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做人要誠實,不能撒謊

。多年以後,我們也當了父母,也用同樣的話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習慣認知裡,“真善美”與“假醜惡”是兩組對立詞,涇渭分明。可是,當你把其中某兩個詞重新搭配時,情況將變得模糊了。譬如“善意的謊言”,對還是不對?該不該接受?

事實上,“善意的謊言”大量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你我聽過很多,也說過很多。

譬如你正在減肥,雖然沒啥效果;但朋友見了一定會說:“明顯瘦了呦!”再譬如你收到一份禮物,雖然不喜歡,但礙於情面,往往會說:“我好喜歡啊”。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久而久之,人們對“善意的謊言”就習慣了,心裡也很坦然:話雖然假,但畢竟是好心呀。好心有好報,難道會有什麼問題嗎?

仔細想想,的確有問題,而且有大問題。讓我們做幾個情景分析,你一定不陌生。

情景一:媽媽帶兒子去郊遊,調皮的小男孩想到河裡玩水。媽媽覺得不安全,隨口便說:“河裡有蛇“。小男孩害怕了,只好乖乖的回到岸上。

類似情況多了以後,小男孩就會得出一個判斷:大人經常撒謊。直到有一天,媽媽會對著兒子歇斯底里大叫:你怎麼學會撒謊了!誰教你的?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情景二:單位領導召集開會,你發現領導把某個問題講錯了。該不該指出來幫他糾正呢?想想還是算了吧,要給人面子嘛,何況是領導。於是你點頭、贊同、鼓掌……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單位裡全是些“馬屁精”,沒人講真話了。極少數敢講真話的人,成了領導眼中的“問題員工”。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情景三:60多年前,某農村小隊長為了小隊的榮譽,將糧食畝產量報高了一點點;村長很高興,為了鼓勵大家的幹勁,又把數字加高了一點點。接下來是公社幹部、縣裡、省裡……

沒錯,“鼓幹勁”、“爭上游”、“集體榮譽”都是善意的,一層層“善意的謊言”,終於造出了“畝產10萬斤”的神話和一場大災難。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情景四:

一位失業者買不起房,於是他找開公司的朋友,請他開一張虛假的“收入證明”。幫窮人買房也算行善吧,於是朋友幫了忙。出於同樣的善念,審核貸款的工作人員也開了綠燈。

不知有多少窮人得到了“善意的幫忙”,也不知有多少人說了“善意的謊言”。“次貸危機”的風暴也許就此形成了。

“好心辦了壞事”,這樣的事例還少嗎?“善意”需不需要重新審視呢?

“善意”是主觀判定。你認為的“善意”,對他人未必是善。對部分人的“善意”,對社會未必是善。“善”的動機,未必帶來善的結果。

何況,那些口頭上的“善意”,一定是真正的善意嗎?

以前看過一則報道:一位名校的女大學生,在演講中大談愛國,激勵同學們報效祖國。演講充滿了正能量,聽講的人無不稱善。但是幾年以後,人們發現這位女生已拿到綠卡,成了某外國的“公民”。說好的“愛國”呢?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很多人抱怨當下社會的“信任危機”,卻寄希望於加強道德說教。如果說教者本人言行相背,那些貌似感人的說教,還會有正能量嗎?

譬如某著名主持人,在臺上激情宣講愛國主義,卻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外國受教育,大眾會怎麼看呢?

沒錯!言行相背就是撒謊。

雖然某些謊言聽起來很美、很有“正能量”,一旦謊言被戳穿,所謂的“正能量”就會成為“欺世盜名”的代名詞。

相對於“善意”,“謊言”是有客觀判定的。凡是隱瞞事實、掩蓋真相、口是心非的外在表達,都是謊言。

只要是謊言,一定會造成信息失真,形成對他人或公眾的誤導。在信息失真的情況下,誰能保證你做出的決策、行為是善的,而不是惡的呢?

有人反問:你這麼說,是不是太絕對了?

譬如一位老人患了不治之症,作為親友,可以告訴脆弱的患者嗎?假如一所學校附近發生了兇殺案,作為家長,能告訴幼小的孩子嗎?說出真相,會不會造成另一種傷害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相信許多人會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對特定的人做出“善意的隱瞞”,這難道有錯嗎?

我贊成這種做法,但請注意“兩個特定”。而且,“特定”的判斷,不應由非專業人士作出。譬如,能否將病情告訴老人,要聽聽醫生的意見。能否將慘案告訴孩子,要遵從心理專家的建議。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如果我們心存困惑,要首先承認自己“無知”,而不是隨口說出“善意的謊言”。

設想一下,如果不將真實病情告訴老人,雖然減輕了患者的焦慮。但也可能出現如下三種情況:

1)老人可能並不想接受痛苦的“化療”,而孝子賢孫們已經替他做了安排。

2)當老人覺察親屬們隱瞞病情時,心理負擔反而更重。

3)老人因為不知實情,未交代遺囑就突然離世了。這種事例並不少見。

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呵護是應該的,以某種方式告訴他真相也是必要的,不能習慣性說出“善意的謊言”。孩子會一天天長大,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童話世界”裡。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長期以來,我們對“善意的謊言”非常寬容,結果呢?

“逢人只說場面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鑼鼓聽聲,說話聽音”,被看作是聰明的活法;實話實說的人,反倒被認為是不成熟、愣頭青。

久而久之,人們對“假大空”的口號習以為常了。明面上的話信不過,喜歡解讀“弦外之音”;公開報道信不過,卻愛聽小道消息。

失去了真,“善”和“美”都要打個引號。

童話《綠野仙蹤》裡有一座“翡翠城”。那裡的人們個個都戴了一副綠玻璃眼鏡。在他們眼中,石頭、磚頭就像翡翠和綠寶石,荒地就像青青麥田……於是大家都感到很幸福。他們真的幸福嗎?

“善意的謊言”,會帶來正能量嗎?

謊言天生愛偽裝,常拿“善意”作外衣。但不管怎麼偽裝,謊言的本質是改不了的。

原創作品 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