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残酷,现实无情,为何还要让孩子从小向往“真善美”的世界?

前言: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大赢家》的观后感,在写的时候也借鉴了其他影片的心得体会,比如在我的文章中提及的《我不是药神》。

说实话,自己写的时候,内心是矛盾的。自己在思考:为什么父母与学校自小教育我们的“真善美”理念,在我们长大后会被一点点击碎?

既然,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不易,靠着单纯的信念注定碰壁,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资本,那他在别人需要自己的时候就不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为什么父母和学校不在我们没有独立思想的时候,就为我们直接开设绿色通道,教授我们生存之道,告诉我们社会的残酷,人性的复杂?

生活残酷,现实无情,为何还要让孩子从小向往“真善美”的世界?

生活的意思或许可以理解为:人生下来后就应该以活下去为目的。

学生时代的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有老师与父母共同教授的方法,我们自认为走出校门后会有一番作为。然而,当我们真正的进入社会后才发现,我们才刚刚入学,进入这个学会生活的大课堂。

进入社会后的我们,没有了继续向父母伸手的资本,我们成为了独立生存的个体,才意识到:想要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前提是需要先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生存问题,活下去的问题。

生活残酷,现实无情,为何还要让孩子从小向往“真善美”的世界?

所以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棱角被一点点的磨平,学校学到的“真善美”理念被一点点吞噬,我们变得越来越圆滑。

可笑的是,当我们变得圆滑后,很多难题居然变得容易解决了。这真是一个让人醒悟的“好时机”,心里不禁在想:教育自己的那些人,真是一群骗子,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学校教出来的都是一群书呆子。

猫咪妈妈说: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但经历过初出茅庐被现实的打击后,很有可能把这个理论当成了“抨击”的对象!因为,真的有很多人,平凡努力却又无奈的度过一生,他很可能放弃了“自我”,终其一生也未能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我们在学会生存前,先要接受“真善美”理念的洗礼,到底有什么意义?

《大赢家》故事结尾处,警察开车带人质逃跑时说了一句话:这100个人里,有1个严谨这样的人就够了,要是没有,还真不行!

生活残酷,现实无情,为何还要让孩子从小向往“真善美”的世界?

1、每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圈中都会有一个“严谨”,无论你是否乐于接受,他都会存在。

在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中,必然会有不受世俗“污染”的“另类”,他们与群里格格不入,只为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不切实际的。

可是,事实足以证明,生活确实也少不得这部分人的存在,他们存在的价值:告诫我们,在成人的世界中“真善美”依然存在。虽然,它不在想孩提时那样受人瞩目,甚至已经被众人“嫌弃”,但它依然会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

2、“真善美”不会真的消失,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被唤醒。

《大赢家》中严谨用坚持唤醒了所有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段时间,我们每个人也都再次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这次全国众志成城抗疫情,我们看到了那么多逆行的人,这三个月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力量,纵使此前我们心中对生活有着诸多抱怨,面对未知疫情来袭,我们开始重新对待、审视自己。生命是生存的根本,我们停住了频于奔波的步伐,宅在家里,闭门不出,终于慢下来,随着手机中的各种讯息,由衷的发出各种心声,我们摸摸自己的心,说了一句“原来,我还是我!”

3、没有“真善美”做内核,前进的路上注定会迷失。

生活———生下来,就要活下去!然而,活也有很多方式,有人傲气的活,有人苟且的活,有人适时调整自己为了明天比今天好一点而努力的活!严谨选择的就是努力的活法。虽然努力并未改变现状,但他至少有自己想去的方向,不盲从,就不会迷路!

生活残酷,现实无情,为何还要让孩子从小向往“真善美”的世界?

猫咪妈妈说:

这是自己昨天发完文章后的感想。自己#在思考,严谨最终是向世俗低头妥协了,还是将自己的“真善美”用更好的方式保存了,而自己相信,他选择的是后者。此次演习带给他的成长:学会把“真善美”保护起来,哪怕是用自己暂时妥协做保护壳也无大碍,因为心正路就不会歪。



分享到:


相關文章: