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下嫁的真实性,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我的世界你可明白


孝庄下嫁多尔衮应该是真事。

孝庄1613年生,多尔衮1612年生,两个人年龄相当。皇太极死时孝庄30岁,多尔衮31岁。两个人结合年龄上不是问题。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族,13岁时作为陪嫁,随姑姑一起嫁给女真族的皇太极。蒙古族和女真族都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男人死了,孤儿寡母生存很难,为保护妇女儿童,始终流传着兄死妻嫂,父死妻后母的习俗。孝庄下嫁多尔衮这在大清朝不成问题。而且,孝庄本人排斥汉文化,儒家乱伦在她那儿根本不成立。



下嫁多尔衮,孝庄思想上没有障碍,而且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大清刚建国时,不许女人干政,孝庄不管怎么有能力,她也不能垂帘听政。要想让顺治小皇帝坐稳皇位,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住多尔衮,嫁给多尔衮是最有效地途径。



孝庄下嫁多尔衮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多尔衮被授予“皇父摄政王”称号。孝庄作为顺治小皇帝的母亲,和多尔衮必然有交集。孝庄没有下嫁多尔衮,孤儿寡母,孝庄让顺治管多尔衮叫爹,那是她精神有病。大臣们商定让顺治管多尔衮叫爹,那是侮辱孝庄。只要孝庄下嫁不是真的,“皇父摄政王”称号,怎么说都不合适。



孝庄下嫁多尔衮,为什么正史上没有记载。其实很简单,都被抹去了。

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大清皇族开始受汉文化影响。在儒家文化里,孝庄下嫁多尔衮属于乱伦,这怎么可以记在历史上,所以皇家修史时都给抹掉了。


豫有得


“太后下嫁”之说传了千年,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引起这个说法原因是顺治五年,亲王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他这个称谓引起了人们的猜测,认为只有皇帝之母“屈尊下嫁“,多尔衮才会有这个特殊的称呼。



那么,“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呢?就先从头简单的说一下:

孝庄太后叫“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也是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当时,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随同自己的姑母“哲哲”也就是“孝端文皇后”,一起嫁给了“后金贝勒皇太极”。婚后,她和皇太极生育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顺治皇帝)。

据史料记载,“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生得天生丽质,还是个端庄大气、聪慧果断又贤德的女子。早在皇太极时期,她就皇太极所倚的后宫内政的帮手。皇太极称帝后,建了五宫,便封“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死后,因是顺治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为太皇太后。之后,她因此也被后人称为清朝的“兴国太后”。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一说,其实,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历史上对于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一共有三种猜测:

第一种说法是:两个人一直都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至死都保持着亲密的情人关系。

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都非常恪身守礼,不但没有结婚,也没有越轨成情人,而是始终都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

第三种说法说:皇太极驾崩之后,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个人就结了婚真在一起了。

但实际情况究竟是哪一种呢?人们又议论纷纷,但似乎每一种都有可能,但每个种可能的证据又都不充分。

《孝庄秘史》电视剧中,少女时期的孝庄,与少年多尔衮,与在草原上,一见钟情。便对着蒙古包山萌海誓,终身相许。此后,二人虽然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多尔衮好像一直都很痴情,他除了自己很不愿意地讨了一个小玉儿做老婆外,一辈子都没讨过其他女人。



然而,事实上呢?

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去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原因有三:

一、他们两个只在集体的聚会上见过三次的面,而且都有众人在旁边,所以不可能当场就爱得死去活来;

二、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只是她们身份的使命。爱情只是她们梦中的海市蜃楼,她们不敢想,也没有机会做。

三、实际上,多尔衮并不是只有小玉儿一个女人,不算上孝庄,他的妻妾也只少有十多人。

那么,“太后下嫁”之说大家只是猜测,不过有时候猜测也是有凭有据的,比如以下几点:

1、满族“兄终弟及”的旧俗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满族古有的习俗,兄长去世,弟弟要继承兄长的一切遗物,同时也要续娶嫂子。当年多尔衮续娶自己的嫂子孝庄文皇后,是符合满族习俗的。

2、“皇父摄政王”的称谓

多尔衮原是“皇叔父摄政王”,但他却突然自己已成为“皇父摄政王”,并公开以皇上父亲的身份自居。这个突如其来的称谓,使人们想到: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才有可能产生。

3、“大礼恭逢太后婚”

在明末清初的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其中:“上寿”就是祝寿的意思,“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的习俗,“慈宁宫里烂盈门”是说太后宫里的人们都非常高兴,最后这句“大礼恭逢太后婚”,无疑就是太后的寿辰与婚宴在一起举办的意思啦。

4、为儿子皇位,屈尊下嫁

皇太极驾崩时,孝庄才三十多岁,而顺治才六七岁。而多尔衮却手握大权,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其野心就是想以代统天下,年幼的小皇帝随时有可能被他废掉,据说他连“玉玺”大印都搬到了自己的睿亲王府里。这样看来,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从而屈尊下嫁给。

5、“太后下嫁诏”

近代学者刘文兴,在《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写道:“父亲刘启瑞在宣统元年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文库档案时,竟然见到了顺治时的‘太后下嫁诏’。”

不过,此证据还有待考查。

6、不会威胁到顺治皇位

据说,在“松锦大战”后,睿亲王多尔衮身体受到重创,再也生不出孩子来。所以孝庄才敢于嫁给他,因为他们的婚姻已经不会对儿子福临造成威胁,反而只能带来利益。

7、死后葬于“风水墙”外

孝庄太后殡天后,没有与沈阳“昭陵”的皇太极合葬,而是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对此,人们便猜测一定事出有因。因为按清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妃嫔死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因此,孝庄可能是因为下嫁了多尔衮,而无法与先皇合葬;并且因为下嫁而有损皇家威严,因此把她葬在风水墙外。

那么,从上面这几条证据来说,“太后下嫁”就是真的了。

但是,纵然是真的,也有情可原。要知道,皇太极驾崩后,汗位之争非常激烈,大战一触即发。特别是多尔衮与豪格两个亲王,都想坐上大宝之位。但要是两人真干起来,满清非得亡国不可。这时孝庄挺身而出,在两中势力之间几番斡旋,才使他们双方决定各退一步,答应另立别的皇子。于是多次商榷之后,通意让福临继承皇位。但此后摄政王多尔衮,仍独揽大权,而年幼的顺治帝,又撑不起朝面。孝庄只有下嫁多尔衮,才能保住儿子的皇位。



不过,也有许多证据说明“太后下嫁”只是谣传:

  1、“皇父摄政王” 不足为凭

如果以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来说“太后下嫁”, 也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古代的早有一些君王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称谓的;并且孝庄,也曾经认“传教士汤若望”为“码法”——父亲的意思。

2、史料没有任何记载

“太后下嫁”之说,史料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像《清史稿·多尔衮传》中,对多尔衮构陷豪格,强纳豪格之妻为妃之事,都作了详细记录。如果“太后下嫁”是名正言顺的成婚大典,既然是符合满族旧俗的就没有什么可值得隐瞒的。所以宫廷史册或其他史料,不会没有一点记载的。

3、“卑不动尊”的礼俗

孝庄太后去世时,皇太极已死去多年了。所以,没有让她去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可以是按照古代“卑不动尊”的礼俗,才没有合葬的;况且,昭陵里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

由此可见,“太的下嫁”的真实性,并不是太充分。

但是,不管如何,“孝庄”在世的七十四年里,她与清朝的四代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共同经历了内忧外患、风风雨雨。她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在大清朝的风雨兼程中度过了传奇精彩的一生。


超能古博士


我也认为孝庄是嫁给了多尔衮的,而且是正式的嫁的,办了婚礼的。

为什么史书不写呢,这是因为清朝在入关前满人还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民族习惯就是男人死了之后兄弟娶其妻子并且占有他的财产,同时抚育他的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例如林丹汗死后,他的不少后妃都来投奔满清。当时的满清贵族就挑选漂亮的而且财产多的娶来。皇太极的后宫里五个妃子里,就有两个是林丹汗的女人。当时的满人不会觉得她们嫁过人不贞洁而看清她们。

因为满人入关之前,生活的恶劣,一个家庭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无法生存。满人没什么儒家文化,不懂什么从一而终。他们需要的就是生存和繁衍。

因此自家人娶了寡妇,拿到她的财产,养她的孩子,对所有人都好。就算那个死去的男人,他的后代才能延续。他的女人才能活下去。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孝庄在历史上和多尔衮没感情的。根据姚雪垠的《李自成》里写的比较真实的情况,庄妃当时还担心被殉葬。

最终,她儿子上了皇位,她依靠了最大的权贵多尔衮,其实对当时的她来说是件最好的事情。

根据当时的民间记录,以及朝鲜国史料记录,他们是正式成婚的。

按照当时满人传统,一旦成婚,福临就是多尔衮的儿子。而多尔衮后来的行为,基本上是当福临亲生儿子。

可是后来,福临有了几个汉人老师,被汉人儒学说感化,就觉得母亲和叔叔在一起是禽兽行为。年轻的他完全不能接受这种事情,于是非常憎恨多尔衮,觉得这就是耻辱。

他根本就想不到没有多尔衮,他哪里能学到儒学,还在草原上当野蛮人呢!

多尔衮后来的悲剧,也来源于两种文化的冲撞。

后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更汉化,明白孝庄嫁多尔衮是非常丑的事情。他们虽然用武力压制了汉人,但是思想上却被汉人俘虏。反正历史是掌权者书写,于是孝庄下嫁的事情就被掩盖了。

这个就成了满清谜案之一。

因为这个历史原因,我们从民间记录和朝鲜国记录来看,更真实。

中国历史上,遇到这种帝王都感觉羞耻的事情,例如宋朝的靖康之难,皇帝就很喜欢改历史,例如宋高宗把母亲年龄加十岁,拼命隐瞒母亲被金国掳走的丑事。

就算李世明这种明君,看到史书上写的玄武门也很不淡定,想方设法改的更有利于自己。

如果孝庄没有下嫁,这种莫名其妙的说法是不会流传那么广的。


实梦阁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12]。孟森认为他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

”、“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虽然孝庄皇后没有下嫁多尔衮,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却是非同一般。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皇太极的儿子豪格都对皇位虎视眈眈。最终多尔衮将孝庄的儿子福临推举上位。虽说有一种迫于当时形式的原因,但其中孝庄却也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之一。多尔衮希望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而孝庄则希望用多尔衮保全母子二人的性命。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合作达成。而此时孝庄还是年轻貌美的妇人,而多尔衮也是英雄了得,二人合作之中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林一白872


题主觉得空穴来风必有因可以理解,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八卦都是事实~对吧。

这件公案是历史谜题,只能说罗列一些事实,大家自行判断。(很多老师们都曾经有过肯定或否定的揣测,仅仅以正史来考较,学界认为是不存在下嫁的)

下嫁论的主要证据是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告天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这是很多人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证据来源,见于诸多史稿,顺治八年,追论多尔衮生前谋逆,“(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摄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也是其大罪之一。清世祖顺治六年,张苍水作《建夷宫词》十首,其中就有: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疑似讽刺孝庄多尔衮。孝庄死后不愿葬到皇太极身边,反而说: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但是清史专是家孟森认为皇父是尊臣的称呼。也有人认为满文ama(阿玛)不仅仅是生父,可用于对同辈的尊称。而张苍水是反清将士,也不能信。而不合葬也不是首例,不能为依据。

所以,你觉得呢?嫁了还是没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