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的历史教育一直有着旗帜鲜明的价值导向;随着时代进步及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丰富的史学观点被一一提出、新时代下的“百家争鸣”由此呈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东西方史学家共同指出:中国历史其实是由秦朝和隋朝共同奠定,汉朝和唐朝只是这两个朝代的延伸(来源:《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在这基础上,如果抛离“朝代”的概念,又有人指出:“当代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延伸”,理由均是“三十载开拓、奠定三百载繁荣”。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若隋文帝泉下有知,必会欣慰得很了吧?

以上就是某些人眼中的所谓“历史规律”,“秦粉、隋粉及民国粉”就是这么来的,不同粉丝群之间还经常不乏口诛笔伐之举。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从这样的“历史规律”中挖掘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结论,殊不知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本就是连贯的一整段阶梯,这当中的所有朝代“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抽掉了下面看似不起眼的台阶,最上头样貌堂皇的那一级还能立得住么?

由此看来,所有的这类口诛笔伐其实都基于狭隘片面的史观及爱屋及乌的偏好而来,这可不是应有的读史态度;我想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作者)也不会赞成,因为他的视角本就专涉某些名人、而非整段历史,有着“点和面”的分别。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秦汉、隋唐之间的开拓性与承继性关系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这虽是史学上广泛认可的观点,不过在开拓性与承继性概念上,“开拓”自然重要、“承继”也不意味着全盘照搬。一个人继承祖居之后、不也得对它重新修缮一番才能安心住下去?对他的后世来说,建造祖居和修缮祖居就显得同样重要、不会存在厚此薄彼的看法。

比如,汉朝虽然承继了秦的疆域和制度,不过若没有汉武帝后期的开拓,后世中国就未必是今天模样。

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货币、文字及度量衡固然重要,这也不能据此说明他就比汉武帝更为伟大。因为秦朝“三十而亡”后,若非汉朝的接续修缮,南越很可能就没了;西南夷、辽阔的西域更不曾由秦手上承继而来。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从后世看来,秦与汉、隋与唐并非“谁灭了谁”的关系

隋文帝也是如此,他重新收拾纷乱的天下后、兴建大兴城、创立科举及五省六曹制,为唐长安的繁荣及其后“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如果“隋粉”们据此极力赞誉隋朝的伟大、一味以“李二、牝鸡司晨”等贬损口吻去描述唐朝,“唐粉”们心里自然也不会同意。

要知道、我国公认最鼎盛的封建时代就是唐朝,隋文帝是修了个好祖居、也得李世民、李隆基们才能将其装修得富丽堂皇;据此说隋文帝“很伟大”、唐太宗等人“捡瓜落”、这同样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开拓性与承继性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今人说苹果公司的霸业是乔布斯开创的,但也不能据此就否认将其推向市值巅峰的库克吧?如果你是乔布斯的粉丝,我当然捍卫你这么说的自由(因为我也是他的粉丝);但理性去分析开拓性与承继性的关系后,真的不能说“谁比谁更伟大”!基于这道理、今日的你功成名就后、当然也不能因此就说家中种田的老父不值一提了!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开拓精神实际上是继承者的一种缅怀,两者为一整体

割据、统一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

秦始皇、曹操和司马懿、隋文帝和宋太祖都为我国的数度一统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不过有言说“乱世出英雄”,割据与统一其实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关系。倘若不是因战国的征战不休、两晋的天下割据、五代十国时期的状如散沙,我想秦国也不会倾数代人之力去一统天下、隋文帝也会安心去当着他的隋国公、赵匡胤也不会贸贸然披上那黄袍。

由于这样的因果关系,“统一”许多时候也是割据状态下的本能自保行为,给他们扣上圣人般的帽子难免会显得过高。秦国历代君王确实都秉承着同一理想,这是他们应获得的赞誉;不过若非某历史时期的时势使然,曹操、司马懿、杨坚、赵匡胤等人可不会一生下来就有着如此壮志。

如此一来,基于统一之后所缔造的繁荣,到底是哪一朝代的功劳更大呢?依我看,因果关系之下的前因后果谈不上“谁比谁更伟大”,这当中的阶梯一级都不能少。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图中是一块还是十三块好?这是一种因果问题

《三国演义》开篇说得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当中说的就是割据、统一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分何来合?不合哪来的分?这样的因果关系推动着历史时势、特定时势之下才会诞生相关的“伟人”。

如果秦不是二世而分,我想刘邦或许就会开心当一辈子的亭长,他本人心里哪来的“宏图霸业”呀!

人文经济:脱离于王朝政治之外的阶梯式累积

历朝历代、老百姓都是社会中的基本构成个体;不管是谁在当皇帝,他们都得吃饭、生活。严格说,社会制度对历史上的人文经济有促进作用、但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度上不让人吃饭、人们还是会自己想着辙去吃,因为这是一种生存本能。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人文与民生经济本无关政治

人文经济就是老百姓在吃吃喝喝中诞生:吃饱了就会想着吃味道更好的;穿暖了就会想着穿更好看的。在满足衣食住行需求以外所诞生的生产力其实就是一种“懒人经济”,它不会因改朝换代而消失,而是会在历史长河中被不断积累,从而不断推进着人文经济的发展。

人们用刀去砍树,又累效率又低,于是有了“锯条”;人们步行跋涉,又累又费时间,于是有了马车……这些东西的诞生都无需皇帝来同意,所以说历史上的人文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脱离于王朝政治之外的。

在某历史时期中,或者会有某种制度在这基础上促进它更加繁荣,但这不会是决定性因素。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载:“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这就从本质上说明了经济生产与王朝政治的割离特点,而人文文化本就是经济生产之上的附属品。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社会经济积累到一定程度,谁当皇帝并非决定性因素

在阶梯式的历史之上,王朝更迭仅是推动这梯级逐级而上,而不能决定哪一级台阶更粗糙或更美观;决定这一切的只能是时间累积。从时间累积角度看,今日一个普通百姓吃的用的都比古代皇帝要好得多,基于的就是这道理。

人们说宋明两代创造了古代人文经济上的辉煌,没有唐之前的历代生产力技术累积,辉煌从何而来?

历史阶梯上每一级台阶的特定历史意义

今天的网络上有各朝代的“粉”,“粉”的理由多基于当时的疆域有多大、皇帝有多牛、社会经济有多好等等。如果清楚历史阶梯上每一级台阶的特定存在意义后,这样的“粉”就会显得颇具片面性了!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如果你是基于疆域而“粉”,难道秦始皇还得感谢当时纷乱的天下?隋文帝得感谢五胡乱华带来的四分五裂?如果你因某位皇帝有多牛逼而“粉”,但历朝历代都不乏英明及昏聩的帝王,“粉”了这一王朝就难保会“爱屋及乌”、连带一些非常荒唐狗血的皇帝也得“爱上”了,这岂不是很荒谬?

人无完人、历史上也不存在绝对“伟光正”的朝代及皇帝,但他们共为历史阶梯上的组成部分、却都有着正面或负面的历史作用。这一正一负、一因一果就好比磁石上的效应,不能说“负”的就不值一提、就得从历史上剔除;“正”的呢,也不能说就巴不得他能统治万万世、直到如今。我想,也没有哪一位王朝粉会傻到“渴望”当今还是那时候的天下吧?

历代王朝“一个都不能少”,爱屋及乌的偏好只会扭曲你的历史观

娱乐圈里众明星都有自己的粉丝,当中确实不乏各类低智现象;若以此心态去“粉”历史上的谁,你这是将严肃的历史当娱乐圈呢、还是将某某某皇帝当成明星了呢?据我所知,目前只有东方某半岛上的“史学家”才会这么做,反正我从来是当笑话来看的。

今日头条里的历史类文章很多,每次看到下面各类低智热闹的评论后,我就难免有点心梗:到底是怎样的“粉”和“爱”、才能让你们的评论如此恶语相向、仿佛你心中的那个朝代、某位历史人物才是“天上星星最灿烂的一颗”呢?遥望星空、再亮再璀璨的星星也形成不了浩瀚星空呀!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本号将坚持文章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文化史论内容;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