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那“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诱惑

抵御那“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诱惑


当代作家史铁生去世时,有媒体报道:“这只摇了三十八年的轮椅,停了”。在他六十岁的生涯中,有三十八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后来又患上了尿毒症,不得不每周接受三次透析,难怪他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疾病消磨着他的生命,也给他带来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以致他对死亡似乎有一种期待。他曾在地坛公园的角落里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思考出生和死亡,“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的确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透辟理解。史铁生正是这样想过之后,做出了他一生中也许是最重要的选择,即抵御那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诱惑,选择比死亡痛苦得多、艰难得多的生存。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思考塑造了史铁生,使他的名字成为他的精神及其呕心沥血的作品的人格化,在他死后继续焕发着生命。


抵御那“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诱惑


将死亡视为“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类似的思想在历史上虽不多见,却并非没有。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在临终时写给友人的信中,就将自己死的这天称为“我一生中真正幸福的这个日子”,对他而言毋宁说也是一个节日。他为什么这样说?伊壁鸠鲁将避免痛苦当作智慧人生的鹄的,他所谓幸福,“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而人一死,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纷扰就都不存在了。值得注意的是,伊壁鸠鲁与史铁生一样,“终生都受着疾病的折磨,但他学会了以极大的勇气去承当它”(罗素《西方哲学史》)。他在临终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的膀胱病和胃病一直继续着,它们所常有的严重性丝毫也没有减轻”(同上)。但这一切马上就要结束了,因为他就要死去,所以他将这一天称为“我一生中真正幸福的这个日子”。


抵御那“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诱惑


如今有所谓“安乐死”,安乐之所以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也如《庄子·至乐》中空髑髅的寓言,将死后的状态描述为“南面王乐”。对疾病缠身的人而言,一死便没有了病痛,所以死亡被视为安乐;不仅如此,在死亡尚未到来、意识依然存在时,死后的状态甚至被表象为一种福乐状态。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做如是想。如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画眉山庄的女主人凯瑟琳患了脑膜炎,注定将香消玉殒,她对山庄的女管家说:“内莉,你以为你比我好,比我幸福,比我身强力壮,你为我感到难过——可是用不了多久,这种情况就要改变了。我将为你们感到难过。我将要大大地超过你们,你们谁也比不上我。”而她所谓“用不了多久”,是当她死去的时候。关于她的死,管家这样描述:

“她脸上带着甜蜜的微笑躺在那儿,她最后想的是恍恍惚惚地回到了愉快的童年时代,她的生命是在一个温柔的梦里结束的——愿她在另一个世界里醒来时,也一样愉悦欢快!”

作家笔下的这个人物,由于生前感受着巨大的病痛,所以用她被病痛扭曲的视角看待世人,以为世人无不在受苦,包括身体健康的管家。既然她不可能康复,那么她所能期待的改变,也只有死亡才能带来,所以她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感到庆幸。当生命离她而去时,她脸上带着的甜蜜微笑,说明她不仅死得没有痛苦,而且获得某种安乐。的确,她的痛苦结束了,她进入了一种不存在的福乐状态。不仅如此,许多年后,她的丈夫、画眉山庄男主人埃德加·林敦同样不久于人世,对同一个人(管家)描绘他死后的状态,就像他妻子多年前那样:

“……我心里经常这样想,与其回忆当年做新郎走下山谷迎亲时的情景,还不如想想过不多久——几个月或者也许几个星期——被人抬着放进那孤寂的土坑来得愉快!艾伦,跟我的小凯茜在一起,我一直非常快乐。无论是漫长的冬夜,还是炎热的夏日,她都是我身边的、心头的希望。可是我想到躺在那古老教堂下面的墓碑之间,我也一样感到非常快乐;在那漫长的六月的夜晚,躺在她母亲绿草如茵的坟头上,我就曾满心渴望着长眠在下面的日子早日到来……”

这就是将生前被表象为福乐状态的不存在,当作死后的现实的存在了。这未尝不是一种福乐状态,只不过不是在死后,而是在生前,生前所渴望的在想象中长眠地下的福乐状态,的确能给他带来一种幸福的感受,只不过这种感受其实是躺在他妻子绿草如茵的坟头上时的感受,因而归根到底是生前的感受。

有人问史铁生:“有没有哪一天可以摆脱透析?”他回答说:“肯定有这么一天,那一天我就死了嘛。”问题提得未必适当,但答案确乎是最佳答案,由此可见,史铁生的确是“弄明白了”。死亡确乎能给病人带来安乐,他们生前对于死亡的期待,将在死后变成现实——不是被表象为现实的存在,而是真真确确的现实,只不过本人感觉不到罢了。

(作者简介:焦加,原某报高级编辑、高级评论员。从事编辑工作34年,任评论员26年。所编栏目获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奖、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个人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所撰评论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奖数十次。编辑出版该报杂文系列近20种,写作出版杂文集《亲自读书》等4种,其中《亲自读书》一文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志公主编初中第六册《语文》课本。近年致力于系列文史随笔写作,出版了《我眼中的风景——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