽水平,改善血糖作用时间可长达52周,这些足以说明降糖效果是有的,那就只剩下了不良反应。对比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较单纯的胃肠道反应和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高胰岛素症,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可谓“罄竹难书”!

最有争议的降糖药物——罗格列酮,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呢?

贫血

发生率为1%,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与血浆容量增加有关。

轻中度水肿

轻中度外周水肿,可引起轻度体重增加1-2kg,多出现在老年性糖尿病患者。

月经紊乱

本品可致激素水平失调,一旦出现月经紊乱,需要考虑是否使用其他药物。

肝功异常

用药第1年,推荐每2个月监测肝功能1次,以后应定期检查,如果谷丙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2.5倍应避免使用,大于正常上限3倍应停止使用,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患者禁忌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最有争议的降糖药物——罗格列酮,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呢?

心脏扩大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报道,在糖尿病治疗药物罗格列酮上市11年之后,现有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与罗格列酮有关的心脏病风险增加,其效益风险比不佳。罗格列酮生产商葛兰素史克公司公开的临床试验结果经专业人士研究后表明罗格列酮导致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8%-39%,但心血管死亡率并未增加。

心脏相关疾病的风险性是罗格列酮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的主要原因,无论后续再多的理论证明其未造成较多的心血管死亡率依然拯救不了他国对它的嗤之以鼻,所以鉴于此点,缺血性心脏病、心衰患者禁用本品。

最有争议的降糖药物——罗格列酮,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罗格列酮的适应证,摘自药物说明书。

罗格列酮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单一服用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可控制血糖;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加服本品或单一抗糖尿病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对服用最大推荐量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本品不可替代原药物,需要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也就说罗格列酮几乎不用于单一用药,这一点临床也可以间接证明,只要有二甲双胍适应证的肯定会首选二甲双胍,而不是其他药物。鉴于二甲双胍的安全性、价廉优势,罗格列酮多用于联合用药,而作为联合用药,显然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的选择性更多,控制好血糖的几率更大。罗格列酮能够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而二甲双胍也能控制空腹和餐后,联合阿卡波糖效果更好,那么也就是说罗格列酮所谓的优势都可以被替代,并不具有其特异性的优点,相反,它的劣势更多,并且还存在待查明的临床研究资料,例如尚无充分和严格控制孕妇血糖的数据,是否经乳汁分泌。

那么为何我国仍然使用这类药物呢?

最有争议的降糖药物——罗格列酮,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呢?

愚以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单一药物治疗糖尿病时,罗格列酮比二甲双胍或格列本脲在延缓药物失效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罗格列酮能减缓进行性高血糖优于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

举例说明磺脲类失效:糖尿病患者初用磺脲类药物,足量使用,如达美康使用剂量达到240mg/d,1个月后未见明显的降糖效应(>14mmol/L),可称之为

原发性失效。初期使用效果良好,在1年以后即使足量使用还是出现了疗效消失的情况,具体可表现为空腹>11.1mmol/L,餐后2小时>14mmol/L,称之为继发性失效。在相关研究中证明,罗格列酮在延缓药物失效方面有独特优势,也就是说当你使用过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阿卡波糖都无法降糖,可以尝试罗格列酮,但不作为初始的优势推荐。

2.罗格列酮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及糖耐量减低的治疗。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治疗的最大危机就是胰岛素抵抗,当你使用足量的口服降糖药,依然无法降糖,就表示你控糖遇到了瓶颈期,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效率低下,血糖居高不下。那么罗格列酮在延缓药物失效的基础上能够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利用就成为了它的优势。

总结:国外可能更注重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国内希望在其他口服药物失效的情况下可以有一个能用的药物,所以就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留了下来,作为备用药物。

我是坚持健康科普的小鋆医生,码字不易,如果能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